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枷梓

摘要:通過理論推導并建立計量模型,利用2000—2014年福建省制造業子行業面板數據,實證檢驗FDI對國內投資的影響,結果表明:FDI對福建省制造業的國內投資產生了顯著的擠入效應,即增加1個單位的FDI,能使國內投資增加1158個單位,但對不同子行業的影響也不盡相同。提出要逐步加強與國外高端技術產業的合作,形成產業互補,取消對外資企業的“超國民待遇”,不斷拓寬引資渠道等對策建議。
關鍵詞:外商直接投資;制造業;擠入擠出效應;面板模型
中圖分類號:F8305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283(2016)04-0044-04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使用外商直接投資(FDI)經歷了從無到有、規模從小到大的發展歷程,進入21世紀,FDI進入中國的速度加快,2003年我國已超越美國成為全球使用外資最多的國家。福建省憑借地理優勢和政策優勢,成為我國吸引外資較多的省份之一。
引進FDI對國內經濟發展的影響具有兩面性,是一把“雙刃劍”。改革開放初期,我國人均資本擁有量較低,外資進入能為經濟發展帶來強勁的資本動力,當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時,國內資本逐漸增多,與進入的外資形成了競爭格局,外資可能會擠占一部分國內潛在投資。近年來,國內外學者關于外資對國內經濟影響的研究從關注外資的進出口貿易效應、經濟增長以及技術外溢逐漸擴展到外資對國內資本產生的影響,即FDI對國內投資的擠入擠出效應的研究。國內已有研究大部分關注全國范圍或者部分區域FDI對國內投資的擠入擠出效應,專門針對某個省域特定產業研究還較少,同時由于不同研究在模型設定、變量選取及計量模型運用方面各不相同,得到的結論也不盡相同。本文以福建省經濟發展主要動力的制造業為研究對象,運用2000—2014年福建省制造業27個子行業的面板數據較為系統地探討FDI對國內投資的影響,對福建省制造業國內投資的擠入擠出效應,為福建省制造業部門更好地使用外資提供理論支持,以促進外商直接投資與福建省國內投資協同發展。
一、理論分析與文獻綜述
關于FDI對東道國國內潛在投資的影響有三種:第一種是擠入效應,即FDI的流入促進了國內投資,國內投資的增量大于FDI的流入額,FDI與國內投資形成互補關系;第二種是中性效應,即FDI的流入對國內投資沒有影響,國內投資的增量等于FDI的流入額;第三種是擠出效應,即FDI的流入抑制了國內投資,使國內投資的增量小于FDI的流入額,FDI與國內投資形成替代關系。理論上,FDI的流入是促進還是抑制東道國的國內潛在投資,取決于FDI自身的特征。假如FDI在東道國投資后帶來新工藝和新技術,則國內企業能夠通過學習效應和競爭效應,增加相關投資,從而使國內投資增量大于外資的流入額;如果FDI在東道國投資的行業是競爭性行業,則外資可能憑借其先進的管理技術、享受超國民待遇等優勢使國內投資增量小于外資的流入額,最終把國內企業擠出所在行業。
國外學者較早關注FDI在東道國的資本形成效應。20世紀60年代錢納里和斯特勞特在《對外援助與經濟增長》一書中提出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兩缺口模型”理論,認為FDI的流入能夠彌補發展中國家的“儲蓄缺口”和“外匯缺口”,從而促進國內資本的形成與經濟發展。Van(1977)運用時間序列模型研究FDI與加拿大投資、凈出口和消費之間的關系,實證結果表明:FDI的流入促進了投資的增長,但對凈出口和消費產生了抑制作用,從而使總支出減少,總支出的減少又制約FDI對投資的促進作用,得到了FDI對加拿大國內潛在投資的作用效果不顯著的結論。Borensztein等(1998)運用1970—1989年發達國家流入69個發展中國國家的FDI年度數據,實證研究FDI的經濟增長效應,結果表明FDI對國內潛在投資產生了明顯的擠入效應,即國內總投資的增加額是FDI流入額的115—23倍。Bosworth和Collins(1999)研究了1978—1992年58個發展中國家外資流入的面板數據,結果表明FDI對東道國的總投資呈現中性效應,而組合投資對總投資產生了“完全擠出”效應,銀行貸款也產生了擠出效應,但擠出程度比組合投資低。Luiz de Mello(1999)研究1970—1990年15個OECD國家和17個非OECD國家FDI流入的時間序列數據和面板數據,結果表明FDI對國內投資的影響程度取決于兩者之間是互補關系還是替代關系,FDI對OECD國家的國內投資產生較小的擠入效應,對非OECD國家產生較大的擠入效應。Misun和Tomsik(2002)通過構建總投資模型研究了1990—2000年捷克、匈牙利和波蘭FDI的流入對國內投資的擠入擠出效應,結果表明FDI擠出了匈牙利和捷克的國內投資,擠入了波蘭的國內投資。Koen de Backer等(2003)分析FDI流入比利時制造業部門對企業的進入與退出影響,結果表明,短期內FDI和進口競爭抑制了國內企業的進入與及時退出,而長期來看這種抑制效應會減緩甚至逆勢,原因是國內企業與外資之間存在著長時間的學習效應、示范效應和網絡互連效應。
