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繼勇, 王卓甫, 凌陽明星, 任小強
(1.河海大學工程管理研究所,江蘇 南京 211100;2.中國電建集團中南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湖南 長沙 410014)
?
中國水利工程總承包交易模式創新與關鍵科學問題
丁繼勇1, 王卓甫1, 凌陽明星1, 任小強2
(1.河海大學工程管理研究所,江蘇 南京 211100;2.中國電建集團中南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湖南 長沙 410014)
我國工程界和理論界常將工程總承包與固定總價合同及其簡單的治理結構相關聯,制約了工程總承包在政府投資、“現場數據”不確定性較大的水利建設項目上的推廣應用。分析了工程總承包的本質內涵,指出工程總承包的最大優勢在于將工程設計和施工整合發包給一個承包商,為承包商優化工程提供動力、平臺和空間,進而使項目增值;水利建設項目實行工程總承包應創新相應交易模式,以適應水利工程特殊性,發揮水利工程總承包的增值優勢。分析了工程總承包在國內外推行應用狀況,凝練了我國水利工程總承包模式創新的關鍵科學問題,主要包括:水利工程總承包項目識別、水利工程總承包范圍設計、水利工程總承包項目交易增值分配以及“業主”和合同兩個層面的治理體系優化。
水利工程;工程總承包;交易模式;關鍵科學問題;項目增值
長期以來,我國水利建設領域基本采用傳統的設計與施工相分離的交易方式,即DBB(Design-Bid-Build)方式,使工程設計方既沒有條件,也沒有動力去進行工程設計施工的整體優化,導致在一些水利建設項目上出現較為嚴重的實際投資超概算等浪費現象。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水利建設領域這種單一交易方式一統天下的弊端越來越被人們所認識,引進工程設計施工總承包(以下簡稱“工程總承包”)、創新和發展工程交易方式的呼聲越來越高。然而,在傳統觀念的影響下,相當一部分人認為,工程總承包就應采用固定總價合同,并適用于“現場數據”(工程建設條件)不確定性較小的工程項目。這種守舊、片面的認識,阻礙著工程總承包在政府投資、“現場數據”不確定性較大的水利建設項目上的應用。事實上,工程總承包的最大優勢并不在于是否采用固定總價合同,也不在于合同治理結構簡單,而在于其將設計和施工整合后發包給一個承包商。實行工程總承包,可激發設計施工總承包商優化工程的積極性;設計與施工的結合,為總承包商優化工程提供了平臺和空間。正是工程總承包的上述優勢,使某些水利建設項目實行工程總承包后能產生明顯的增值效果。
2009—2011年,廣東省先后選擇8個水利建設項目,在全國率先較大規模地開展水利建設項目工程總承包試點。結果表明,一些較為復雜、“現場數據”不確定性較大的水利建設項目,在實行工程總承包后,較大地激發了承包商優化工程的積極性,使項目實現明顯增值,顯示了工程總承包模式在水利建設領域應用的強大生命力[1]。但是,實踐也表明,并非所有水利建設項目均適合采用工程總承包。對某一水利建設項目是否實行工程總承包,存在一個模式選擇決策或項目識別問題。此外,對實行工程總承包的水利建設項目,即水利工程總承包項目,在管理上還存在較多問題,如:對“現場數據”不確定性較大的水利建設項目,如何突破傳統固定總價合同、單價合同的框架,對設計施工一體優化產生的項目增值效益或面臨的較大風險在承發包雙方之間進行合理分配,構建本質上介于固定總價合同和單價合同之間,并具有激勵屬性的合同計價機制,以期既能激勵承包方優化工程或積極應對風險,又能降低發包方的工程投資或支付,實現雙方“共贏”;又如,對政府投資水利建設工程總承包項目,在項目增值效益或風險分配的條件下,項目治理體系如何優化設計,才能保證最終項目增值的實現?針對這些問題,需要結合水利建設項目的特殊性,創新性地提出與水利建設領域相適應的工程總承包交易模式。研究水利建設工程總承包推行中的關鍵科學問題,對于豐富和發展水利建設管理理論、促進水利建設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支撐我國水利建設跨越式發展均具有重要意義。
