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黎華
摘 要:本文以高校音樂專業為例探討把我國的地域音樂文化作為課程資料的多元化路徑。
關鍵詞:地域音樂文化;教學內容;課程設置;多元
1 地域音樂文化教學內容的“多元性”
我國的傳統音樂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如黃河流域的炎黃文明、長江流域的長江文明、中南部荊楚文明、湖湘文化、梅山文化等等,都充滿了濃厚的地域色彩。中國傳統音樂從其服務對象來看,可以分為文人音樂、民間音樂、宗教音樂、宮廷音樂。地域音樂文化資源轉為高校音樂專業教學資源,首先要處理好教學內容的問題。如何完整地將地域音樂文化的特色展現給學生?如何把握地域音樂文化多元性特征是關鍵。地域音樂文化轉化為教學資源需建構多元的內容結構,體現多元的維度內容。地域音樂文化從音樂藝術形式上講包括:民間歌曲、民間歌舞、民間戲曲、民間器樂、民間曲藝。
1.1 民間歌曲部分
民間歌曲是勞動人民在生活和勞動中自己創作自己演奏的歌曲。以口頭創作和口頭流傳的方式生存與民間,是人類社會最早的音樂藝術形式,是其他音樂形式的的基礎。我國的民間歌曲數量浩瀚,其中有許多都是膾炙人口的作品。民間歌曲具有生活娛樂、教育傳承、交際戀愛、人生禮儀、表達心聲等社會功能。我國許多民族都有著自己的傳統歌唱節日,例如壯族的“歌墟”、苗族的“游方”、西北地區土族、回族、東鄉族、漢族的“花兒會”都是唱民歌二設的節日,節日當天,成百上千的勞動人民從家里聚集到節日現場,唱民歌,表達自己對異性的愛戀之情。
1.2 民間歌舞部分
民間歌舞是指產生并流傳于民間,以即性為主的歌舞形式。民間歌舞具有鮮明的地域和民族色彩。民間歌舞是勞動人民集體創造的結晶,它表現為群體性,它的傳承載體不同于民間歌曲,不是單個的“人”,而是一個群體;民俗性:民間歌舞的源起與“巫”有著緊密的聯系,古老的“云門”“咸池”“大韶”都是關于祭祀天神的,許多民間歌舞與民族的歲時民俗活動分不開,傣族的潑水節、拉枯族的火把節都有勞動人民載歌載舞的藝術形式。
1.3 民間戲曲部分
民間戲曲是包括民間音樂、舞蹈、美術、語言、舞臺、文學在內的綜合藝術形式。它熔唱、念、做、舞與一體,以歌舞演故事的基本特征。我國的民間戲曲種類繁多,大致可以分為六個系統:花燈戲系統、秧歌戲系統、道具戲系統、道情戲系統、采茶戲系統、花鼓戲系統。豐富多彩的民間戲曲活躍在中國的南北城鄉,是我國傳統音樂文化的珍寶。
1.4 民間器樂
民間器樂包括民間器樂曲和民間樂器兩大部分。我國的民間樂器大致可以分為:體鳴樂器、膜鳴樂器、氣鳴樂器、弦鳴樂器。
1.5 民間曲藝
民間曲藝又叫民間說唱,是由專業或半專業的人的表演藝術和語言藝術的綜合體。民間說唱源于唐代變文,是一種敘述體,以說書人的身份與觀眾直接對白,是文學、音樂、表演三位一體的藝術形式。此外,傳統的地域音樂文化教學資源從服務對象來看包括文人音樂、民間音樂、宗教音樂、宮廷音樂內容結構。文人音樂,是由歷代具有一定文化修養的知識階層認識創作的音樂,包括琴樂和詞調。總之,地域音樂文化轉化為音樂教育教學資源要以“多元”的內容結構,在保持地域音樂原生態的同時,體現地域傳統音樂的差異性、多樣性特征。
2 地域音樂文化課程設置的“多樣性”
地域音樂文化融入高校音樂專業教學實踐,課程設置可以采取“多樣的”課程形式,當前。絕大部分高校沒有把地域音樂文化作為一門學科課程在教學實踐領域展開,關于地域音樂文化融入音樂教學尚處于探索階段,在課程開設發面可以采取靈活多樣的課程形式,以便課程設計的主體可以根據自身的教學條件和當地的音樂文化資源靈活選用。
2.1 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結合