國內方面,王志鵬和李子奈(2004)通過構建絕對擠入擠出模型,研究FDI的流入對全國和東、中和西部地區國內資本形成的影響,結果表明FDI對東部地區產生了顯著的擠出效應,對中部地區產生擠入效應,對西部地區的影響不顯著,不同地區的綜合影響表現為對全國范圍的投資為中性效應。薄文廣(2006)對1985—2003年我國29個省市的FDI與國內投資的關系進行了面板數據分析,實證結果表明,1992年之前FDI對我國國內投資產生顯著的擠入效應,1992年之后表現為擠出效應,綜合來看FDI對我國以勞動密集和出口導向為特征的珠三角地區,比對以資本深化和進口替代為特征的長三角地區產生的擠出效應更明顯。羅長遠(2006)運用中國省級面板數據研究了在金融體系不能有效整合資源的情況下FDI對國內私人資本形成的影響,實證結果表明,FDI對私人資本形成的影響取決于金融的支持力度,即FDI擠出了金融支持最為薄弱的個體資本,擠入了金融支持較強的股份聯營資本。鄭磊(2011)運用2001—2008年東北地區工業部門20個子行業的面板數據,實證分析了FDI對國內資本形成的效應,結果表明,FDI的流入對東北三省整體和三個省份分別都產生了擠入效應。
FDI與東道國的潛在投資之間存在著比較復雜的關系。FDI對不同國家、地區、產業甚至是同一地區的不同時間段潛在投資的影響不一致。
二、FDI對福建省制造業國內投資影響的實證檢驗
(一)模型的設定與推導
本文借鑒王志鵬、李子奈(2004年)建立的絕對擠入擠出效應模型:
IA,t=It+IF,T(1)
其中,總投資IA,t等于國內投資It與國外投資IF,T之和。首先,運用靈活的加速模型來描述國內資本存量的調整過程,實際資本存量Kt與最優資本存量Ket之間存在如下關系:
Kt-Kt-1=λ(Ket-Kt-1)(2)
而Kt與It滿足如下動態關系:
Kt= (1-δ)Kt-1+It(3)
δ表示折舊率,由上面兩式可得:
It=λKet+(δ-λ)∞s=1(1-σ)s-1It-s(4)
可見,式(4)為典型的幾何分布滯后形式,廣義差分之后可得:
It-(1-δ)It-1=λKet-λ(1-δ)Ket-1+(δ-λ)It-1(5)
則It=λKet-λ(1-δ)Ket-1+(1-λ)It-1(6)
其次,假設國外投資不僅取決于當期的實際使用外資額,而且也取決于過去的實際使用外資額F:
IF,T=∑pi=0φiFt-1(7)
p為滯后階數。FDI是一個國際收支平衡的概念,數據通常來源于國家的國際收支平衡表。實際上FDI并不全部形成真實的投資,有一部分的FDI是通過跨國并購,實現了已有資產的所有權由內資企業過渡到外資企業,這種實現形式的FDI并沒有發生實際的投資活動。所以,采用各期FDI的線性組合近似代替真實的國外投資IF,T。
把式(1)和式(7)帶入式(6)可得:
IA,t=λKet-λ(1-δ)Ket-1+(1-λ)IA,t-1+φ0Ft+∑pi=1[φt+1-(1-λ)φi]Ft-i(8)
由新古典理論可知,企業最優資本存量由資本租金成本和預期產量水平共同決定。假設市場是完全競爭的,且企業的目標是利潤最大化,則企業的最優資本存量就可由邊際產出和租金成本相等這一條件求出。假設企業生產函數為Cobb-Douglas生產函數,最優資本存量Ket等于:
Ket=αYtct(9)
其中,Yt為產出,Ct為租金成本,α>0為資本的產出彈性。然而,由于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資本市場還不完善,難以找到準確反映租金成本Ct的指標,本文采用的最優資本存量只取決于產出,即Ket=αYt。得到回歸方程:
IA,t=β0+β1Yt+β2Yt-1+β3IA,t-1+φ0Ft+φ1Ft-1+…+φpFp+εt(10)
β1=λα>0,β2=-λ(1-δ)α<0,β3=1-λ>0
由于外國投資分為直接投資和間接投資,在正常情況下,間接投資(如國外借款)相對于直接投資而言一般規模較小,對一國總投資而言影響更小。因此,具體應用到福建省制造業的模型,將式(10)改寫為:
Ii,t=β0+β1Yi,t+β2Yi,t-1+β3Ii,t-1+φ0Fi,t+φ1Fi,-1+…+φpFi,t-p+εt(11)
其中,Ii,t表示i行業在t年的固定資本形成總額;Fi,t表示i行業在t年的FDI額;Yi,t表示i行業在t年的工業總產值;εt表示隨機誤差項。
構造FDI對各行業國內投資的擠入擠出效應的大小及方向的長期反映系數為:
βLT=∑pi=0φi1-β3
可以由βLT的大小及符號,判斷FDI對各行業國內投資的擠入擠出效應的強度和方向。通過數值運算,若系數不能拒絕βLT=1,則可判定FDI對各行業國內投資沒有影響,呈現出中性;若系數檢驗拒絕βLT=1且βLT>1,則可判定FDI對各行業國內投資產生了擠入效應,呈現互補效應,若系數檢驗拒絕βLT=1且βLT<1,則可判定FDI對各行業國內投資產生了擠出效應,呈現出替代效應。
(二)指標選取、數據來源及估計方法