1.1 工程總承包的本質內涵
本文所指的工程總承包是指至少包括設計和施工的工程總承包,如DB(Design-Build)和EPC(Engineering-Procurement-Construction)等,由于設計和施工通常是工程發包中最重要的兩項內容,因此EPC等其他比DB方式發包范圍更大的工程總承包,也常被視為DB的變異形式,故將他們統稱為工程總承包,即本文所提工程總承包的概念包括DB和EPC以及它們的衍生方式。
根據美國設計建造總承包協會(DBIA)、美國建筑學會(AIA)以及我國住建部等眾多機構對工程總承包和其他交易方式的界定[2-3],工程總承包的本質內涵是設計施工的一體化。目前存在較多關于工程總承包的錯誤認識,認為工程總承包就是固定總價,采用價格一筆包死的合同就是工程總承包。這是對相關概念缺乏正確認識造成的。工程總承包是對工作內容的承包,而不是對價格或成本的承包[4]。因此,正如上文所述,工程總承包的最大優勢不在于是否采用固定總價合同,而在于其將設計和施工整合發包給一個承包商(即設計施工總承包商),為總承包商優化工程提供平臺和空間。
1.2 工程總承包在國內外的推行應用
工程總承包,包括DB、EPC等模式,目前已成為國際上建設工程交易的一種主流方式,并有進一步擴大應用范圍的發展趨勢。根據DBIA網站的報道,美國RCD/RS Means市場情報公司于2011年開展了一項關于DB總承包模式增長形勢的研究,結果顯示,2005—2010年的5年之間,DB模式在美國建設市場上被采用的份額保持穩定增長,到2010年已達到40%,其中軍事項目中該比例高達80%[5]。2014年,該公司又對該研究成果進行了更新,結果顯示,2011—2013年每年DB總承包的市場占有額都穩定在39%(不同交易方式市場占有份額如圖1)。在造價高于1 000萬美元的項目中,采用DB模式的比例首次超過50%,達到了53%。分州來看,俄勒岡州DB模式最為流行,市場占有額達到71%,其次為加利福尼亞州和華盛頓州,比例分別為59%和56%。由數據可知,美國DB模式在過去10年內快速增長后一直保持穩定的發展態勢[6]。此外,Shane等[7]比較了涉水項目不同交易方式的績效,結果顯示DB項目合同簽約后的進度增長中位數是DBB項目的一半,DB項目以等于或低于合同價完工的比例是DBB項目的2倍。

圖1 美國不同工程交易方式市場份額(2005—2013年)(數據來源:DBIA網站)
在我國,從新中國成立到20世紀80年代初的30多年時間里,工程建設領域主要經歷了自營制、前蘇聯的三方制和建設指揮部制等項目管理模式[3]。從1984年開始,工程招標投標在我國普遍推行,工程建設領域開始實行承發包。雖然主要采用設計施工相分離的傳統方式,且政府推出的相關建設管理制度也是在這種傳統方式下逐步建立的,但與此同時我國也一直很重視、支持和鼓勵工程總承包的健康發展,住建部等相關部門30年來先后出臺了一系列規定、辦法或指導性文件,推動工程總承包在我國工程建設領域的應用,表1列舉了部分代表性的政策文件。
然而,30年來工程總承包在我國發展并不順利,整體較為滯后,目前主要在石化行業應用較多,在房屋建筑、水利建設領域發展仍較緩慢。針對工程總承包在我國發展整體滯后的問題,很多學者做了探討。文獻[8]基于制度變遷視角,分析了我國推廣工程總承包模式進程緩慢的幾大原因,指出關鍵因素在于“雞蛋相生”困境、較高的預期成本,以及外部性和路徑依賴等,并由此提出加快我國工程總承包模式推廣應用的建議。
在水利建設領域,文獻[9]基于價值鏈理論和制度變遷理論,分別分析了水利工程總承包模式的價值增長原理,以及我國水利工程總承包模式發展緩慢的原因,在此基礎上分析了水利工程總承包模式發展的動力因素,建立了發展動力模型,并通過調查問卷開展了實證分析。文獻[10]分析了目前水利建設工程總承包模式應用所面臨的問題:合同計價方式的創新問題,項目完工結算和工程審計、工程竣工移交制度的沖突問題,以及水利工程總承包市場和相關制度的創新發展問題,并據此提出了在水利建設領域加快推廣工程總承包模式的策略。此外,還有些文獻分別利用不同方法研究了水利工程總承包模式選擇問題[11-12]。

