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偉偉(鄭州旅游職業學院 鄭州 450009)
河南省流通業發展效率的地區間差異測度研究
■ 郭偉偉(鄭州旅游職業學院 鄭州 450009)
流通業發展效率的高低是衡量一個地區流通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標準。本文將超效率DEA模型引入到流通業發展效率測度當中,結合河南省18個地市的相關數據,對各地市流通業發展效率進行比較,同時就影響河南省各地市流通業發展效率的因素進行多元回歸分析。研究得出,河南省各地市流通業發展效率還比較樂觀,但各地市的差異也是十分明顯的。居民可支配收入以及城市人口密度和流通業利潤是關鍵性的原因。因而,現階段應繼續穩步提高人口城鎮化率,增強流通業企業盈利能力,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從而推動流通業發展效率提升。
流通業 發展效率 超效率DEA模型 河南省
作為基礎性、先導性產業的流通業,其效率的高低不僅是行業關注的重點,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事關國民經濟發展全局。近年來,我國流通業取得了較快的發展,對于滿足區域市場需求,豐富市場商品體系,完善和搞活商品流通起了關鍵性的作用。然而,區域與區域之間的流通效率存在一定的區域差異,現階段要科學推進流通業的可持續和跨越式發展,必須認清區域流通業發展的效率。基于此,準確分析區域流通業發展效率,比較差距,尋找原因,對科學推動區域流通業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河南省作為我國中部崛起的重要中心地區,進入“十二五”以后,隨著各地市大力發展流通業,引入大型流通企業,建立大型商品市場,對流通業發展起了巨大的促進作用。“十三五”時期,河南省流通業進入提質增速階段,加快推動流通業發展,是河南省轉變發展方式和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現階段河南省該如何深入發展流通業,哪些區域應加快提升發展效率,哪些區域要繼續保持科學合理的效率與規模,這些都有賴于科學評價這些年來河南省各地市流通業發展效率,并分析各地區流通業發展效率差異及成因,本研究就這些問題展開具體研究,試圖為河南省縱深推進流通業發展效率提升提供科學建議,也為其他省份比較分析各地市間流通業發展效率提供借鑒。
(一)模型選擇
流通業發展效率的地區間差異是反映一個地區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因此對于流通業發展效率的測度一直也是流通理論界關注的熱點問題。如季模模、孫敬水(2009)運用面板數據計量模型,建立了城市化水平、市場化水平和對外開放度等指標體系來衡量流通業發展效率的地區間差異,并利用1998-2005年我國省際數據分析了我國區域流通業發展差異及其成因。郭馨梅(2012)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對北京2001-2010年間的流通業效率進行了縱向評價。陳姍、王勇、曾慶均(2013)通過時序全局主成分分析法,構建包括商貿流通業發展基礎、貢獻、狀況和成長力4個一級指標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對西部12個省份2005-2010年商貿流通業發展綜合水平進行測度,在此基礎上通過聚類分析將西部商貿流通業的發展劃分為三類區域,采用泰爾指數對地區差異進行測度和分解。李楊超、祝合良(2014)構建了流通總量和基礎設施、流通組織化程度、流通效率、流通效益等指標體系來衡量流通業發展效率的地區間差異,分析了我國東部、中部、西部地區流通業發展水平的區域差異。趙鋒(2014)在定量測度我國省際流通產業發展水平的基礎上,采用基尼系數、對數離差均值和Theil指數三個互補的差異指標,從省際和東中西部的“二維視角”對1997-2012年我國流通產業發展的區域差異進行實證度量。熊曦、柳思維(2015)構建了新型城鎮化與商貿流通業融合發展的影響因素變量體系,利用主成分綜合評價方法計算了全國30個省(區、市)新型城鎮化與商貿流通業融合發展水平,進而利用回歸分析方法就影響兩者融合發展的相關因素展開了具體研究。周青浮(2015)分析了我國流通產業發展的現狀,特別是流通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區域發展差異問題,并提出了一些建議。李定珍、張穎(2015)通過構建因子分析模型,比較分析湖南18個市的流通規模、流通貢獻、流通潛力、流通信息化程度及流通基礎設施情況,發現湖南省農村流通呈現顯著的地區差異,其中湘中地區發展好于湘南、湘北地區,湘西地區發展明顯滯后。王歡(2015)從發展規模與固定資產投資、城鎮化水平、市場化指數、對外開放程度、信息化水平五個方面對長三角地區六省一市商貿流通業發展地區間差異進行了比較研究。但是縱觀這些研究和所采用的方法,仍然有如下可以改進的地方:一是因子分析或主成分分析法不能用于不同區域流通業發展效率的比較分析;二是一般的DEA模型可能出現不同區域流通效率都為1的情形,導致差異性不明顯;三是比較分析法或其它定性研究,對效率的研究比較靜態,常常只有一個特定時間的比較,研究結論難免偏頗。因此,基于國內外現有研究存在的缺漏和不足,本文將DEA模型改進為超效率DEA模型,科學選取能夠反映出流通業發展效率分析的投入、產出指標,利用MYDEA軟件,對河南省各地市流通業發展效率進行評價。

