高毅英
(酒泉市人民醫院,甘肅酒泉735000)
臨床實踐教學中專業理論與臨床思維結合培養的效果研究
高毅英
(酒泉市人民醫院,甘肅酒泉735000)
目的研究臨床教學實踐中醫學生的專業理論與臨床思維結合培養的效果。方法選取非直屬教學醫院2008級、2009級西醫臨床專業學生100名為對照組,2010級、2011級西醫臨床專業學生102名為觀察組。對照組采取傳統的理論教學方法,觀察組實施PBL與臨床病例分析教學法。比較兩組學生的專業理論成績、臨床病例分析能力、對帶教教師的滿意度及教師對學生見習的滿意度。結果兩組學生的理論成績、臨床病例分析能力、對帶教教師的滿意度以及教師對學生見習的滿意度相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非直屬教學醫院可利用醫療資源優勢,實施PBL與病例分析教學法,可明顯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臨床思維分析能力和師生雙方滿意度,提高學生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相結合的能力、分析臨床證據的邏輯思維能力,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
分段式教學;臨床思維;培養方法;臨床實踐教學;專業理論
在臨床教學實踐中,醫學生的專業理論與臨床思維結合培養,對非直屬教學醫院是一個新的教學任務。它利用“三甲”醫院的資源優勢將學生的專業理論學習轉移至醫院臨床,通過邊學理論邊實踐的教學模式,訓練學生的臨床分析診斷能力,有效地提高了醫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1]。我院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以PBL和病例分析教學法為手段,通過對教學方法的改善和質量控制,提升了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現介紹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08級、2009級西醫臨床專業的100名學生為對照組,其中男生44名,女生56名;平均年齡(22.1±2.6)歲。選取2010級、2011級西醫臨床專業102名學生為觀察組,其中男生48名,女生54名;平均年齡(22.2±2.5)歲。兩組學生均為本科學生,均于大四來我院實習,他們的年齡、性別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1)對照組實施傳統理論教學方法,學生進行專科疾病理論學習30周后進入臨床見習4周。
(2)觀察組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實施PBL和病例分析教學法,并調整教學時間:上午見習臨床專科,內容包括常見病,體格檢查,血、尿、便三大常規,血生化,腦脊液等生化數據分析,心電圖,X光片閱讀、典型病例討論,大病歷書寫,心肺復蘇訓練;下午15:00—17:00和晚間20:00—22:00學習專科疾病理論知識。
(3)制訂學習目標和要求,每科固定專人帶教、固定專科實踐項目,學生出科時提交病例學習記錄和帶教反饋表。要求觀察組學生每月書寫專科病歷12份,管理科室每月組織點評,了解學生的病例分析能力。要求帶教者將體格檢查、病歷書寫作為必須帶教的項目,以專科常見病或典型病例為導引,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分析和判斷病情,加深對癥狀的理解;結合理論知識,解釋患者的癥狀和體征;結合相應的物理診斷啟發學生,患者在檢查時有哪些陽性體征被發現,還需進行哪些輔助檢查;通過提問、體格檢查增強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2]。
(4)對癥下藥,定期督導。為保證醫學生在專業理論與臨床實踐的帶教質量,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強化督察與指導,主要針對以下問題進行:①專業師資力量弱,臨床一線醫師缺乏授課經驗。②缺少臨床帶教經驗和啟發學生臨床思維的能力,對理論教學病例準備不充分。③患者的拒絕使學生臨床操作機會少。④教學管理不到位。對以上問題,我們嘗試用以下4種方法來解決:①強化教師基本功培訓,每年送教師參加高等醫學院校教師專職培訓和教師基本功比賽,開展醫院內教學示教活動。②督導教師采取PBL教學、病例分析教學與臨床示教相結合,促進學生思考問題、分析問題。③加大學生病歷書寫量并進行點評。④劃定專科專職帶教教師和技能示教項目,管理科室定期到科室督促考核,考核結果與高級職稱人員量化考核掛鉤,并定期評估教學效果。
1.3評價方法
評價內容包括兩組學生的理論學習成績(100分);兩組學生的臨床病例分析能力;兩組學生對帶教教師的滿意度;教師對兩組學生臨床見習的滿意度。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學生的專業理論成績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學生的專業理論成績(分)
由表1可知,學生的專業理論考試成績總體呈逐年上升趨勢。
2.2兩組學生的臨床病例分析能力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學生的臨床病例分析能力比較[n(%)]
結果顯示,觀察組臨床病例分析能力優于對照組(P<0.05)。
