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霞 李文甲 王香文等

摘要:選擇碧綠粗薹、油綠粗薹、尖葉40天和碧清4個菜心品種在寧夏地區栽培,對其生長勢、節間數、產量等性狀進行分析。試驗結果表明,各品種的性狀表現依次為:碧綠粗薹>油綠粗薹>碧清>尖葉40天,綜合考慮,碧綠粗薹菜心的性狀表現最好,建議推廣栽培。
關鍵詞:菜心;寧夏;品種比較
中圖分類號:S63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3547(2016)08-0057-02
菜心(Brassica campestris L.ssp.chinensis var.utilis Tsen et Lee.)又名菜薹,是華南地區的特產蔬菜,在蔬菜周年供應及出口創匯中起著重要作用。由于寧夏回族自治區等北方地區雨水少、天氣干旱、日照較長、溫差較大,生產的菜心糖分含量比華南地區的高,發生病蟲害的幾率降低,口感也更好,因而普遍受到消費者的歡迎。
與寧夏本地栽培菜心相關研究不多。另外,本地菜心主要供應南方市場,而本地人尚不習慣菜心的風味和口感,以致菜心在當地并未有較好的市場。為此,在寧夏地區保護地內比較了不同品種菜心的商品質量、在本地的市場優勢,并初步選擇出適宜本地栽培且品質優良、符合當地人食用的品種,在提高本地菜心的商品競爭力以及滿足廣大消費者的現實需要方面均有重要的意義。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材料
供試菜心品種為碧綠粗薹、油綠粗薹、尖葉40天和碧清4個,種子購自廣東省農科院蔬菜研究所。
1.2試驗設計
試驗在寧夏農業學校實訓(蔬菜)基地內進行。采用穴盤(72孔)育苗,于2015年5月23日播種育苗,待長至2葉1心時,選擇長勢一致的植株定植。小區面積0.75 m2(長1.5 m、寬0.5 m,每小區定植33株,行距15 cm、株距10 cm,設置3次重復,生產管理按常規方式進行。
1.3測定方法
菜心長至“齊口花”時開始采收,采收時選取長勢一致的植株采樣,隨即調查葉片數、節間數,測定株高、薹粗、葉片質量、薹莖質量和節間長度,其中,葉片數為植株的展葉數(不含薹葉,即花莖葉);株高為從子葉節到生長點的距離;薹粗:菜薹最粗處的直徑:薹莖質量:菜薹的薹莖質量,即除去葉片后可食用莖部的質量。單株總質量=葉片質量+薹莖質量。
1.4數據分析
試驗數據利用Excel 2003和SPSS 18.0版軟件進行分析。
2結果與分析
2.1不同菜心品種的生長勢分析
如表1所示,同樣栽培環境下4個菜心品種均長勢良好,且生長量有顯著差異。尖葉40天和碧綠粗薹的株高顯著高于碧清和油綠粗薹,其中碧清的植株最矮。碧綠粗薹的薹粗顯著高于其他3個品種,而尖葉40天的薹粗最小,僅1.09 cm。碧清的葉片數最多,但與其他品種無顯著差異。由此可見,碧綠粗薹菜心長勢好于其他品種。
2.2不同菜心品種的節間數分析
如表1所示,4個菜心品種的節間數和節間長度有顯著差異。尖葉40天和碧綠粗薹的節間數顯著高于碧清和油綠粗薹,其中碧清的節間數最少,僅有4.00節:碧清和油綠粗薹的節間長度顯著大于尖葉40天和碧綠粗薹,其中碧綠粗薹的節間長度最小,僅為1.80cm。
2.3不同菜心品種的產量分析
如表2所示,4個菜心品種的單株葉片質量、薹莖質量、總質量均有顯著差異。碧綠粗薹的單株葉片質量和薹莖質量均顯著大于其他3個品種;單株總質量最大,為54.30 g,也顯著高于其他處理。而尖葉40天單株葉片質量和薹莖質量均最小,尖葉40天的單株總質量也顯著低于其他3個處理,僅為28.32 g。4個菜心品種的單株總質量為:碧綠粗薹>油綠粗薹>碧清>尖葉40天。碧綠粗薹的667 m2折合產量最高,為1 195.2 kg,尖葉40天最低,僅為623.35 kg。
3小結
本試驗所選用的菜心均為早熟品種,且生長發育期相近,在溫室內栽培可提高土地利用率。本試驗結果表明,4個菜心品種中,碧綠粗薹的生長勢最好。尖葉40天和碧綠粗薹的節間數較多,而碧清和油綠粗薹的節間長度較好:碧綠粗薹的單株葉片質量最大,油綠粗薹的單株薹質量最大,而碧綠粗薹的單株菜薹總質量最高,顯著高于其他處理。總體來看,各品種的性狀表現依次為:碧綠粗薹>油綠粗薹>碧清>尖葉40天。綜合考慮,碧綠粗薹菜心的性狀表現最好,建議推廣栽培。由于在本試驗中將采收期提前,即在“齊口花”之前采收,導致菜心減產,建議推廣栽培時適時采收,以確保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