表1 我國工程總承包相關政策文件
與歐美國家相比,我國工程總承包模式的應用和推廣整體上較為滯后,在水利建設行業的應用剛起步不久。究其原因,與我國工程界和理論界對工程總承包的傳統認識有關。傳統上,工程總承包總是與固定總價合同相關聯,并認為僅適用于不確定性較小的工程,如FIDIC編制的“銀皮書”(Conditions of Contract for EPC/Turnkey Projects)的前言中就有類似的說明[13]。而水利工程建設項目通常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特別是地質條件復雜等引起的“現場數據”的不確定性,因此常認為水利建設項目不適宜采用工程總承包方式。如前文所述,上述認識是片面的。誠然,在固定總價合同下,一般不希望工程項目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但工程總承包方式的本質特征并不在于采用固定總價合同(也不一定采用固定總價合同),而是在設計與施工相融合之后,給予總承包商優化工程的平臺和空間,從而使現代工程技術更加精準地應用于項目,促進工程建設更經濟、更可靠,同時降低工程項目安全風險或安全冗余;也可使現代管理技術在項目上的應用有更大空間,促進建設過程資源配置等方面的優化,促進設計技術、施工技術和管理技術的整合,進而提高工程項目抗風險的能力和工程投資效益,實現項目增值,包括縮短工期、降低工程造價等。
基于上述分析,我國水利建設領域要推行工程總承包模式,應摒棄對傳統模式的路徑依賴,消除以往對工程總承包模式的狹隘或僵化理解,結合水利工程的特殊性,有針對性地開展工程總承包模式創新,設計出適合水利工程特點的中國水利工程總承包模式及其配套策略。結合現有理論研究成果和工程實踐經驗,可將主要關鍵科學問題凝練為:水利工程總承包模式決策或項目識別問題;水利工程總承包范圍設計(模式的具體設計);水利工程總承包交易增值分配(合同計價方式設計);以及水利工程總承包項目治理體系優化。其邏輯框架如圖2所示。
2.1 水利工程總承包項目識別問題
工程建設實踐表明,工程項目采用不同的交易方式,對工程項目的技術經濟效果影響很大。工程總承包是目前世界上主流的交易方式之一,與傳統設計施工相分離的DBB交易方式相比,工程總承包方式的最大特點是將設計與施工融合,并發包給一個承包商。承包商在總承包合同確定的工程質量、安全等標準下,可最大限度地應用優化技術(包括工程和管理的優化技術),進行設計施工的整體優化,達到縮短工期或降低工程成本/造價等目的,進而促使項目增值。但這并不意味著采用工程總承包對所有水利建設項目都能產生增值效果。因此,對某一水利建設項目,是否采用工程總承包方式,需結合項目具體條件做出科學分析,然后做出選擇或決策。宏觀上看,對于特定項目,若將該項目采用工程總承包方式與采用傳統方式相比能實現項目增值,則可考慮實行工程總承包。因此,在項目前期階段研判項目是否應采用工程總承包模式時,首先通過與傳統設計施工相分離的交易方式對比,辨識工程總承包方式實現項目增值的主要途徑,分析工程總承包方式不同增值途徑的項目增值效益,包括縮短建設工期、降低工程造價等,也包括潛在負面影響的大小,即項目負增值,如交易成本的增加。在此基礎上,考慮發包人對建設項目的目標要求、建設市場等因素,研究工程總承包模式的決策。

圖2 水利工程總承包的關鍵科學問題
2.2 水利工程總承包范圍設計問題
在決定實行工程總承包后,應結合水利建設項目的具體特點,確定總承包的具體范圍。根據總承包的范圍不同,目前常見的工程總承包方式主要包括DB和EPC以及它們的衍生方式(表2)。對于特定的水利建設項目,采用什么樣的工程總承包,需有針對性地進行設計。

表2 工程總承包及其衍生方式
2.3 水利工程總承包項目交易增值分配問題