2.3兩組學生對帶教教師的滿意度(見表3)
表3 兩組學生對帶教教師的滿意度得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學生對帶教教師的滿意度得分比較(±s,分)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P教學態度29.5±2.2 26.2±3.5<0.05教學水平28.9±2.8 25.4±3.6<0.05教學方法19.9±1.4 17.4±2.2<0.05教學效果20.0±1.8 17.3±1.7<0.05
結果顯示,觀察組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態度、教學水平、教學方法、教學效果的滿意度比對照組高(P<0.05)。
2.4臨床帶教教師對兩組學生見習的滿意度比較(見表4)
表4 臨床帶教教師對兩組學生見習的滿意度比較
結果顯示,臨床帶教教師對觀察組見習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3.1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高師資水平
醫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科學,培養合格的醫學人才離不開臨床實踐教學。教學的目的就是為了完成醫學生向臨床醫生的轉變[1]。為培養學生扎實的醫學理論功底,我們在傳統教學基礎上加強了對教師基本功的培訓,改進了教學方法,提升了觀察組學生的理論考試成績。對照組因傳統的教學方式對學生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的培養相對較弱,因而教學效果不夠理想。因此,非直屬教學醫院要在改進教學方法與緊抓實踐質量管理環節的基礎上開展教學活動,通過改良教學方法和調整教學方案,加強臨床帶教督導,加深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強化學生的醫學理論基礎。
3.2規范教師臨床示教,保障教學質量
在臨床見習中,固定帶教教師、固定學習項目、定期跟進考核非常重要[3]。學生轉科時應有固定的帶教教師負責帶教,由于2008級、2009級見習時間短,帶教教師經驗不足,帶教內容與負責人沒有固定,帶教教師水平不一,臨床技能示教與典型病例講解不到位,使對照組學生對教學效果的滿意度低于觀察組(P<0.05),說明教師在臨床帶教上還存在著差距。
3.3實行理論教學與臨床實踐教學的雙向評價可以多方面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與實踐能力[4]
從醫學生對臨床病例記錄分析能力的比較中我們發現,傳統教學方法對學生的病例分析能力培養時間不夠,學生缺乏綜合判斷的能力,特別在診斷和鑒別診斷上還有差距。改良教學方法和調整見習時段后的觀察組學生,其病例分析能力較對照組有所提升(P<0.05),說明重視臨床實踐能力的培養,可以很好地啟發學生的臨床思維。
3.4加強臨床實踐管理,確保學生的見習質量
為督促教師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水平,醫院科教科定期收集學生對教師理論與實踐帶教方面的意見和建議,全面了解和改進教學質量。調查結果顯示,觀察組學生對帶教教師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正說明了新的教學模式可促進教師教學能力提高。
3.5利用醫院的特殊條件和性質,調整教學模式
由于非直屬教學醫院的醫生上午工作量大、時間緊,將課程調至下午和晚上,可以確保教師和學生的理論學習時間;上午學生到臨床見習,又可在臨床學到更多的技術操作。因此,觀察組的學生在上午臨床見習時,動手學習的機會多,當下午和晚上學習專業理論時,又使所學理論很快與臨床實際相聯系。固定帶教科室、固定帶教教師、固定帶教內容,又強化了臨床科室與教師的責任意識。與此同時,教學工作也促進了教師隊伍理論水平的提高,帶教科室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基本操作、工作質量及帶教評價強化了學生的學習意識[5]。因此,非直屬教學醫院應調整好學生的理論學習與臨床見習時間,保證學生的專科理論學習與臨床實踐時間,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促進醫學生向臨床醫生的轉變。
[1]馬金耀,王琳琳,袁園.醫學生臨床思維方法的培養[J].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07(6):16-18.
[2]王海平,林常清.加強醫學生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J].醫學教育探索,2006,5(9):869-870.
[3]梁宏軍,吳多芬,李曉輝,等.以問題為基礎教學模式在內外科學消化系統疾病整合教學中的應用[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06(3):68-69.
[4]蔡巧玲,胡大一.醫學模擬技術在臨床教學中的應用[J].中華內科雜志,2006(45):357-358.
[5]毛慧玲,張桂榮,于泉,等.開展案例教學培養醫學生臨床思維能力的探討[J].中國醫藥導報,2010(7):102-103.
G526.5
B
1671-1246(2016)10-01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