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德
一封舊信
華人德

作者致劉正成舊信

華人德近影
去年北京一位朋友來電話,說起一拍賣會上有我兩封信札,一封甚簡短,一封有四頁紙,內容主要是談五屆全國中青年書法篆刻家作品展的“廣西現象”,有史料價值,為一熟人以兩千元拍得。該人想要我為其題一齋名,愿意將此信歸還給我。我說信是寄給他人的,自己不必拿回收藏了,寄份復印件給我即可。復印件寄來很清晰,是用炭水筆寫的,信中我談了對“廣西現象”的看法,觀點至今仍舊未變,當時因《中國書法》雜志編輯約稿時間局促,而諸事接踵而來,不及敷衍成文,而今能發表此信,已遲了二十二年。
此信是1994年5月3日寫給劉正成先生的。他當時任《中國書法》雜志主編,又是中國書法家協會副秘書長,歷屆全國中青年書法篆刻家作品展,他都是主要策劃者和組織者。信中提到的劉恒,時任《中國書法》編輯,和我同屆畢業于北京大學歷史系。我曾應邀擔任全國第五屆中青年展評委,評審時乍見廣西的作品有好多是經染色、打磨、做舊,并蓋了許多印章,內容大多抄自《世說新語》,給人的感覺像歷經洗裱的晉唐舊帖。中青展一貫提倡創新,這些作品得到了多數評委的贊賞,都投了票,我也是其中之一。當然也有反對的,認為要看其書法,表面的裝飾不可取。五屆中青年展上,這些“廣西小將”(大多只二十歲上下,當時有這樣的稱呼)的作品入展很多,有一些得了獎,報刊上稱之為“廣西現象”。但據說在翌年的四屆全國展上,這些廣西小將幾乎全軍覆滅了。可是從此以后全國性展覽上,染色(包括用色紙或用顏色書寫)、拼接、亂蓋印章等著重于使用書法之外的裝飾手段層出不窮,愈演愈烈,是始料而不及的,值得反思。附上我致劉正成先生的舊信。

作者手稿
正成兄:
上月底,收到劉恒兄函,講兄對陳國斌、張羽翔《我們的書法觀及形式訓練》一文中談到的“文人書法”,“文人資格”等觀點有異議,并要我對此寫篇文章談談看法。此文我曾看過,但對這幾個觀點未多介意。因翌日,我校外辦組織為留學生講課的老師和留學生到千島湖、富春江旅游四天,我將兩份載此文的《書法報》隨身帶了,休息時又反復細讀了兩遍。昨天深夜返蘇州,今日上午到館上班,見到陶鈞來函,即約寫評陳、張之文的稿,須于一二周內寄出,要3—5千字。如因故不能撰寫,要立刻回信,以便另約別人寫。兄與劉恒兄皆好友,既有囑托,自本當效力,想細細思考敷衍成文。因一周前都江堰市政府和張旭光來電報,中國書協培訓中心西南片高級班面授定于5月9日——17日于都江堰舉行,要我主講隸書。函授生將如期集中,自無商量余地,只能奔波一趟,再次入川(去年11月四屆書學會時我曾去都江堰一游),7日動身,17日返蘇。同組去面授的還有曹寶麟、言恭達。黃惇、朱壽友、陶鈞那里我就只能復信請他另約人寫了。
關于對“廣西現象”的看法和對所謂“文人書法”“文人資格”等觀點批評,我初步的見解是:
(1)廣西一批小青年作品有新形式的創造是好事,比陳陳相因要好。照陳、張文中所述,這些人都原是毫無書法基礎的,在他們一套培訓教育方法下,短期內取得了大成績。如果真是如此,這些作品是在接受了他們的藝術思想和訓練后,由作者獨立自覺創作而成的話,那么這種教學實驗可以說是極成功的,這批學生以后在藝術上也會是很有前途的。如果這批學生只是陳、張兩人的“皮影、傀儡”,是按他們設計的樣稿

華人德在展覽會現場
(2)陳、張二人對“文人書法”、“文人資格”的觀點是偏面的,將其理想化了,古代文人是將書法作為六藝之一,是余事,是七八等事,是作為一個文人應該掌握的技能,故稱“法”而不稱“道”,古代通過書法來求“道”的極少,以悟“道”來提高書法的氣息境界是有的。古人從事書法藝術與今人略同,除自娛、陶冶性靈外,也時刻想得到社會的承認,公眾的贊譽,獲名于當代后世也有傭書鬻字以自養致富,他們也有類似于現代的“展覽會”和“出作品集”等宣傳形式。民國不已出現過不少個展,聯展,書畫集?不過大多自費舉辦的,這是可以從史料、紀聞中找出許多實例的。陳、張二人初出茅廬,連年獲獎,目空一切,由于對歷史的不熟悉,光憑自己的幻覺想象而立論立說。當今書法熱潮是有一些弊病的,但不能由此而完全否定,絕不會因采用了展覽等形式而會使書法藝術淪為只講“視覺效果”,只有形式美而無品格內涵。他們的文章還在“待續”,話未講完。我覺得他們的這些說法是否讓它作為“一家之說”而存之,不必組織不少人去開展討論、批評,大張旗鼓有些不值得,以后可以另寫文章將一些問題說明白。不知兄以為如何?此信請轉劉恒兄一閱,我不另寫信了。
兄以前對舊墨有興趣,在蘇州二百元左右能物色到一些品相較好的清末時舊墨。如兄要,弟可代勞,待以后會面時帶上。有便時請告訴一聲。不一一,專此即頌夏綏
弟人德頓首
五月三日
編寫《書法論文索引》的一萬元錢何時能到位,以便組織人員著手編寫,又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