在水利工程總承包項目中,由于“現場數據”的不確定性,承包方在保證工程質量等滿足合同要求的前提下,通過積極優化工程或積極應對風險,可能使工程實際造價低于合同確定的價格,即承發包雙方的交易過程中,工程具有潛在增值空間,此處稱這種增值為交易增值。同樣,也可能發生實際造價高于合同確定的價格,即出現交易風險或交易負增值的情景,還可能發生交易增值和交易風險并存的情況,如工期雖縮短了,但工程造價上升了。為方便起見,將這種交易增值和交易風險統稱為交易增值,交易的負增值即為交易風險。對某一水利建設項目,其交易增值存在不確定性,且能否實現還決定于交易增值分配是否合理,而交易增值的大小與承包方努力程度相關,承包方努力程度又決定于發包方的激勵水平。事實上,在水利工程總承包項目實施過程中,承包商有其收益目標,發包方也有其支付目標,由于信息不對稱,雙方在項目交易增值分配問題上存在一種動態的博弈關系。對業主方而言,客觀上需要提出交易增值的一種優化分配方案,其既可充分調動承包方優化工程或應對項目風險的積極性,又能盡可能減少自己的支付,即通過交易增值的合理分配實現承發包雙方“共贏”??傊?交易增值是承發包雙方相互博弈的結果。為使承發包雙方達到“共贏”,客觀上需要對交易增值進行合理分配。
然而,交易增值的合理分配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其涉及工程優化成本與交易增值效益的關系,且要同時考慮激勵承包方優化工程和應對項目交易風險等因素,同時要分別分析發包方的支付函數和相應的約束條件以及承包方收益函數和相應的約束條件,進而再考慮承發包雙方“共贏”的均衡狀態,確定合理的分配方案。
2.4 水利工程總承包項目治理體系優化設計問題
對水利工程總承包項目交易增值進行分配,總承包合同本質上已不是固定總價合同。這在一定程度上對發包方的監管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需要突破傳統總承包固定總價合同框架下的合同治理結構和治理機制,重新設計交易增值分配環境下的總承包合同治理體系。此外,由于水利建設項目大多具有公益屬性,且全部或部分由政府投資,真正的“業主”缺位,目前對水利建設項目的“業主”設立、監督、激勵和約束等機制并不完善,甚至是缺失的,導致水利建設領域經常出現“工程腐敗”現象。因此,水利工程總承包項目中的“業主”治理結構和治理機制也亟須優化或重新設計。
a. 水利工程總承包項目“業主”治理設計問題。針對目前我國水利工程建設中“業主”設立和治理機制現狀中存在的問題,水利工程總承包項目的“業主”該如何設立,相應的治理機制應如何設計,這些都有待開展研究。
b. 交易增值分配條件下水利工程總承包項目合同治理設計問題。針對水利工程總承包項目合同具有較明顯不完備性的特點,在考慮交易增值分配條件下,總承包項目合同治理結構及治理機制應如何優化設計,也有待開展研究。
傳統上一般認為,工程總承包總是采用固定總價合同,因而“現場數據”具有較大不確定性的水利建設項目不宜實行工程總承包。而實踐證明,一些水利建設項目采用工程總承包后能產生明顯的增值效果,工程總承包將設計施工整合后為總承包商提供了工程優化的動力和空間。因此,針對不確定性較大的水利建設項目,探討水利工程總承包模式創新及其應用中的關鍵科學問題,對促進水利工程總承包方式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在創新水利工程總承包模式的過程中,主要關鍵科學問題包括:水利工程總承包項目識別;水利工程總承包范圍設計;水利工程總承包項目交易增值分配;以及水利工程總承包項目治理體系優化等。針對這些關鍵科學問題,有必要結合水利工程項目特點和工程實際,開展深入研究,以便提出適合我國國情的水利工程總承包項目識別和模式設計方法、基于承發包雙方利益均衡或“共贏”的交易增值分配模型,以及水利建設項目治理體系的優化設計方法,包括水利建設項目“業主”的設立和治理機制優化設計的方法,以及項目合同治理結構和治理機制優化設計的方法。通過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提出水利工程總承包模式創新及應用的相關理論與方法,為發包方選擇合理的交易方式提供支持;豐富和發展水利建設工程交易理論,為我國水利建設跨越式發展提供支持。