表1 河南省各地市流通業發展效率評價指標體系

表2 “十二五”以來河南省內各市的流通業發展效率分析結果(2011-2015年)

表3 河南省各市年均流通業發展效率的Malmquist指數及其分解
(二)變量選取
為了能夠對流通業發展效率進行準確的分析,首先需要確定影響該效率的各種指標。從現有文獻看,對流通業發展效率的研究比較少,對流通業投入產出的研究主要有:陳姍、王勇、曾慶均(2013)從商貿流通業發展基礎、貢獻、狀況和成長力等四個方面建立流通效率綜合評價指標體系。俞彤暉、郭守亭(2014)構建了包含市場、企業、資本、人員等4個層面的10個基礎性指標的流通效率測度指標體系。孫金秀(2014)從投入、產出方面選取流通業從業人員、流通業固定資產投資、貨運量、公路里程、鐵路里程、R&D經費等構建了現代流通業效率評價指標體系。李定珍、張穎(2015)從流通規模、流通貢獻、流通潛力、流通信息化程度及流通基礎設施情況等角度選取一些指標構建了流通效率測度指標體系。本研究考慮到流通業投入產出的實際,圍繞流通業發展密切關聯固定資產投資總額、行業從業人員、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行業人均年銷售總額等核心指標,建立分析流通業發展效率的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一)數據來源說明
本文數據來源于各年度《河南省統計年鑒》以及各地市各年度的經濟社會發展報告,建立河南省18個市(2012-2015年)流通業發展效率分析的投入產出面板數據表,SPSS對數據進行必要的預處理和計算,由于面板數據表大,鑒于篇幅,本文不再列出原始數據。
(二)流通業發展效率總體分析
利用MYDEA軟件,將輸入輸出指標代入上述模型中,得出“十二五”以來河南省各地市的流通業發展效率值(θ)如表2所示。
從整體來看,河南省18個市的流通業發展效率平均值θ在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分別為1.697、1.766、2.526、3.125、3.856,呈現出上升的態勢,且“十二五”以來的這幾年河南省流通業發展效率均大于1,說明各地市整體DEA有效,表明“十二五”期間河南省較好地控制了流通業投入,形成了比較好的產出,河南省流通業發展效率整體較好。
同時,從表2也可以看出,河南省18個市的θ值在4年內的平均值均大于1,表示河南省18個市的流通業發展效率都相對較好,也說明河南省各市的投入與產出基本形成良性匹配,反映了其良好的市場資源配置,這與近年來河南省注重迎合居民消費需求,推出滿足居民消費需求的市場配套、商業體系有很大的關系,獲得了較好的效果。在保證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前提下,流通業發展保持了科學發展的水平。
(三)流通業發展效率動態分析
為了更好地分析河南省18個市流通業發展效率的變化趨勢,本文運用“十二五”以來河南省18個市的面板數據,采用Malmquist指數模型計算了其效率變動值,如表3所示。
表3顯示,2011-2015年河南省各市的全要素流通業發展效率的增長率都大于1,其中年均增長率為 14.8%,從年均增長率的分解來看,除了規模效率年均增長率為10.4%,其余的都是下降的(小于1)。其中綜合技術效率年均下降為2.1%,純技術效率年均下降為0.2%,技術進步效率年均下降為1.9%。由此可見,流通業發展效率的增長來自規模效率的推動,如提高政府財政對流通業支持的比重,增強流通業固定資產投資,提高流通業在現代服務業當中的比重等,通過這些規模提升,促進流通業效率的提高。

表4 各地區流通業發展效率影響因素的多元回歸分析結果
通過對河南省各地市流通業發展效率的實證分析可以發現,各地市之間效率的差異還是比較明顯,通過超效率DEA方法得到了各市流通業發展效率的具體得分,需進一步考察影響流通業的因素。鑒于影響流通業發展效率的因素較多,本文參考已有的研究,并結合流通業發展效率的地區差異性,主要考慮以下幾個影響因素:一是流通業發展政府財政投入(以各地市流通業財政投入占財政投入總量的比例來衡量);二是流通業行業規模(以規模以上商貿流通企業來衡量);三是流通業消費支撐(以各地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來衡量);四是流通業發展潛力(以各地區人口總數來衡量);五是流通業行業利潤(以商貿流通行業年平均利潤率來衡量)。基于對上述因素的考察和選取,本部分借助多元回歸分析方法,以前述分析得到的各地區流通業發展效率得分作為因變量,以影響各地市流通業發展效率的五個方面影響因素的相關變量作為自變量,進行回歸分析,其結果如表4所示。
