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彬斌(宿遷學院商學院 江蘇宿遷 223800)
我國西部商貿流通業發展內部差異對比
■ 劉彬斌(宿遷學院商學院 江蘇宿遷 223800)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國家政策的扶持,近年來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得到極大提高,作為支撐經濟發展基礎行業的商貿流通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受地區經濟環境的影響,西部地區在大力發展自身商貿流通業的同時,也與周邊省區形成一定的差異。基于此,本文著力研究西部地區商貿流通業發展內部差異對比研究,通過實證剖析西部省區之間的差異對比,并嘗試提出建設性的意見。
商貿流通業 差異對比 意見
我國西部地區基于地理位置、經濟發展基礎以及自然條件等綜合因素導致各省區在發展商貿流通業上參差不齊,不僅體現在各省區商貿流通產業的發展上,也體現在其帶來的附屬產業價值上,因此研究西部地區各省區的商貿流通業發展內部差異,既能了解西部地區整個省區發展商貿流通業的現狀,也能深層次剖析其在發展商貿流通業上的具體差異,為西部各地區運用不同的思路采取有針對性的發展政策,對于促進西部地區商貿流通業的區域協調發展,解決西部地區內部發展不平衡問題,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圖1、圖2為西部商貿流通業發展狀況及發展結構,其中從商貿流通業增加值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來反映其發展狀況。商貿流通業增加值反映的是商貿流通業的發展所創造的商品和勞務的最終價值,它是通過從商貿流通產出這一方面來反映其發展水平。增加值越大,對于該區域經濟貢獻也就越大。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是反映社會零售、住宿餐飲等行業消費品零售的總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越大,說明人們對物質生活的要求越高,商貿流通業發展也就越快。
從圖1可以看出,西部地區的商貿流通業增加值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近十年來一直呈增長態勢,一方面受西部整體經濟的發展影響,另一方面得利于西部各省區自身建設的完善。
從西部地區商貿流通業發展結構來看,批發和零售業成為商貿流通業的主體,住宿餐飲業次之,而近年來其他行業也漸露規模,形成小額比例,說明批發零售業仍然是商貿流通業的中間力量,它有效地促進了商貿流通業產值增加,帶動了商貿流通業經濟的發展(見圖2)。
與此同時,我國西部在發展商貿流通業的過程中,內部省區之間也存在著較大差異。無論是從商貿流通業發展條件還是未來發展力方面都有著不同的側重差異,基于此本文建立實證模型剖析西部地區各省區商貿流通業發展的差異。
本文主要針對西部地區商貿流通業發展內部差異對比研究,將2005-2014年西部各省區數據結合因子分析法剖析西部地區商貿流通業綜合實力的發展變化,并根據分析結果找出其內在差異原因。
(一)模型簡介及指標構建
因子分析法。因子分析是根據相關矩陣內部的依賴關系,把一些具有錯綜復雜關系的變量綜合為數量較少的幾個因子。通過不同因子來分析決定某些變量的本質及其分類的一種統計方法。其數學模型如下:
設Xi(i=1,2,…,p)p個變量,如果表示為:




圖1 西部地區商貿流通業發展狀況

圖2 西部地區商貿流通業發展結構

圖3 西部各省因子得分排名(一)

圖4 西部各省因子得分排名(二)
F1、F2、…、Fm為公共因子,是不可預測的的變量,它們的系數稱為因子載荷。ε是特殊因子,是不能被前m個公共因子包含的部分。并且滿足:
cov(F,ε)=0,F,ε即不相關。
最后得出因子得分函數:Fj=βj1X1+…+βjpXp
可見,要求的每個因子的得分,必須求得分函數的系數,而由于p>m,所以不能得到精確的得分,只能通過估計。
因子分析步驟如下:
第一,選擇分析的變量。因子分析的前提條件是觀測變量間有較強的相關性,因此選擇的原始變量之間應該有較強的相關性。
第二,計算所選原始變量的相關系數矩陣。相關系數矩陣描述了原始變量之間的相關關系,是估計因子結構的基礎。
第三,提取公共因子。這一步要確定因子求解的方法和因子的個數。因子個數的確定可以根據因子方差的大小。按照因子的累計方差貢獻率來確定,一般認為要達到70%才能符合要求。
第四,因子旋轉。通過坐標變換使每個原始變量在盡可能少的因子之間有密切的關系,這樣因子解的實際意義更容易解釋,并為每個潛在因子賦予有實際意義的名字。

