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創新人才培養對大學的精神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創新人才培養需要有因其“引領社會進步”而有理想與高度、有魂靈的大學;需要有因其“促進學生發展”而有智慧與深度、有眼光的大學;需要有因其“鼓勵多元多樣”而有活力與寬度、有胸懷的大學;需要因其“拒絕任何依附”而有膽量與硬度、有脊梁的大學。只有具備這些精神品質的大學,才能真正培養創新人才。
關鍵詞:大學精神;創新人才;精神;責任;高度
中圖分類號:G640;C9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33-0003-02
大學應當重視創新人才的培養——這已成為當下中國社會對大學的普遍期待,也已成為許多大學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大學校長的自我要求。然而,大學畢竟是創新人才培養的主體,當大學培養不出創新人才時,大學自身不可能完全“清白無辜”,不可能徹底“脫離干系”。大學之所以培養不出真正意義的創新人才或培養工作乏善可陳,重要原因在于大學自身尚不具備或十分欠缺創新人才培養所必需的一系列精神品質。這就引發了一個問題:創新人才培養對大學精神品質究竟提出了什么樣的要求?或者干脆更直接地問:創新人才培養究竟需要什么樣的大學?本文試圖簡要回答這個問題。
一、有魂靈的大學
一個真正的現代國家,社會進步根本上講應是由大學引領的。理由至少有兩點:
第一,大學可通過科學研究為社會進步提供持續不斷的思想與理論資源。大學不只是傳遞知識的場所,還應是生產知識的地方。這就包括產出關于社會進步的理想、信念、取向等方面的價值性知識,產出關于社會進步的歷史現象、現實狀況、未來趨勢等方面的事實性知識,產出關于社會進步的動因、條件、影響等方面的分析性知識,以及產出關于社會進步的當下目標、基本路徑、具體方式等對策性知識。即是說,大學可產出關于社會進步的全套知識,這些知識應成為統治階層、政治家們進行社會發展重大決策必不可少的依據。
第二,大學可通過培養高層次人才為社會進步提供源源不斷的必要的高端人力資源。一些教育界人士經常抱怨說,在外部社會的強大壓力下,教育非常弱勢,非常無能與無奈。但他們忘記了一點: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社會,而明天的社會進步所需的高層次人才資源就由今天的大學來提供。在這個意義上,大學其實又十分強勢,因為未來社會進步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孕育于今天的大學之中。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大學必然能引領社會進步,這要看大學所生產的是什么樣的知識,培養的是什么樣的人。如果大學生產的知識(包括社會進步方面的知識)本身是陳舊的、陳腐的,培養的只是循規蹈矩的庸人,那么,這樣的大學不僅不能引領社會進步,反而阻礙社會進步。
因此,大學必須有自己的魂靈,有堅定的信念。這就是:引領社會進步——通過生產知識與培養人才而引領社會進步。大學不能盲目滿足任何所謂社會需要,而要把引領社會進步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神圣使命,在這個前提下去審視社會需要。大學必須有這種明確的使命意識,否則,就不可能生產出真正代表社會前進方向的創新性知識,不可能培養出能真正推動社會進步的創新型人才。人們經常說,社會需要是大學發展的根本動力;現在就要說引領社會進步是大學培養創新人才的根本動力,因為社會進步本身便是創新的結果。
有了“引領社會進步”這樣一種魂靈,這樣一種堅定的信念,大學才可以說是有理想、有高度的大學。套用馬克思《哲學的貧困》所用的“自為的階級”這個概念,應該說在引領社會進步這個魂靈指導下的大學,才是一所“自為的大學”。倘若沒有這樣的魂靈,大學所謂創新人才培養便會失去正確有方向。
二、有眼光的大學