上述結果的R2為0.975,說明回歸效果比較好。從回歸的情況看,所選變量對于各地區流通業發展效率都構成顯著的正向影響(Prob值小于0.05),而最為密切的三個因素為流通業消費支撐、流通業發展潛力、流通業行業利潤等(相關系數都超過了0.1)。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一是流通業消費支撐對各地區流通業發展效率構成強有力的正向影響,回歸結果顯示,各地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每上升或下降1個百分點,流通業發展效率對應也上升或下降0.4856個百分點。二是流通業發展政府財政投入對流通業發展效率也構成強有力的正向影響。回歸結果顯示,各地市流通業財政投入占財政投入總量的比例每上升或下降1個百分點,流通業發展效率也上升或下降0.1667個百分點。三是商貿流通行業利潤對流通業發展效率構成強有力的正向影響。回歸結果顯示,商貿流通行業年平均利潤率每上升或下降1個百分點,流通業發展效率相應地上升或下降0.3286個百分點。
(一)加大對流通業發展的政策支持力度
流通業發展效率的提升離不開政府的頂層設計和科學規劃,同時還需要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用足用好各級財政政策資源,加大對現代流通業發展的財政支持力度,切實促進流通業的科學發展。一方面,要加大財政支持力度,有條件的地市要建立“商貿流通業發展專項”資金,擴大扶持范圍,加大扶持力度,通過財政扶持,培育一批有影響力、示范性強、帶動效果明顯的流通企業。另一方面,要通過財政投入支持,重點對流通產業結構調整、現代物流、批發零售等方面進行鼓勵和支持,推動流通基礎設施建設和流通企業信息化改造等工作,為流通業的發展營造良好的氛圍。同時,要加大投入力度做大做強商貿流通企業,如加強政府引導及政策扶持,加大對重點商貿企業的扶持力度;關心和培育本土中小流通企業,提升城鄉市場水平;著力培育和發展一批具有優勢明顯、市場影響力強的知名企業。此外,還要妥善地加大對流通業發展所需物流基地、倉儲基地、商業中心的用地支持力度、還要落實國家農產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免征城鎮土地使用稅和房產稅等相關優惠政策,切實為流通企業減輕負擔。
(二)提高流通業的產出水平
流通業、物流業是生產性、生活性服務業,通過多種業態為消費者提供商品與服務,因此流通業的產出水平也是靠科學合理的規劃和布局來達到的。對此,要發揮河南省區位優勢,搞活流通、擴大消費,各地市在發展流通業過程中,要科學測算區域內的需求和供給,合理地選擇適當的規模為工業農業生產提供必要的商品,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全面拓展流通業發展空間,增強商貿流通業發展活力。同時,“十三五”時期,要以支持商業模式與技術應用創新,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支持流通企業兼并重組、做大做強,推進商貿流通傳統業態轉型升級、創新發展新興業態,全面激發商貿流通業發展活力。避免造成商業布局過密、商業中心布局不合理以及商業體系不健全等問題,做到合適的規模產生科學合理的效率。
(三)發揮流通業發展的潛力
要全面打造河南省商貿流通業“升級版”,增強流通業發展的增長動力。要加快設施完善、品牌培育及創新發展,建立健全行業監管體系,構建特色突出、以人為本、便捷通暢的商貿流通保障體系。堅持“要素整合、重點突出、特色發展”的原則,立足河南省現有流通產業發展基礎,結合區域流通業發展需要,適應消費需求發展趨勢,擴大消費新領域;通過先進技術應用,創新促銷模式,多渠道促進消費,打造各地市商貿流通發展新格局。
1.季模模,孫敬水.我國流通業發展的地區差異及影響因素實證研究—基于中國省際面板數據分析[J].江蘇商論,2009(7)
2.郭馨梅.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北京流通業資源利用效率綜合評價[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6)
3.陳姍,王勇,曾慶均.西部商貿流通業發展的地區差異及其變動趨勢分析[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
4.李楊超,祝合良.中國流通現代化區域性差異實證分析[J].中國流通經濟,2014(10)
5.趙鋒.我國流通產業發展水平的測度與區域差異分析—基于1997-2012年數據的實證研究[J].廣西社會科學,2014(3)
6.熊曦,柳思維,張聞,湯春玲.商貿流通業與新型城鎮化融合發展水平測度研究[J].廣西社會科學,2015(8)
7.周青浮.國內流通產業發展區域差異研究[J].價格月刊,2015(1)
8.李定珍,張穎.湖南農村流通現代化水平地區差異實證研究[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6)
9.王歡.長三角地區商貿流通業發展差異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15(33)
國家旅游局2015年度“萬名旅游英才計劃”,項目名稱“餐飲管理與服務綜合實訓校本課程開發”(項目編號WMYC20154-1111)
F72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