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工筆畫是我國傳統繪畫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藝術教學的不斷發展,高校工筆畫教學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筆者從高校工筆畫教學的現狀入手,對高校工筆畫教學如何改革以及如何實現它的良性發展做出簡要分析,以期為此提供一些參考性的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高校;工筆畫;教學;現狀;發展
我國工筆畫創作具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春秋戰國時期的《人物龍鳳帛畫》,唐宋時期的《步輦圖》《韓熙載夜宴圖》等,這些傳世名作無不讓人體會到工筆畫獨特的藝術魅力。然而,在西方現代藝術的影響下,我國傳統繪畫也改革了一些繪畫手法,添加了很多新的創作材料,尤其工筆畫教學更是出現了新的變化和創新。因此,高校的工筆畫教學應該基于當前實際情況,適時對傳統工筆畫教學實踐做出調整及改良,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工筆畫創作的長遠發展,才能培養出更多優秀的工筆畫創作人才。
1 高校工筆畫教學的現狀分析
1.1 客觀因素制約教學開展
中國畫在我國傳統文化藝術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它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和演變,早已形成一個龐大的體系,單從表現形式和題材上就能劃分眾多種類。拿工筆畫教學來說,它作為中國畫的一個小類別,卻又能細分為工筆人物、工筆花鳥和工筆山水等。面對如此龐大和繁雜的體系,事實上高校學子根本無法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全部工筆畫的學習內容,而且部分學生本身的專業基礎較為薄弱,這更加劇了工筆畫教學的困難。雖然目前一些專業美術學院和重點大學為了保證學生專業的系統化,開始采用工作室制的方法進行教學,但是對于大多數普通高校而言,受自身條件的束縛,各方面資源根本無法滿足此類教學。由此可見,在高校工筆畫教學環節中,存在課程內容多、教學時間少、教學對象基礎差和硬件設施跟不上等眾多問題。
1.2 傳統教學體系存在弊端
通常,工筆畫教學往往通過大量臨摹歷代名畫、教師親自示范、觀摩等方式進行,以期可以承襲傳統的藝術風格。然而,這種固定的、傳統的工筆畫教學體系和教學方法缺乏科學性和系統性,而且教學手段相對而言也比較單一,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所掌握到的工筆畫知識往往是淺層次的,并不一定真正明白工筆畫的繪畫內涵。另外,我們還發現在當前工筆畫的教學中,傳統的技法課與寫生課有著明顯的脫節,二者并沒有形成緊密的聯系。由此可見,傳統的教學體系存在著一定的弊端。
顯然,這種低層次的、經驗式的強制灌輸和被迫接受的教學方式,容易導致概念化、模式化現象的出現,容易限制學生工筆畫的創作思路和阻礙他們的個性發展。這種傳統的教學方法在藝術多元發展的今天,早已經遠遠落后,甚至背離了培養繪畫人才的初衷。因此,為了改變當前工筆畫教學的現狀,掃除現有的弊端,促進發展,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2 高校工筆畫教學的改革
2.1 教學觀念的改變
目前,人們在中國畫的創作過程中習慣遵循“六法”這一標準法則,所謂“六法”即“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模寫”。具體到傳統工筆畫創作中,它通常以線造型,利用變化的線條呈現出不一樣的藝術效果。而且傳統工筆畫還講究“隨類賦彩”,在整個繪畫過程中特別注重對客觀色彩的真實表達。
傳統工筆畫雖然注重色彩的表達,注重寫實性,但是在它的寫實性當中也帶有寫意性和理想性,也就是說它和西方的寫實性存在著較大的差別。當前,高校一般都開設了造型基礎訓練課程,其中也涉及素描和色彩等西方寫實造型手法,這就為工筆畫寫實性的現代轉型提供了更大的可能。鑒于此,我們要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將工筆畫用線造型的基礎訓練逐步簡化,并在創作過程中不斷融入西方寫實造型手法,努力尋找用線造型和西方寫實塑造二者之間的契合點,從而促進高校工筆畫教學的進一步發展。
2.2 材料、技法的變革
在傳統的工筆畫教學中,我們通常使用毛筆、墨、國畫顏料等在熟宣紙上進行創作。然而,隨著時代的變化,新材料、新工藝開始不斷涌現,工筆畫創作中使用的材料也發生了重大改變。具體來說,繪畫工具不再局限于毛筆還可以利用板刷等進行創作;繪畫顏料也從原來的水墨、國畫色不斷發展,擴展到水彩、丙烯、巖彩等,變得更加豐富;紙張也開始嘗試使用各種紙本、布本及絹本等。
在工筆畫教學中,我們除了指導學生使用不同的材料外,還可以積極引導學生突破工筆畫原有的平涂、分染、罩染等方法,不斷嘗試新的技法,如揉紙、噴灑、潑彩、留白等,來進一步增加畫面的層次感,展現畫作的肌理效果,進而展現出與眾不同的意境。
顯而易見,材料和技法的變革,有利于豐富工筆畫的表現語言,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有利于使學生的創作思想和表現技能得到全面發展,這終將有利于提高工筆畫教學的成效,促進現代工筆畫教學的發展。
2.3 創作題材的拓展