[ 1 ] 河海大學.廣東水利建設工程總承包模式及管理導則研究報告[R].南京: 河海大學,2011.
[ 2 ] 丁繼勇,王卓甫,ANUMBA C,等.建設工程項目交付方式與項目績效研究綜述[J].土木工程學報,2014,47(4): 131-143.
[ 3 ] 王卓甫,丁繼勇.工程總承包管理理論與實務[M].北京: 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4.
[ 4 ] 倪煒.動態成本控制服務:開展工程總承包的關鍵[J].建筑施工,2005,27(11): 67-69.
[ 5 ] DBIA (Design-Build Institute of America).Design-build project delivery market share and market size report [EB/OL].(2013-9-25) [2015-10-15] http://www.dbia.org/resource-center/Pages/Research.Aspx.
[ 6 ] Reed Construction Data/RSMeans Consulting. Design-Build project delivery market share and market size report (2014)[R]. Washington, DC: Design-Build Institute of America, 2014.
[ 7 ] SHANE J S,BOGUS S M,MOLENAAR K R.Municipal water/wastewater project delivery performance comparison.[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 Engineering,2013,29(3): 251-258.
[ 8 ] 黃居林.我國建筑業推行工程總承包模式進程緩慢問題研究:基于制度變遷的視角[J].華東經濟管理,2011,25(7): 65-68.
[ 9 ] 豐景春,錢瑤,趙杰.水利工程總承包模式發展動力的實證研究[J].水力發電學報,2014,33(1): 227-233.
[10] 邊立明.水利工程建設應用EPC總承包模式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廣東水利水電,2013(8): 73-75.
[11] 王卓甫,丁繼勇,王道冠,等.基于增值的水電工程總承包應用決策框架研究[J].水力發電學報,2013,33(3): 317-330.
[12] 簡迎輝,張勇.基于直覺模糊IFWA算子的水利工程總承包交易模式選擇研究[J].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12(2): 142-148.
[13] 張坤,王卓甫,丁繼勇.標準化工程總承包合同條件計價方式的討論[J].土木工程與管理學報,2014,31(4): 98-10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71402045);中央高?;究蒲袠I務費專項資金(2014B01314);國家留學基金(201206710036)
丁繼勇(1985—),男,江西樟樹人,講師,博士,主要從事工程管理與項目管理研究。E-mail:djybaxia@126.com
10.3880/j.issn.1003-9511.2016.05.008
F407.9
A
1003-9511(2016)05-0033-05
2016-04-20 編輯:陳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