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靜嫻+莫琪江
摘 要:本文首先對與農村區域經濟發展相關的理論與模式做了統一的梳理及回顧,對這些理論與模式進行反思,并做出總結。進而通過模式匹配的措施,來對這些理論及模式實施討論,對其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做出分析,并對其有效性做出簡單的驗證,從而為農村區域經濟的發展,做出有效指導。
關鍵詞:農村區域;區域經濟;理論與模型
中圖分類號: F320.3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 ?文章編號: 1673-1069(2016)33-102-2
1 ?農村區域經濟發展理論與模式
1.1 區域經濟發展一般理論與模式
對于區域經濟來說,其在發展過程中,與該地區的產業競爭力,存在較大的關聯性。因此,競爭力,可以說是經濟發展當中的一項重點內容。而對于競爭力大小來說,其與該地區企業及生產環境有著較大的關聯性。而企業與企業適應變化的能力,是幫助企業收獲經濟效益的前提條件。一個區域,會借助勞動力、所生產的產品、所提供的服務、所出口的資源,來與另外區域取得聯系。由此可見,區域經濟在發展當中,也會與區域在大環境當中所生產出來的產品及服務能力有著較多的聯系。然而,如何闡述區域產出與企業競爭力間所存在的聯系,對于不同的學說來講,其解釋各不相同。
1.2 農村經濟發展的基本模式
1.2.1 ?外生發展模式
外生發展模式倡導農村區域發展,主要是由外部條件決定的。其發展收益更加偏向于農村區域外部,而其利益訴求,更多處于被踐踏狀態。該模式在農村區域研究中,一直處于熱門狀態。在政策方面,該模式倡導農村區域發展,需引入現代化農業,同時在農村地區,開辦工程,讓富余的農村勞動力,有著更多的勞動機會。然而,在各種實踐中可以看出,外生發展模式并不能使農村經濟得到平穩發展,同時也難以使農村區域得到可持續發展的機會。
1.2.2 ?內生發展模式
對于內生發展模式來說,其認為,農村區域發展,關鍵在于依靠于內在驅動,需要依靠當地資源來進行發展。同時,發展所取得的效益,也會更多留在區域內,區域訴求會得到更多的尊重與維護。對于該模式來說,其與地方環境模型有著較多的相似之處。從政策角度來看,該模式倡導,要想使農村區域得到發展,就需要使農村產業得到多樣化的發展,并且找到適合農村區域本身的發展模式,讓更多的農民能夠發揮其自身才能,完成對區域內企業的重點扶持,并做好培訓工作。
1.2.3 ?外生—內生混合模式
對于外生—內生混合模式來說,其認為,農村區域發展,是內外力量的互相作用結果。該模式認為經濟、制度與社會三者的關系,會因為產業差異,而使得內外部聯系也存在差異。該模式把農村區域發展受到信息技術、通信技術的外部因素影響進行聯系起來。在不斷變化的全球網絡當中,農村區域在發展時,會受到外部與地方網絡的雙重影響。區域不同,其對應網絡的方向、密度與規模也不盡相同。所以,該模式會將農村發展看作一系列繁雜的網絡編織體系,在該體系中,資源可以發送流動,對發展起到控制作用的力量由內、外部組合而成,同時會產生相互作用與影響。
2 ?我國農村區域經濟發展的實踐模式反思
2.1 封閉式發展模式反思
改革開放伊始,農村區域在發展過程中,逐步產生越來越多的勞動力與資金,這些資金與勞動力,在城鄉較為封閉的環境中,發酵成一個個鄉鎮企業。然而,受到農村區域市場需求的影響,在封閉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便需要實施區域開放,來使勞動力、產品、資源與技術得到流動。由于現代化的城市,才是區域經濟的核心,因此,倘若農村區域與城市區域相互隔絕,便會使得農村區域經濟難以發展。所以,在相同國家當中,農村區域存在的封閉,僅是相對來說。這是因為農村區域無法像國家與國家一樣,實施關稅制度,即便存在關稅壁壘,農村區域發展也缺失足夠的技術與人才。然而,農村區域人口應當與城市區域人口權利相當、機會平等,并將農業與工業平等對待。
2.2 城鄉互動模式反思
