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華鴻
摘 要 “互聯網+”時代,傳統的輿論傳播經歷著重大變革,無論是傳播理念還是傳播途徑都發生了改變,這也給新聞宣傳工作帶來了新的傳播模式和挑戰,經濟類新聞宣傳工作同樣受此影響。文章從新媒體時代輿論傳播的特點入手對經濟新聞宣傳工作的發展路徑進行探討。
關鍵詞 “互聯網+”時代;經濟新聞;新聞宣傳;創新路徑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6)19-0166-02
隨著微信、微博及移動客戶端的應用,自媒體獲得了迅猛發展,且為新聞宣傳工作提供了一個交互、平等及自由的傳播平臺,推動著傳統傳播途徑的變革,給其發展帶來一定挑戰和機遇[1]。經濟宣傳是新聞宣傳服務于經濟發展的直接方式,其宣傳效果直接影響著人們對經濟發展的信心。在“互聯網+”時代,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較為廣泛,信息傳播的速度也很快,這給經濟新聞宣傳工作帶來一定的挑戰。
1 “互聯網+”大環境下的媒介現狀與特點
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導致媒體傳播行業正在經歷著巨大的變革。新媒體正影響、改造甚至顛覆了傳統媒體,在新媒體的不斷沖擊下,傳統媒體的生存發展空間受到擠壓,不得不尋求生機,主動去擁抱新媒體,走向融合之路。經濟宣傳工作應深刻認識到經濟社會背景的復雜性,認識到傳播媒介的現代性,應開闊視野,充分利用新媒體對經濟新聞進行多維度、多層次的宣傳報道,始終堅持經濟新聞的導向性作用,掌握其對經濟新聞的話語權和主導權,使經濟新聞宣傳充滿活力的和生機。本文從新媒體的特點入手對經濟新聞宣傳工作的發展路徑進行論述。
“互聯網+”是互聯網及通信技術發展應用下的新生產物,體現著文化生產力的先進性和強大生命力。其主要是利用移動終端、互聯網傳播和數字電視媒體、視頻播放等傳播方式。與傳統媒體相比,其呈現出實時快捷、內容豐富多姿、開放互動性及低成本等特點[2]。其中,實時快捷的傳播速度突破了傳統媒體傳播的定時和固定性傳播規律,呈現出實時、全時和即時性的特點,每時每刻都可以發布信息。發生重大事件時,能夠實現隨著事件發生時間變化進行滾動性報道,能夠在幾分鐘內更新事件報道,使第一現場及時間的直播效果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內容的豐富性是指新媒體傳播的內容較為豐富且形式多樣,不僅以文字、圖片的形式呈現,還能以視頻和音頻的方式來呈現新聞信息,新媒體傳播使其傳播內容實現了聲音、畫面及文字的統一,使其更加豐富多姿。
眾所周知,交互開放性是新媒體傳播的重要特點,新媒體能夠利用傳播平臺傳播言論、信息和觀點,能夠實現同受眾的在線實時交流討論,強化了同受眾的溝通,使受眾能夠直接參與議題及傳播內容的討論。而傳統的廣播、報紙及電視等傳播媒介則缺少此種互動性,受眾只是被動地接受傳播內容。此外,“互聯網+”傳播成本的特點也是其重要特點之一。新聞傳播者可以利用手機、電腦等工具隨時發布信息,能夠以較小的成本傳播輿論熱點。
2 “互聯網+”時代經濟新聞宣傳工作發展的途徑
“互聯網+”時代經濟新聞宣傳工作發展應從經濟新聞特點出發,充分利用新媒體傳播平臺進行信息傳播。在新媒體的沖擊下,報紙、電視等傳統傳播媒介都利用新媒體創建了自己的傳播平臺[3]。比如開設了自己的微信公眾號、微博平臺和客戶端,是新媒體同傳統媒體逐漸融合。當然,要做好經濟新聞宣傳工作,必須做好以下幾點。
首先,應構建自身的“互聯網+”傳播平臺。經濟信息內容較為龐大,傳統的傳播內容表現形式較為單一和枯燥,傳播時間較長,無法滿足受眾對經濟信息的需求。利用新媒體中微信、微博及客戶端等新媒體傳播方式的及時性、便捷性的特點,抓住受眾隨時隨地閱讀信息的需求進行傳播。微信、移動客戶端及微博等新媒體傳播的內容較為豐富,畫面生動活潑,傳播、閱讀時間也較為靈活,能夠激發受眾對經濟信息的興趣和關注度。建立微信、微博和客戶端媒介平臺,使其成為主流價值觀及經濟信息傳播的平臺,傳播經濟的主導聲音和控制其話語權,能夠顯著提高經濟信息傳播的效果,以更好地服務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推動經濟新聞宣傳工作的發展。
