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 李桂祥 董曉民 滕興榮 張軍 張安寧
摘要:以桃樹為試材,研究連續生草對果園土壤肥力及果實品質的影響、不同生草方式對果園勞動力投入的影響。連續5年果園土壤養分測定結果表明:不同處理區土壤有機質、堿解氮、速效磷、速效鉀含量均逐漸提高,且生草區處理明顯高于對照清耕區。果園生草可顯著提高桃果實單果重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能一定程度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和品質,對果實硬度、可溶性糖、可滴定酸、Vc含量影響不顯著;自然生草后刈割平均單位面積成本最高,使用除草劑進行清耕方式管理土壤成本居中,生毛葉苕子成本最低。
關鍵詞:桃園;生草;土壤養分;果實品質
中圖分類號:S662.105 文獻標識號:A 文章編號:1001-4942(2016)04-0079-04
果園生草是一種優良的可持續發展土壤管理模式,我國已于1998年將果園生草制列為生態果園建設推廣項目,近年來我國的研究多集中于生草對蘋果園、梨園、枇杷園、橘園、葡萄等土壤及果實品質的影響,桃園生草則鮮見報道。為此筆者以桃樹為試驗材料,采用不同生草管理方式,連續多年測定土壤養分及果實品質,調查分析果園生草對勞動力投入情況的影響等,旨在為果園省力化土壤管理制度提供理論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果園概況
試驗地點位于山東省果樹研究所天平湖基地(北緯36°22′,東經117°03′,海拔165m),年平均氣溫12.8℃,7月份平均氣溫26℃,1月份平均氣溫-2.1℃;年平均降水量697mm;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627.1h,年日照百分率為59%;年平均無霜期195d。2010年客土建園,土層厚度0.8~1.0m,砂壤土,pH值7.33,有機質含量2.00g/kg,堿解氮15.87mg/kg,速效磷17.40mg/kg,速效鉀58.00mg/kg。試驗區果園地勢、地貌、土質等自然條件和栽培管理方式均基本一致。
1.2 試驗材料
供試桃樹品種為超紅桃,2010年春季定植一年生速生苗,南北行向,株行距2m×4m,2010年清耕,2011年春人工播種毛葉苕子,試驗用草種由中國農業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桃育種課題組提供。
1.3 試驗設計
試驗共設3個處理:(1)清耕(對照);(2)自然生草;(3)生毛葉苕子。隨機區組設計,重復3次。每處理區域面積300m2,采用行間生草,行內清耕,草寬1.0m的生草方式。處理區間作植物覆蓋率95%以上,定期對生草進行人工刈割,就地覆蓋。2010年至2014年連續5年,每年秋季落葉后采集桃園土壤樣品。
1.4 測試指標與方法
土壤樣品采集采用管型土鉆五點法,取0~40cm土樣,每處理取20個樣點,將土樣混合后用四分法進行淘汰至每個處理1kg,去除植物根系、枯枝落葉、石塊等雜質,風干后過1mm篩,密封于塑料袋中4℃條件下儲存待測。
土壤有機質含量用重鉻酸鉀一油浴加熱法測定;堿解氮用擴散皿法;速效磷用碳酸氫鈉浸提,釩鉬藍比色法測定;有效鉀含量用冷稀硝酸浸提,火焰光度計法測定;桃果實含糖量用便攜式糖量計測定。
果實品質指標測定:在2014年果實成熟期每處理隨機選取30個果實運回實驗室,利用百分之一天平稱取單果質量,利用SF2000型數顯卡尺測定縱徑、橫徑、側徑,硬度用GY-4數顯型果實硬度計測定,利用TD-45型數顯糖度計測定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溶性糖采用改良DNS法測定,可滴定酸采用NaOH滴定法測定,Vc用2,6二氯靛酚法測定。
2014年6月中旬隨機選取10株樹,統計每公頃生草、割草、除草用工成本及物資成本,分析比較不同生草方式勞動力投入。
1.5 數據分析
試驗數據用Microsoft Excel 2007進行統計整理,并用SPSS軟件進行顯著性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生草方式對土壤有機質和pH值含量的影響
如圖1所示,隨生草年限的延長,生草區各處理土壤有機質含量逐漸提高,且均高于清耕區,顯著性分析結果顯示,2012、2014年清耕區顯著低于生草區(P<0.05),表明生草可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自然生草與生毛葉苕子有機質含量差別逐年增大,表明隨著生草年限的增加,自然生草對土壤有機質的積累促進作用強于毛葉苕子。各處理桃園土壤pH值變化趨勢相同,即隨著生草年限的增加,土壤pH值有降低趨勢,由原來的弱堿性土壤,逐漸轉變為弱酸性土壤。
2.2 不同生草方式對土壤堿解氮、速效磷、速效鉀含量的影響
由圖2可以看出,隨著生草年限的增加,各處理土壤堿解氮、速效磷、速效鉀含量總體呈增加趨勢,且生草區高于清耕區,表明桃園生草后能夠改善土壤氮、磷、鉀的實際供應能力,具有活化有機態氮、磷、鉀的功能,有利于桃樹對氮、磷、鉀的吸收利用。其中生草區土壤堿解氮含量增幅顯著大于清耕區,毛葉苕子增加效果優于自然生草。土壤速效磷含量在生草處理后的2011年迅速降至最低,之后逐年增加,且生草區處理高于清耕區。土壤速效鉀含量隨著生草年限的增加,總體呈提高趨勢,表現為自然生草>毛葉苕子>清耕,且自然生草區土壤速效鉀增幅大于生毛葉苕子區。
2.3 不同生草方式對果實品質的影響
生草可顯著提高桃果實單果重(表1),平均單果重最大的為毛葉苕子處理,比清耕處理區重13.18g,差異達顯著水平(P<0.05)。不同生草方式對桃果實縱徑、橫徑、側徑影響不顯著。
生草對果實內在品質的影響如表2所示。桃園不同生草方式對桃果實硬度、可溶性糖、可滴定酸、Vc含量影響差異均不顯著;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的為生毛葉苕子處理,比清耕區高7.55%,差異達顯著水平(P<0.05)。
2.4 不同生草方式的成本比較
由表3可知,666.7m2桃園生草每年成本毛葉苕子處理最低,為165元;自然生草方式成本最高,為1646元。生毛葉苕子較清耕每年節約成本945元,較自然生草節約成本1481元。
3 結論與討論
果園傳統的清耕管理方式勞動強度大,保水、保肥能力差,增加了肥料和生產成本,如使用除草劑,亦不符合綠色、有機果品的生產要求又污染生態環境。果園合理問作是果樹栽培的重要措施之一,通過長期間作能夠有效減少土壤水分蒸發,優化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改良土壤養分供應狀況,改善果園小氣候。
從本試驗結果可以看出,生草區土壤有機質、堿解氮、速效磷、速效鉀含量均明顯高于對照清耕區;自然生草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效果顯著,生毛葉苕子增加土壤堿解氮含量效果明顯。生草可顯著提高桃果實單果重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能一定程度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和品質,對果實硬度、可溶性糖、可滴定酸、Vc含量影響不顯著。
隨著勞動力成本的逐年提高,尤其是大型家庭農場、企業管理果園等雇工型果園,其用工成本比例將進一步增加,因此選擇適宜的省工省力化土壤管理制度尤為重要。本研究結果顯示,生草可有效提高土壤肥力,但自然生草后刈割平均單位面積成本最高,生毛葉苕子成本最低。因此在提倡推廣果園生草技術的同時,選擇適宜的草種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亦是省力化土壤管理的重點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