必修課程是指全部學生必須完成的課程,是為學生的基本學力而開發的課程,其主導價值在于發展學生的共性。選修課程是指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興趣愛好而選擇學習的課程,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個性而開設的課程。地域音樂文化課程的課程開設,可以根據地方高校的發展方向、自身的教學條件設置合適的課程類型。
2.2 學科課程和活動課程的結合
采取多樣的活動課程,是激發學生學習地域音樂文化的重要途徑。學科課程是以學科的形式來組織教學內容的一種課程,以人類對知識經驗的分類為基礎。當前,我國各級各類的學校課程形式主要采取學科課程。活動課程又叫經驗課程,是打破學科知識的邏輯界限,以學生的需要、興趣、活動為基礎,在實踐活動中探索、體驗的課程。地域音樂文化教學可以選取活動課程的方式,融入音樂教學實踐領域。多樣的音樂實踐活動,往往是學生接近了解感受地域音樂文化的直接途徑,例如,組織學生到民間去采風、鼓勵學生去調研地域音樂文化風俗,觀摩民族民間重大節日時的音樂文化表演、邀請民間藝人到學校現場指導講座等等都是活動課程實施的形式。活動課程的實施注重課程的過程,關注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感受與體驗。
2.3 隱性課程與顯性課程的結合
地域音樂文化教學課采取隱性課程與顯性課程結合的課程形式。顯性課程是指學校和教育機構要求學生必須通過學習的課程,以達到規定的教育目標。在學校教育系統中,顯性課程是有計劃、有組織的“官方課程”或“正式課程”,顯性課程的學習是學生獲得學歷證書的必備條件;隱性課程是學生在學校獲取的非正式的、非計劃內的、非官方的經驗,隱性課程學生無關于學生學歷證書獲得。隱性課程具有普遍性,在學校、社會、隱性課程無處不在,學校的校刊、教師的環境布置、社區的宣傳欄,都是一種隱性課程形式;隱性課程的顯效具有長期性和持久性,是一種潛移默化的熏染和感染,是一種分為的營造。地域音樂文化,是一種音樂,更是一種文化,采取合理的隱性課程形式,長期地、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地域隱喻文化的濡染,不失為一種合理的課程設置思維。
2.4 分科課程和綜合課程的結合
目前,就地域音樂文化進課堂來說,絕大部分地方高校音樂專業尚未開設專門的“鄉土音樂文化”課程,以四年的本科音樂專業課程設置為例,目前我國高校開設的是一門“民族民間音樂”。分科課程,是以人類對知識經驗的分類為基礎,其主導價值在于讓學生獲得嚴密的邏輯思維和系統的文化知識;綜合課程是一種新的課程形態,追求文化的整合,讓教學內容成為學生全面發展的土壤和養料。因此把地域音樂文化綜合到音樂學科其他課程中,是其融入音樂教學的有效途徑。例如,在民族民間音樂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加入當地的地域音樂文化,促進學生對地域因與文化的了解;在《音樂鑒賞》課程中,融入部分審美感強的地域音樂文化作品,激發學生對地域音樂文化的審美感受,在各術科教學中,綜合一些膾炙人口的地域音樂作品的演唱或演奏學習,引起學生對地域音樂文化的認同。總之,地域音樂文化以一種合理的形式綜合到其他音樂專業課程中,是加快地域音樂資源轉為音樂教學資源的有效途徑。
總之,高校專業音樂教學中地域音樂文化的教學,應以建構“多元”的教學內容結構,采取多樣的課程設置形式,促使傳統文化資源轉化為教學資源,彰顯傳統音樂文化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