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敏在《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6年第3期中撰文,梳理了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前世今生,分析了成人教育及其科學研究以及學習型城市建設如何在可持續發展理念下確保自身的可持續發展,提出了成人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具體路向。
二戰之后的時代屬于重振經濟的時代,各國為刺激經濟的發展,以犧牲自然環境為手段,以人口急速增長、城市化進程不斷提速為追求,但這樣的發展思路將本已不堪重負和矛盾重重的地球進一步推向了前所未遇的困境。面對困境,人類開始覺醒。從1962年《寂靜的春天》的發表到1992年環境與發展大會的召開,“可持續發展”作為一種概念、一種思想、一種原則被廣泛提起,同時也開始走出理論、學術層面的探索,而大步邁向切實的戰略規劃。
警醒之后,便是國際社會根據里約會議精神,展開了種種新的研究與實踐行動。時至今日,對于可持續發展的討論,從形式層面來看,已經論及人類存在與發展命題思索的“三論”范疇:1.就“本體論”范疇而言,我們必須敬畏自然、保護自然,而敬畏自然、保護自然就是敬畏和保護人類自己。2.就“認識論”范疇而言,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必須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3.就“方法論”范疇而言,對資源的“失禮”、對環境的“失和”、對自然的“失敬”,將倒逼人類尋求一條新的發展道路。
可持續發展必當依賴教育,教育亦必當關切可持續發展。雖然可持續發展可以基于不同的學科視角或價值取向來對其加以審視與解讀,其內容也有可能交叉,但就其原理而言,必須堅持經濟可持續是基礎,環境可持續是條件,社會可持續是目的取向,這三種取向所對應的“經濟圈”、“生態圈”和“社會圈”各有謀圖、各負使命的存在,才共同構成了人類可持續發展復合的、整體的系統。
成人教育及其科學研究以及學習型城市建設,除了需要考慮適應其各子系統的發展需求與發展要求以外,還必須運用系統思維方式,從意識培養到戰略謀劃,對促進可持續發展的整體性、協同性、有效性進行高水平、大格局、上檔次的思考與探索。在促進外部世界可持續發展的同時,還必須去深刻認知應當獲得哪些廣泛而持久的支持,才有可能促使終身學習以及學習型城市建設,其本身可持續性發展才能得到充分體現與發揚。為此,成人教育及其科學研究以及學習型城市建設,必須堅持以下幾點:堅持“洞察起源、聚焦目標”;堅持“保障權利、創造機遇”;堅持“謀劃方略、構筑系統”;堅持“投入資金、整合資源”;堅持“關懷主體、鼓勵參與”;堅持“延長時間、拓展空間”;堅持“豐富內容、探索方法”;堅持“創新技術、提升質量”;堅持“構建網絡、培育文化”。只有這樣,成人教育及其科學研究才能溶于社會、貼近經濟、滲透于環境,才能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