其次,不斷創新經濟新聞傳播理念,使其走進受眾,以滿足受眾的經濟信息需求。利用新媒體進行信息傳播必須不斷創新理念,依據受眾不同的特點,采取不同的語言風格、傳播策略、敘述方式和變形形式,不斷提高經濟信息宣傳的藝術性和針對性。充分調動受眾參與互動的積極性,表現形式上應體現出生動鮮活的特點,以增強其感染力和吸引力,不僅能讓受眾聽得進看得下去,還要讓其看聽得懂,并能與其產生共鳴,以提高經濟信息宣傳的效果。當然,要實現這些,信息傳播者必須轉變觀念,根據受眾需求選擇信息內容。
3 “互聯網+”發揮報刊新聞宣傳正效應
隨著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不斷增強,社會輿論呈現多層次、多類別、多樣化的特點。特別是互聯網和移動通訊技術的發展,使網絡日益成為輿論生成的策源地、輿論傳播的集散地、輿論交鋒的主陣地。因此,待在象牙塔做所謂純粹的學問是遠遠不夠的,新聞工作者應該以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發展的最新成果為導向,面向社會,關切現實,將理論與實踐緊密聯系起來。
2016年7月15日一段“中國標準動車組實現高速交會”的視頻在社交網絡朋友圈瘋轉,短短兩個小時內被點擊播放39.3萬次,較好地向世人展示了中國動車的技術和發展實力。此外,在經濟信息傳播內容的敘述上,也應與時俱進,應用“時尚”的網絡語言,將深奧難懂的經濟專業用語用流行的網絡語言表達,這不僅增強信息內容的時代感和親民感,還能拉近其與受眾的距離,更易于受眾的接受和喜愛。由此可見,網絡語言已經深受人們喜愛,從高層領導至基層百姓,大家都喜歡說、喜歡聽,這是因為網絡語言的表達較為輕松、幽默和活潑。在經濟新聞宣傳工作中,也應適當用此類網絡語言,以增強信息內容的活潑性和輕松性,使其成為受眾樂于接受的信息內容。因此,對于經濟新聞宣傳工作者,應不斷創新信息傳播方式,運用多種表現方式來呈現經濟信息內容,從不同維度、不同層面對經濟新聞進行傳播,以服務經濟發展。
4 總結
內容創新是新媒體時代宣傳思想工作的關鍵核心。報刊宣傳思想工作需要話語權,新聞工作者要主動加強內容策劃,轉變話語體系,用“互聯網+”思維,提升綜合傳播能力。報刊要在傳播形式、方法、手段上跳出程式化的新聞框框,擯棄同質化的報道套路,借助“互聯網+”的傳播優勢,從可持續發展、創新理念、服務設計、本土化設計、生活設計這五大方面進行經濟新聞報道,推動報刊報道質量的進一步提升。以廈門晚報社為例,平常刊每期內容主要是本地區黨政新聞及經濟新聞,主要發放范圍為廈門黨政機關部門及城區內的商家住戶。其對比全國、省市的日報或是專業性報刊,其影響力、專業性較低。在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新聞工作者要放下身段,主動轉型,將“互聯網+”思維貫穿工作全過程,在“互聯網+”時代發出更有分量的聲音。
在“廈門市新聞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第二期培訓班,廈門日報社社長李泉佃主講的《傳統媒體面對新媒體需求新思維》中,特別提出,隨著各種新媒體的興起,對我們的輿論引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黨的新聞工作者只有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不斷解決作風、文風方面存在的問題,才能適應形勢任務的需要,牢牢把握正確輿論導向。
總之,“互聯網+”時代,傳統媒介受到極大挑戰和沖擊,作為經濟新聞宣傳工作,應從新媒體特點出發,充分利用新媒體構建自己的信息傳播平臺,改變新聞傳播理念,不斷改變和創新信息內容表現形式,以增強經濟新聞信息傳播的有效性和推動經濟新聞宣傳工作的發展。在內容、渠道、受眾、效果上實現互補,實現核心價值傳播效益最大化,傳播效果最優化。
參考文獻
[1]劉志芬.新媒體時代消防新聞宣傳工作的發展路徑探析[J].新聞傳播,2016(12):106,108.
[2]石璐.新媒體時代電力企業對外新聞宣傳工作探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6(3):260.
[3]趙喜杏.新媒體時代的新聞宣傳策略探析[J].西部廣播電視,2016(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