闡述大學魂靈時,視線聚焦在引領社會進步問題。現在將視線轉移到“促進學生發展”問題上。大學培養創新人才,說到底是要把大學生培養成創新人才。為此,應知道作為培養對象的大學生自身究竟具不具有成為創新人才的可能。
坦率地講,假如只看表面現象,很多人會覺得,現在許多大學生似乎都沒有可能或幾乎沒有可能成為創新人才。因為他們給人留下的常是這樣的負面形象:不敢懷疑權威、不會提出問題、不去大膽想象、不想冒險行動。
然而,在教師看來,這都不是大學生的本來面目。每個大學生心里,其實都內隱著創新的欲望,蘊藏著創新的潛能,只不過這一點往往他們自己也未必能清楚意識到,甚至常常意識不到。原因在于經過大學之前包括12年(加上幼兒園3年就是15年)受教育歷程在內的18年左右的歷程,在日復一日的規訓、沒完沒了的考試等痛苦過程中,他們的創新欲望不僅沒有得到充分滿足,創新潛能不僅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反而不斷地被阻抑、被打壓。久而久之,他們就不敢創新、不會創新,終于也不想創新了。
回想大學生孩童時的自然樣態,便可明白。教師曾在多個不同場合舉過“幼兒搭積木”的例子。比較典型的現象是:在成人(父母或老師)為幼兒搭了一個積木(城堡、樓房、大橋或火車等)后,不管這個積木在大人看來是多么規范、多么美觀,幼兒通常都會小手一擄,把它推到,然后自己重新搭一個。而不管幼兒自己重新搭的這個積木用成人的標準來衡量是多么不規范、不美觀,幼兒都會很珍惜他自己“創造”的作品。
幼兒上述一“推”一“搭”兩個行為看似簡單,卻蘊含著關于“人”的天性的兩個深刻意義。“推”的行為表明,人有一種“摧毀”的天性。同這種天性聯系的,是懷疑、反思、否定、批判、去除。“搭”的行為則表明,人又有一種“創新”天性。同這種天性聯系的,是求異、求新、探索、開拓、構建。這兩種天性的存在,是社會得以不斷發展與進步的源自人性的不竭動力,也是個人得以成為創新人才的源自天性的不滅基礎。
因此,現在大學生不敢懷疑權威、不會提出問題、不去大膽想象、不想冒險行動等,并不是他們的原本樣態。大學生在其生命早期階段并非如此,是迄今為止的教育與生活過程對他們的“摧毀”與“創新”的合理愿望連續不斷地被禁止、阻止與制止,才導致他們成為現在這個樣子。而摧毀與創新作為大學生們與生俱來的天性,并未泯滅,只不過處于“冬眠”狀態而已。
大學創新人才培養的最重要的成果,并不在于促使大學生們提出一個又一個新觀點、發現一種又一種新方法、完成一件又一件新作品,而在于促進他們創新品質的形成與提升,包括不懈追求、敢于質疑、持續探索、善于建構等。
這就是教師所說的大學的“眼光”。這種眼光讓大學在培養創新人才過程中全力關注培養對象——大學生的發展。因為,沒有學生的發展,大學的所謂創新人才培養就無從談起,所謂引領社會進步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由于這種眼光是將視線穿透到作為人的大學生的天性上,穿透到作為人的大學生的原初面目上,因而可稱為“睿智的識見”。大學創新人才培養需要這種睿智的識見,需要對于大學生天性的洞察、對大學生原初面目的回望。
有了“促進學生發展”這樣一種眼光,這樣一種睿智的識見,大學才會成為有智慧、有深度的大學,并因此成為“自醒的大學”。倘若沒有這樣的眼光,大學的所謂創新人才培養便會失去安身立命之本。
三、有胸懷的大學
大學創新人才培養絕對不能千篇一律、千人一面,而應根據學生的差異,因材施教。人們常會忽略這樣一個常識:創新人才的基本特征便是與眾不同。從某種意義上講,判斷創新人才培養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便在于有無使每個學生都與眾不同。其實,因材施教本來就是教育的重要原則。只不過在教育規模日益龐大的今天,這一原則貫徹起來十分困難。限于條件,最終往往成為某種“標準件”的生產過程。然而,假如大學想真刀真槍培養創新人才,那么,因材施教就不能依然只是懸于口號、流于形式的花哨游戲,而應成為落實到措施、見之于行動的日常工作。沒有因材施教,創新人才培養便不可能取得實質成效。
