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仁東
摘 要:從制定以“多表揚少批評”為主的科學合理評價機制;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實效性;盡力豐富課堂活動內容,活躍學生學習氣氛三方面研究提高英語課堂教學有效性的舉措。同時指出提高英語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方法,對于學生思維啟發、習慣養成、品德形成能夠起到啟蒙和導向作用。
關鍵詞:英語;課堂教學;實際效果;措施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33-0057-01
當前,如何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成為必須要研究的課題之一,英語課堂也不例外。那么如何提高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研究。
一、制定以“多表揚少批評”為主的科學合理評價機制
為了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實效性,做到課課清、日日清,達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目的,英語教師應該制定科學合理符合實際的評價標準,并不斷變換教學手段,采取各種辦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此同時,教師要及時給予他們積極肯定的正面評價,從而喚醒他們內在的精神動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變成主動學習者,以此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比如,語言表揚、物品獎勵、變換角色表演等。相反,教師不能拖著學生走,讓他們成為被動的知識的灌輸者。因此,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是很重要的。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當不斷嘗試一些新方法。比如,學期初教師用彩紙做一張標題為“英語學習我最棒”的表格,貼在教室墻上,內容包括早讀表現、課堂發言、小組合作、作業完成、平時測試和我的進步等六項。每節課下課后,教師都可以根據小組長匯報和自己的觀察,在表格里給某個學生的名字后打上鉤。尤其是后進生,只要他們上課發言了,就給他們打鉤。教師還先和學生們約法三章:堅持上好一節課打一個鉤,二十個鉤兌換一張小貼畫,五張小貼畫獎一個筆記本等。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后,學生們主動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會有明顯提高。學生們學習進步非常大,較長較難的句子也能流利地朗讀了。同時,教師對學生要盡可能多表揚、少批評。
二、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實效性
1. 采取新奇的導入手法,引人入勝
新奇多趣、引人入勝的課堂導入對一節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英語教學有多種導入方式。比如,情境導入、歌曲導入、實物導入、圖片導入等,形式豐富多樣。如教學小學五年級5B(第五冊)譯林版 Unit 6“Helping our parents”第一課時,教師可采用情境導入法提問:What do you like doing at home?學生們的答案五花八門,課堂氣氛一下子就活躍起來了?!拔覑劭措娨暋薄拔蚁矚g做作業”“我喜歡跟同學玩”……教師接著問:你們中有洗碗、掃地、洗衣服、整理床鋪的嗎?學生們思考片刻,紛紛踴躍發言。教師總結:你們都很小,這些事情在家一般由你們的父母去完成,但是有時他們會很忙,你們應該盡力去幫助他們,對不對???最后,教師向學生講授“Helping our parents”這個課題,寫下do housework這個短語。這樣的導入設計,巧妙地激起了學生的求知欲。
2. 運用現代教學資源,善于引導學生集中課堂注意力
學生模仿和學習能力較強,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創設各種情境,打破時空限制,使教學內容形象、具體、生動,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真正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在使用多媒體課件之類教學工具時,教師努力做到聲像結合、圖文并茂,給學生以適當的感官刺激。例如,教師在教授“snow”這個單詞時,在網上下載各種播放刮風下雪的文件,通過課件播放出來,讓學生感受下雪的情景,然后讓學生跟著多媒體里的機器人一起播報天氣:It will snow in Hangzhou.學生在參與活動中自覺主動實踐,從而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
三、豐富課堂活動內容,活躍學生學習氣氛
豐富的課堂活動內容,能夠避免學生上課走神,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對于提高課堂實效性也會起到事半功倍效果。因此,教師應精心設計課堂活動內容,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學質量。
1. 巧妙運用游戲活躍課堂
對于學生來說,興趣就是一切動力的源泉。游戲活動為學生提供了獲得樂趣和展現自我的機會。因此,教師要讓全體學生參與活動,調動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樂學、愛學,讓課堂充滿無限的生機和活力,從而有效提高英語課堂效率。游戲活動項目可以有多種:單詞接力、角色表演、朗讀比賽、默寫比賽、講故事比賽、演講比賽等。在情趣課堂氛圍中,學生你爭我趕,不甘落后,教學效果非常好。
2. 巧編歌謠,創新發散思維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合理編排歌謠。用一兩首歌謠貫穿課堂教學,不僅能使課堂教學銜接自然、思路清晰,還能優化英語課堂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英語中的四季歌、顏色歌、星期歌等,可以讓學生模仿,自己填詞,舉一反三。
參考文獻:
[1]余文君.提高小學英語課堂提問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中小學教學研究,2011(08).
[2]廖榮蓮.小學英語課堂需要否定性評價[J].小學教學設計,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