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歌劇誕生于20世紀40年代,在發(fā)展歷程中呈現出了多元化和鮮明化的特點,以其自身獨有的特點展現出了良好的發(fā)展效果。音樂家和劇作家在新秧歌的基礎上融入了中國傳統文化,為中國歌劇的發(fā)展注入了新鮮的活力。中國歌劇要想得到持續(xù)發(fā)展,必須要借鑒西方歌劇的優(yōu)秀經驗,以民族特色為出發(fā)點,將民族傳統戲劇和西洋歌劇的精華融入中國歌劇當中,促進中國歌劇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中國歌劇與美聲教學有著密切的聯系,歌劇選段常作為美聲教學中的基礎訓練內容,對提高美聲教學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中國歌劇;美聲教學;重要性
0 前言
歌劇選段是美聲教學中的基礎訓練內容和環(huán)節(jié),給美聲學習者提供了專業(yè)化的訓練渠道,對加強形體和情感訓練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實際的美聲教學中,中國歌劇訓練常常被人們所忽略,沒有充分利用歌劇對美聲教學的重要作用。由于中國歌劇的形式和演唱風格都是美聲演唱相類似,要想促進美聲教學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需要將中國歌劇中的民族素材融入美聲教學當中,強化學生對中國歌劇演唱風格的理解,以便促進美聲教學取得良好的實施效果。
1 歌劇演唱訓練有助于提升美聲教學效果
歌劇以是戲劇音樂形式和戲劇藝術形式的重要展現,作為一門綜合性較強的舞臺藝術,成為輔助其他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歌劇演唱形式與美聲演唱形式存在較多的相似點,要想促進美聲教學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需要將歌劇教學中有利于美聲教學的元素融入美聲教學中來,展現出歌劇教學的可聽性和旋律性。歌劇自傳入中國以來,迅速的與中國的傳統文化相結合,與中國的民族語言、欣賞習慣和審美情趣有機結合,更為歌劇在美聲教學中的融入奠定了良好的渠道。歌劇演唱訓練是美聲教學中的重點教學內容,與教學內容和教學體系相適應,促進了美聲教學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實現了對中國傳統民族音樂的有機結合,突破了唱法和表演風格。我國的歌劇自身具有較強的審美體驗,能夠觸動人的心靈,使思維變得更加廣闊,對促進我國藝術的確立和發(fā)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當前,歌劇訓練已經成為美聲教學中的重點教學內容,為美聲專業(yè)學生的課下訓練提供了良好的渠道,要求學生需要學會不同的演唱風格和演唱方法,加強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重視歌劇選段在美聲教學中的重要作用。[1]
2 歌劇演唱是美聲教學發(fā)展的原動力
中國歌劇與美聲教學共生共融,歌劇的發(fā)展推動了美聲教學的發(fā)展,為美聲教學的發(fā)展提供了原動力。歌劇演唱為美聲教學提供了教學素材,而美聲教學的發(fā)展壯大,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歌劇演唱的快速發(fā)展。為了充分地展現出歌劇在美聲教學中的重要性,需要從歷史的角度來闡述這一結論。民族歌劇誕生于20世紀40年代,一經誕生就與美聲教學有著密切的聯系,我國的聲樂教學學家對歌劇演唱和美聲教學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總結出了美聲教學中蘊含的歌劇演唱元素,認為歌劇演唱與美聲教學有著密切的聯系,并將歌劇演唱融入美聲教學中,展現出了美聲教學的藝術特征和獨特的演唱特色。[2]
“文革”結束后,中國的歌唱事業(yè)百廢待興,創(chuàng)作型人才和演唱人才的缺失的現狀,在十余年的發(fā)展過程中,呈現出作品多,但是創(chuàng)新意義的作品少和歌劇觀眾數量少的特點。“文革的”出現對歌劇的發(fā)展造成了較大的影響,進而影響著高校對美聲表演人才的培養(yǎng)。改革開放以后,隨著我國教育水平的提升,美聲教育逐漸得到了人們的重視,專業(yè)創(chuàng)作人才和表演人才逐漸豐富起來,促進美聲教學取得了良好的發(fā)展效果。到了90年代,歌劇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推動了美聲教學的發(fā)展,歌劇的演唱形式呈現出了多樣化的特點,美聲唱法就是其中一種,歌劇的教學特點與美聲的教學特點大致相同,將歌劇唱法中的優(yōu)勢融入美聲唱法中來,突破了美聲演唱方法,借鑒了歌劇教學中的經驗,促進歌劇教學與美聲教學相融合,充分地展現出了歌劇演唱為美聲教學提供的原動力優(yōu)勢。[3]
3 為美聲教學構建民族歌劇實踐教學體系
當前,在我國的高校美聲教學體系,沒有真正形成與其教學內容相匹配的歌劇實踐教學構架,盡管有些將歌劇納入到了美聲專業(yè)教學的必修教學內容,但是實際的教學效果卻不理想,未能實現理想人才培養(yǎng)目標。眾所周知,歌劇教學與美聲教學具有較強的相似點和聯系,需要將歌劇教學作為美聲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歌劇教學中的藝術和專業(yè)特點進行了解,以便培養(yǎng)出更多高質量的美聲表演藝術人才。為了適應當前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和復合型人才的發(fā)展需求,需要結合高校美聲教學特點,制定出與之相匹配的中國歌劇教學實踐體系,要求美聲表演人才需要了解中國歌劇的特征和表演手段,了解歌劇的發(fā)展歷史和演唱方法。
歌劇教學實踐體系主要包括理論知識教學、專業(yè)個別課教學、歌劇情境教學和歌劇表演實踐等方面的內容。首先,教師需要對學生的實踐活動給予正確的引導,建立與美聲教學發(fā)展相適應的教學模塊,夯實歌劇教學在美聲教學中的重要作用,為歌劇實踐教學活動的開展進行更為精確的定位。其次,需要針對美聲教學的專業(yè)個別課教學,開展有計劃和有針對性的教學工作,教授美聲專業(yè)學生經典歌劇唱段演唱方法,教師需要選取一些與美聲教學相適應的歌劇選段,對學生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要求學生熟悉著名的歌劇選段,加強對美聲演唱方法和演唱風格的了解。最后,在歌劇情境教學中,需要做好舞臺形體訓練,加強對學生舞臺形體表演、角色情感和演唱心理的培養(yǎng),獲得較多的舞臺表演經驗,為美聲實踐教學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4]
4 結語
中國歌劇對豐富美聲教學內容,促進美聲教育事業(yè)發(fā)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要想促進美聲教學取得良好的實施效果,需要將歌劇教學中有利于美聲教學發(fā)展的內容融入美聲教學中來,將歌劇經典選段作為美聲實踐訓練的重點內容,教師需要起到引導性的作用,引導學生更加透徹的分析本民族音樂特性和演唱風格,將西洋歌劇中的精華進行合理運用,與當前的美聲教學方法相融合,創(chuàng)新美聲教學方法,為我國培養(yǎng)出大量的美聲專業(yè)性人才。
參考文獻:
[1] 原麗紅.中國歌劇與戲曲音樂創(chuàng)演關系之研究[D].山西師范大學,2014.
[2] 王穎.中國民族歌劇實踐在高校民族聲樂教學中的重要性[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13(03):105-108.
[3] 白瑩.論中國歌劇中演唱方法的“雙文化現象”[D].西南交通大學,2015.
[4] 馬慧慧.關于中國歌劇教學現狀的調查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2.
作者簡介:龐佳慧(1983—),女,遼寧沈陽人,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聲樂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