傳統工筆畫教學的創作題材比較單一,往往局限在牡丹、荷花、翠鳥等方面。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和思想觀念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眾的社會心理和文化追求也隨之發生了改變。因此,高校應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適時調整課程內容,豐富工筆畫創作的題材。而教育教學的視角也應該從單純的學科教育轉為以市場為導向,教學內容也更應該關注精神文化內涵。鑒于此,工筆畫的創作要反映社會面貌,傳遞時代精神,只有這樣才能更好順應歷史發展潮流,才能創作出鼓舞人、感染人并影響人的優秀藝術作品,進而實現工筆畫的真正價值,發揮工筆畫的真正藝術魅力。
有人說,中國工筆畫沒有多少真正的寫實主義作品,也沒有很好揭示深層的人性,在精神力度方面有所欠缺。鑒于此,高校要努力建立科學的課程結構,綜合的課程內容以及豐富多樣的課程形式。在工筆畫教學中,高校要積極引導學生立足于現實生活,在深人生活的同時研究當代人的審美情趣,審美意識,拓展工筆畫創作題材。同時高校還要鼓勵學生掌握現代文化信息,了解時尚文化元素,通過將它們融合最終形成屬于學生自己的現代審美理念。而且,鼓勵學生努力做到在現代審美理念的指導下,通過使用多樣的表現手段、綜合材料和技法等,創作出滿足當代社會需求的優秀工筆畫作品。
3 高校工筆畫教學的良性發展
高校工筆畫教學要想實現良性發展,在筆者看來,首先新材料的開發與研究毫無疑問是很重要的層面。具體來說,我們在工筆畫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嘗試引入當前中國畫最新創作領域內新材料的研發成果,鼓勵學生加大對新材料和不同技法的嘗試力度,同時把它當作學生是否具備創新能力的一個層面去進行評估,以期達到推行的目的。而且,在工筆畫教學中要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鼓勵學生自由發揮和不斷嘗試,通過引導學生熟悉工筆畫創作的規律,并不斷激發他們的創作熱情,進而培養獨立創作的能力。
其次,鑒于工筆畫傳統技法課與寫生課有著明顯的脫節,要想高校工筆畫教學實現良性發展,我們有必要發展一種全新的寫生教學結構。我們可以選擇在不固定實體的種類、數量、位置的前提下,通過寫意思想的觀照,先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嘗試著去表現客觀實體。隨后下一步,把客觀實體只是單純地視為媒介,努力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創造性思維。以此來培養學生的藝術敏感性,為工筆畫技法的使用打下良好的基礎。
再次,高校工筆畫教學的良性發展還應該(下轉第頁)(上接第頁)實現素描基礎課與工筆畫專業課的完美結合。素描基礎課訓練存在的價值就在于使學生了解造型。事實上,繪畫作為一門造型藝術,其造型手段和方法五花八門,花樣繁多,由此素描基礎課也應該有著各式各樣的訓練方法。具體到工筆畫,表現為:工筆畫以線造型為主,因此在工筆畫的素描基礎課訓練中應該根據工筆專業課的實際需要,采用以線為主的素描表現方法,并通過線不同形式的變化,如轉折、強弱、虛實、粗細等,來展現客觀對象的質感、量感、空間感、體積感等,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按照其他專業的素描教學要求進行工筆畫授課教學。在筆者看來,高校工筆畫教學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須要實現素描課與專業課的有機結合。一般而言,如果不能做到上述要求,學生進行工筆畫專業課的學習時,往往還得從頭開始研究如何用線塑造形體空間。如此一來,不恰當的素描基礎課訓練很明顯會對工筆專業課起到消極影響,甚至使二者之間產生矛盾,讓學生在兩個課程的過渡初期產生混亂,甚至直接對學習的進程造成不良的影響。由此可見,實現素描基礎課和工筆畫專業課的完美結合,既是高校工筆畫教學良性發展的表現,也是解決工筆畫造型能力問題的根本。
最后,在筆者看來,工筆畫專業訓練與創作的有效融合,也是高校工筆畫教學良性發展的一個層面。藝術生在學校不僅要學技術,更重要的是學藝術。事實上,當他們在了解、學習工筆畫藝術表現技法、技巧的過程中,也就逐漸學到了藝術。技術和藝術二者本身存在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學生們在工筆畫專業學習的過程中,主要目的就是掌握工筆畫技術,提高自身的藝術創作能力,培養個人的藝術個性。而這一能力和個性的養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恰恰相反,它是通過從平時的專業基礎課,甚至從素描基礎課就慢慢開始積累起來的。因此高校為了幫助學生實現之一目的,在工筆畫教學中,要因材施教,不可千篇一律。在開展工筆畫專業基礎訓練課時要考慮到學生個體的特殊性,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給以充分鼓勵、支持和引導,并不斷發掘他們的潛力,盡可能給他們以最廣闊的想象和創造的天地。如此一來,即使普通的工筆畫訓練課也有利于學生們充分表達自身感受,有助于他們完成富于創造力的習作,有益于創作精神的培養。毋庸置(下轉第頁)(上接第頁)疑,這也充分證明:高校工筆畫教學的良性發展離不開專業訓練與創作的有效融合。
綜上所述,為了促進高校工筆畫更好發展,高校應該改變教學觀念,變革材料和技法,拓展創作題材,通過采取這些積極的措施來進行改革。與此同時,高校還應該不斷開發與研究新材料,創新寫生教學結構,實現素描基礎課與專業課的完美結合,以及專業訓練與創作的有效融合,通過以上層面的努力實現高校工筆畫教學的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 周小菲,戴晶晶.高校工筆畫教育現狀及教學探析[J].美術教育研究,2015(18).
[2] 周小菲,余洋.以中國工筆畫專業教學為例談新時期高等院校專業教學策略[J].教育與職業,2013(06).
作者簡介:毋晉芳(1978—),女,山西晉城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美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