表1 指標建立

表2 KMO和Bartlett的檢驗

表3 旋轉后載荷因子方差

表4 旋轉后的成分矩陣
第五,計算因子得分。求出各樣本的因子得分。
指標構建。商貿流通業發展的內部差異主要體現在商貿流通發展基礎差異、商貿流通發展貢獻差異、商貿流通發展狀況差異、商貿流通業成長力差異四個方面。在進行具體實證指標選擇上,本文構建相關指標體系,具體內容和含義如表1所示。此外,根據上文指標選擇分別可以計算整理出2005-2014年西部各省商貿流通業指標數據。
(二)因子實證分析
本文以甘肅省2005-2014年數據為例進行因子分析過程分析,其余省份直接整理出因子得分結果。
首先利用因子分析步驟中的相關檢驗進行效度分析,本文主要選取KMO檢驗,得出結果如表2所示。由表2的數據可知,問卷數據的KMO值為0.719,并且通過了顯著性水平為0.05的巴特利球型檢驗,說明此數據非常適合用于因子分析。
其次利用SPSS軟件運行得出因子分析提取平方和載入方差,甘肅省實證中共提出了2個公共因子。結果如表3所示。根據方差貢獻率分析表可知,因子載荷總共提取的兩個成分解釋了84.76%的原始信息,因此本文認為,這次提取的2個公因子在充分提取和解釋原變量的信息方面比較理想。
如表4所示,從甘肅省的因子成分矩陣可以看出,成分1對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經濟貢獻率、地區商貿流通增加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就業貢獻率有著較大的系數關系,說明成分1與這幾個指標有著較強的解釋力。成分2對市場發育指數、地區商貿流通增加值增長率解釋力較強。整體上成分1的比重遠大于成分2,因此可以看出甘肅省在發展商貿流通業時在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經濟貢獻率、地區商貿流通增加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就業貢獻率這幾方面有較好的發展態勢。
運行SPSS軟件后得出各個因子得分系數,利用因子得分計算公式可計算出因子得分如表5所示。
同樣可以計算出其他西部省份地區的因子得分,運用spss軟件得到各省地區因子得分如表6所示。
(三)實證結果分析
根據上文得到的因子得分,本文對歷年西部各省區商貿流通業發展綜合實力進行排名,其中數字越低,代表因子得分越高。得到結果如圖3所示。
從圖3和圖4可以看出西部各省區因子得分的排名變化,其中各省區在2005年與2014年相比除了新疆因子得分降低、西藏因子得分提高外,其他地區沒有明顯的變化,但結合2010年來看,內蒙古、四川、寧夏、廣西、重慶、陜西、青海均有明顯的排名起伏。從最終結果來看,青海的商貿流通業因子得分最高,四川、西藏、重慶、寧夏、甘肅、云南、貴州、廣西、內蒙古、陜西、新疆因子得分依次次之。其中,西藏商貿流通業綜合實力發展最快,新疆商貿流通業綜合實力發展下降最多。
通過對西部地區商貿流通業內部發展的綜合評價分析,了解到近十年西部各省區發展的整體綜合發展水平均有了一定的變化,但各省區在商貿流通業具體差異變化并未知曉,基于此本文接下來對比分析各省內部之間的差異發展。
結合上文分析可知,從每個因子得分的方差可以看到第一個因子成分方差比例明顯大于其次的因子成分方差,因此在分析時第一成分因子足以對指標進行解釋。
如表7所示,從西部各省的因子成分可以看出,云南、內蒙古、四川、廣西、新疆、西藏、貴州、重慶、陜西、青海的商貿流通發展與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密切相關,這些省區的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較高;而云南、寧夏、西藏與城市化水平關系較為密切,其中西藏的城市化水平與商貿流通呈反向關系,內蒙古、四川、廣西、重慶的城市化水平與商貿流通發展不大;而在市場發育指數方面,內蒙古、西藏占有著絕對優勢;經濟貢獻率方面,四川、廣西、西藏的經濟貢獻率較高;地區商貿流通增加值方面,第一成分對西部地區各省區都與其有著高度解釋力;商貿流通增加至增長率方面,除西藏與貴州外,其他省區在這指標上的解釋力不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與地區商貿流通增加值一樣,在商貿流通發展中有重要的地位;最后是就業貢獻率方面,內蒙古、廣西、貴州、重慶、陜西、青海這些省區的就業貢獻率較高,其余省區并不明顯。
因此結合上述分析,本文總結出西部各省區商貿流通業發展的內部差異表,根據發展狀態分為差、較差、一般、良好、優。具體內部差異表如表8所示。

