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泓
千回百轉 韻味悠長
微泓

聽吳越美食推進會會長蔣洪老師說,昆曲就像我們的蘇幫菜,千回百轉,韻味悠長。
聽蘇州欣和昆曲社社長錢展平老師說,當昆曲融為生活的一部分,是非常幸福的,這是汩汩不斷的精神養分。
看到過一句話,蘇州人過日子大體是優雅的,昆曲是端莊的,刺繡是精美的,園林是雅致的。
還有說“戲曲活化石”當仁不讓的是昆曲,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的昆曲,堪稱中國戲曲的老祖宗,是我國最具代表性的“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是中國戲曲中大雅大美的瑰寶。
在吳江區清音昆曲社社長陳波女士的引領下,我開始做“昆蟲”,一發不可收拾地迷上了大美昆曲,那舞臺表演藝術上精美的裝束、典雅的唱腔、精致的身段,劇本創作的文學性,都深深地吸引著我。
第一次接觸昆曲是去年11月,參加清音昆曲社和分湖詩社聯合舉辦的“分湖雅集”活動。雅集活動前,我隨清音昆曲社一行數人提前來到蘆墟,在蘆墟鎮志主編顧永翔老師的帶領下,尋訪蘆墟最大的古村落——陳思村。根據家譜記載,陳思村肥字圩是昆曲“吳江派”盟主沈璟的歸葬地,遺憾的是,這個蘆墟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古村由于拆遷,已荒蕪得無跡可尋。“分湖雅集”活動中,蘇州昆劇院國家一級演員楊曉勇先生高歌一曲《長生殿》,嚴曉潔女士演唱《牡丹亭尋夢》,張鶯女士演唱《牡丹亭游園》。優雅的音樂,細膩的動作,極強的抒情性,歌唱與舞蹈的身段結合得巧妙而和諧,可惜我第一次沒有聽懂唱詞,陳波社長說:“昆曲雖然高雅,但不難懂,念過詩讀過詞就能懂昆曲的,要慢慢來。”
今年是兩位在東西方劇壇作出卓越貢獻的世界戲劇大師湯顯祖和莎士比亞逝世400周年的日子,3月下旬開始,每月下旬一期,共五期,清音昆曲社在吳江過云樓藝術館舉辦“清音諧賞”吳江區昆曲文化推廣活動——湯顯祖創作的《臨川四夢》導賞,帶大家欣賞昆曲之美,這樣的活動非常有意義。《臨川四夢》導賞由蘇州大學顧聞鐘老師開講,從湯顯祖生平際遇,唱詞解義到劇情推進、劇本思想,顧老師講得很是精彩,再由演員表演相關折子戲。我每期必去,漸漸地,聽得懂了,對昆曲也有了愈來愈多的了解。昆曲,曲如詩詞一樣,為有格律韻文,明朝魏良輔等人在傳統詞唱的基礎上創立了“水磨唱法”,用此唱法歌唱有格律的韻文是為昆曲。昆劇,戲班運用“水磨唱法”,加上表演去演繹故事,是為“昆腔戲”,即被后世稱為“昆劇”者。
“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
婉轉的曲腔,讓人陶醉。淡淡的,雅雅的,悠悠的,這是昆曲的氣質。
咱文人輩出的江南富庶之地吳江是戲曲之鄉,與昆曲息息相關,昆曲是吳江最有歷史淵源的戲曲,明代有以沈璟為代表的昆曲“吳江派”興起。沈璟出身于松陵的望族世家,聰明正直的他仕途坎坷,辭官回鄉后家居20年,謙卑勤勉,潛心研究詞曲,考訂音律,對昆曲的發展有中興之功,被尊為“詞壇盟主”。在他周圍形成了一個有著相同昆曲藝術思想的曲家群落,史稱“昆曲吳江派”。萬歷年間,他將所購得的垂虹橋南堍小瀟湘進行改建,作為寓所。

5月,清音昆曲社組織了“吳江昆曲溯源之旅”。在吳江沈氏名門之后,吳江的地方文史專家,松陵鎮志編輯沈昌華老師的帶領下,昆曲喜好者尋訪了吳江明代“詞壇盟主”沈璟的寓所“小瀟湘”故址和曲家顧大典的寓所“諧賞園”故址。沈老師認真地講解兩個園子的具體位置、花園結構、規模大小,我們仿佛看見昆曲知音沈璟和顧大典在自家的花園里編曲唱和,成就昆曲理論到舞臺的實踐。雖然“小瀟湘”和“諧賞園”早已不在,但兩人在中國戲曲史上的影響,不會因年代久遠而消逝。
清音昆曲社開展的昆曲文化活動,在吳江推廣昆曲藝術,意義非凡,深入人心。推廣昆曲也是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昆曲在喜愛它的人心中,永遠是空谷幽蘭,是精神雅趣。
悠揚清麗的昆曲,纏綿悱惻的昆曲,意境深遠的昆曲,裊裊傳來,讓人靜心。在千回百轉中,在韻味悠長中,讓我們好好欣賞。
插圖為李涌昆曲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