一直以來,城市的發展缺少不了農村的影響。因此,城鄉互動,應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工業革命之后,受到技術進步與生產效率快速增長的影響,城市經濟在城市與農村經濟互動當中,占據了優勢地位。在市場經濟的背景之下,受到增長極理論與累積性因果循環原理的影響下,現如今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便得以形成。這種結構的產生,加大了農村與城市的差距,使農村地區處于極為不利的地位,使其發展受到嚴重阻礙與影響。然而,城市化與工業化進程日益加速的同時,也會影響城市周邊的農村區域,逐步向城市擴散產業進行轉變,進而促使其經濟得到較快發展,然而,這種轉變,也帶來很多問題的出現。同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提出,為農村經濟的有效發展,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2.3 農業現代化模式反思
農業現代化模式主要在人口密度相對較低、人均耕地面積較多的一些平原區域開展較為有效。在農村工業發展不利的背景下,加大農業現代化發展,對農業生產力及農村經濟發展都起到有效的促進作用。借助農業現代化帶來的技術與規模增長,促進農民收入提高,使一些農村區域,能夠成為糧食、畜牧業、蔬菜生產基地。但是,一旦專業化與技術化規模持續擴大,也會使農業生產效率提升的同時,使農村經濟變得十分單調并脆弱,市場競爭中出現的各種變化,生產過程中出現的各種意想不到情況,都可能會導致農村經濟在發展中受到影響與阻礙。
2.4 農村工商化模式反思
20世紀90年代初,農村鄉鎮企業發展趨勢便逐步放緩,農村工商化模式,開始借助產業升級、產權改革、集中布局等一系列辦法,來促使自身競爭力得到提升。然而,最終使得農村工商化模式得到重新發展的,便是全球經濟產業轉移,帶來的外向型勞動密集產業迅速發展造成的。此時,農村工商化模式不再依靠資源、勞動力等優勢而得到發展,而是通過借助資本、區內先發優勢、市場優勢及品牌營銷渠道獲得發展。然而,近年來,電荒、民工荒、產業轉移與金融危機造成的影響,使得很多工廠停止生產,這類問題的出現,都表示我國農村工商化在未來發展中,需繼續依靠勞動力成本優勢,同時需對新型工業化道路做到不斷探索與追求。
2.5 農村經濟多樣化模式反思
在我國城市經濟得到較為快速發展的同時,對于一些人口密度相對較大的平原地區的農村來說,很多農民都在進程務工中,獲取更多的收入,使得農業多樣化經營也逐步衰退。與此同時,農業產業化正在技術、管理與設備的推動之下,得到快速發展,此時的農村經濟,正在朝向產供銷、農工商一體化的方向發展,尤其是教育服務、科技推廣服務、生產資料供應服務、產品銷售服務、信息服務、信貸服務、保險服務以及生產中的播種、防蟲防疫、收割服務等一系列的農業服務,開始逐步增長并深入發展起來。另外,在擁有獨特文化與自然景觀的少數民族或風景區,開始借助地方文化與自然景觀資源,打造一系列富有當地特色的特色產業,對當地民俗風情和原汁原味的鄉村文化做到大力發展,同時借助生態觀光、“農家樂”、民俗體驗和休閑度假等以旅游為主的特色產業,來滿足因經濟發展、居民生活方式轉變致使城鄉居民消費不斷升級需求,在促進農村經濟得到增長的同時,使農村區域發展找到了可持續性強的發展模式。
3 ?總結
在信息化與全球化發展的同時,地方上存在的傳統力量、農村區域固有的文化資源力量會與國家政府政策力量等融入一起,在全球化進程當中,對農村區域發展產生起到相互影響的作用。所以,以內生—外生混合理論為根本的城鄉統籌模式,是農村區域經濟實現發展的有效模式。
參 考 文 獻
[1] 劉海明,楊健,王燦雄,林強.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研究進展綜述——兼論區域經濟協同發展機制建立的必要性[J].中國集體經濟,2010(07).
[2] 馮佺光.山區的山地經濟協同開發研究——以重慶市三峽庫區為例[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0(01).
[3] 唐建,彭玨.城市帶動農村發展績效評價——以重慶市為例[J].農業技術經濟,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