表5 甘肅省因子得分

表6 西部各省區因子得分

表7 西部各省區差異對比

表8 西部各省區內部發展狀況差異對比
(一)研究結論
本文針對西部地區商貿流通業發展內部差異對比進行研究,通過實證剖析西部省區之間的差異對比,研究結論為:
第一,云南、寧夏的商貿流通發展基礎較好,商貿流通發展狀況較強,但商貿流通發展貢獻率較低,商貿流通業成長較弱。反映出云南省商貿流通發展的經濟條件及企業獲利條件較好,但市場化水平和產出增長較差;第二,內蒙古的城市化水平較差,但地區生產總值和市場發育指數較高,而新疆、陜西的人均GDP和城市化水平較高,說明二者商貿流通發展基礎良好,其次其對經濟的貢獻率為負關系,但對就業貢獻率較高,說明內蒙古、新疆在發展商貿流通時并未對整體經濟產生較高效益,整個商貿流通業處于低效運行中,且商貿流通增加值增長率低下,說明內蒙古和新疆商貿流通成長力較差;第三,四川、青海、廣西、重慶城市化水平和市場發育水平均較差,因此其在商貿流通發展基礎上較為薄弱,而四川、青海商貿流通發展貢獻率較低,成長力一般,說明四川省的商貿流通現狀發展及未來發展質量和效率較低,廣西、重慶就業貢獻率高,但經濟貢獻率低,說明廣西、重慶整個商貿流通業處于低效運行中;第四,西藏和貴州整體的商貿流通發展基礎、商貿流通發展貢獻率及商貿流通發展狀況和成長力都較好。
(二)政策建議
根據上述西部各省區商貿流通業內部發展差異對比分析結果,本文針對各省提出如下的發展建議:
首先,甘肅、四川、廣西、重慶、陜西、青海六省區需完善提高商貿流通發展基礎,健全商貿流通行業相關法律法規建設,促進整體經濟的發展;其次,內蒙古、寧夏、新疆、貴州、陜西需注重商貿流通業的經濟效益,依靠先進科學技術,實現商貿流通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采用現代管理方法,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降低成本,促進商貿流通的高效發展。與此同時,不僅實現經濟的增長,也要擴大各區的就業,深化改革,健全和完善勞動力市場體系;制定有利于擴大就業的各類政策,并切實貫徹落實;再次,西部各省區商貿流通業的成長性都較差,因此未來西部需優化升級商貿流通業的發展,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著眼于商貿流通業做大做強,完善產業鏈經濟,提升市場競爭力;最后,除了西部地區商貿流通業自身的努力發展外,作為我國經濟欠發達地區,政府財政支出應適當地向西部地區的商貿流通業傾斜,尤其是對落后地區商貿流通業的投入,不僅要加大對其的建設資金投入,也要出臺有利政策吸引外資,增強地區商業流通的活力,促進區域商貿流通業的增長。
1.李麗輝,黎毅,葉亮.西部地區經濟差異化分析—基于基尼系數的產業分解[J].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12(2)2.張妍.中國省區城市化發展差異的成因分析[J].現代城市研究,2013(4)3.鄧茜.重慶現代商貿流通業發展階段性特征研究[J].雜文月刊:學術版,2015(7)4.周林林.淺析商貿流通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與路徑[J].改革與戰略,2015(7)5.范天宇,孫慶祥. 商貿流通業對山東省農業經濟增長影響實證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 ,2015(14)6.薛賀香. 農村流通業對農業生產效率影響的實證研究[J].商業時代,2014(28)
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蘇北地區資源型產業生態化轉型實證研究”(批準號2015SJD807)
F127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