一旦要真正實行因材施教,就不能再用同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學生,不能再用同一種方式對待所有學生,那么,教育教學模式及評價標準就必須多元化、多樣化,大學就必須鼓勵與支持教師進行各種嘗試。大學必須把教育自由權還給教師,在不違反法律、不違反道德的前提下,放手讓教師自由探索。事實上,教師作為個人也有創新的欲望,也有創新的潛能,學校應千方百計把教師的創新欲望激發出來,把教師的創新潛能激活起來。這里的前提,在于解開現在依然套在教師身上的諸多繩索與枷鎖,廢除不合理的評價制度,把教師的思想與精力真正解放出來,讓他們全身心地、毫無顧忌地、創造性地投入創新人才培養工作中。創新人才培養本身應成為不斷創新的過程,成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過程。學校應相信教師、鼓勵教師、支持教師,并且為教師創新人才培養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非主觀性失誤與問題埋單。
這就是教師所說的大學的“胸懷”。大學必須有這樣的胸懷,必須呈現一種開放的姿態,鼓勵多元多樣。有了“鼓勵多元多樣”這樣一種胸懷,這樣一種開放的姿態,大學才能成為有活力的、有寬度的大學,才能算是“自由的大學”。倘若沒有這樣的胸懷,大學的所謂創新人才培養便會缺少持久的生命力。
四、有脊梁的大學
這個問題對于今天的中國大學特別重要,因為當今中國大學存在一系列“依附”現象。
因此,大學必須從依附狀態中走出來,拒絕任何依附。著名史學大師陳寅恪在為其老師王國維寫的墓志銘中有一句名言:“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這常被人們用來說明知識分子的品格與人格,其實也可用來形容大學的品格、大學的校格。大學不能依附于權勢,不應屈從于任何外部意志。誠然,大學需要辦學資源,包括人、財、物的資源等,多多益善。但大學對這些資源的獲取,應憑借自身實力的展示、聲譽的證明、誠意的感召及正義的呼吁,而不是低三下四的乞求。大學不應跪著生存,而應昂首挺胸站立于社會。當今時代需要的是站立著的大學,而不是跪著的大學。從某種意義上講,大學能否昂首挺胸站立于社會,本身也是中華民族可否實現偉大復興的重要標志之一。
這就是教師所說的“脊梁”。大學必須有這樣的脊梁,必須有一種剛直的原則,拒絕任何依附。有了“拒絕任何依附”這樣一種脊梁,這樣一種剛直的原則,大學才可以說是有膽量、有硬度的大學,才能算得上是“自尊的大學”。倘若沒有這樣的脊梁,大學就沒有培養創新人才的資格。邏輯簡單而清楚:因為創新人才本身的基本特征就是不依附,就是拒絕威權、拒絕屈從,所以以依附、以屈從為特征的大學不可能培養出以不依附、不屈從為特征的創新人才。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如果說培養創新人才是當今中國大學必須承擔的一項社會責任與時代使命,那么,大學就真的需要對自身精神品質進行一系列深刻反思,并在反思基礎上進行必要改造。大學校長與教師們應當拿出志氣與魄力,真誠地反思自身,務實地轉變自身,使大學真正成為有魂靈、有眼光、有胸懷、有脊梁的大學,成為有理想有高度、有智慧有深度、有活力有寬度、有膽量有硬度的大學,成為自為、自醒、自由、自尊的大學。而以此贏得學生與家長的信任,贏得全社會的尊重,并成為大學生人生歷程中充滿挑戰、超越及快樂的難忘驛站,成為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過程中的引領性力量,對中國大學來說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趙沁平.發揮大學第四功能作用,引領社會創新文化發展[J].中國高等教育,2006(Z3).
[2]黃達人,黃威.引領社會發展:全球網絡化時代大學的使命[J].高教探索,2007(01).
[3]吳康寧.自主創新:幼兒的天性、天能與天權[J].學前教育研究,2002(04).
[4]魯潔.教育的原點:育人[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04).
[5]陳學飛.高校去行政化:關鍵在政府[J].探索與爭鳴,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