本文選取2000—2014年福建省制造業27個子行業的面板數據系統地探討FDI對國內投資的影響,這27個子行業分別為: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制造業,酒、飲料和精制茶制造業,紡織業,紡織服裝、服飾制造業,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業,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業,家具制造業,造紙和紙制品業,印刷和記錄媒介復制業,文教、工美、體育和娛樂用品制造業,石油加工、煉焦和核燃料加工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醫藥制造業,化學纖維制造業,橡膠和塑料制品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金屬制品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制造業,其他制造業。
數據來源為2000—2015年的《福建統計年鑒》。其中,福建省制造業各子行業的資本形成額I由固定資產凈值加上流動資金年平均余額表示,福建省制造業各子行業所流入的FDI用行業所有者權益中的外商資本,福建省制造業總產值Y由各個子行業實際總產值相加之和表示。為了消除價格因數的影響使數據更加具有可比性,本文利用福建省GDP平減指數(2000=100)對相關變量進行調整。
在選擇估計方法時,為了消除時間序列自相關和截面數據異方差的影響,最好采用似然不相關(SUR)方法估計,但由于本文數據的截面個數比時序個數多(27>15),無法使用似然不相關方法,所以采用截面加權估計法(CSW)。因為研究解釋變量對被解釋變量的影響方向與程度,所以在面板模型中選擇固定效應方法來進行實證分析。
(三)估計結果
1運用Eviews80計量經濟學軟件計算的到表1回歸結果(刪除了不顯著變量)。
由表1結果可知,FDI對福建省制造業國內投資產生了擠入效應,且在5%顯著水平下成立。長期反映系數βLT為216,從長期來看,FDI每增加1個單位,則福建省制造業國內投資將增加116個單位,外資在福建制造業發展過程中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2對福建省制造業子行業的具體影響
采用固定效應方法,可以發現FDI對制造業各個子行業國內投資影響的差異。通過對模型中截距項的計算,表2給出了各子行業對總投資平均值的偏離程度。
表2福建省制造業各子行業國內
投資對FDI流入的反應差異行業偏離平均值的程度農副食品加工業-8085283食品制造業1066614酒、飲料和精制茶制造業1311838紡織業3302160紡織服裝、服飾業制造業-2602349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業-3172891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業7689275家具制造業-9135490造紙和紙制品業1407378印刷和記錄媒介復制業2006311文教、工美、體育和娛樂用品制造業-4197365石油加工、煉焦和核燃料加工業-4076965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1094292醫藥制造業4500135化學纖維制造業-1964235橡膠和塑料制品業-2272345非金屬礦物制品業5397117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2553810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4021864金屬制品業-2760584通用設備制造業-6654634專用設備制造業3020760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
其他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9041525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2300250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6454947儀器儀表制造業-9359079其他制造業-1601424從表2可以看出,FDI對福建省制造業產生擠入效應的子行業有12個,擠出效應的子行業有15個,其中擠入效應最明顯的行業有: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1094292)、非金屬礦物制品業(5397117)、紡織業(3302160)、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2553810)等行業;擠出效應最明顯的有: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6454947)、石油加工、煉焦和核燃料加工業(-4076965)、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業(-3172891)、紡織服裝、服飾業制造業(-2602349)等行業。從子行業來看,外資對重化工業的擠出效應比較明顯,如石油化工和煉焦和核燃料加工業,與這些行業特征相關,重化工業投資通常需要巨額投資,而國內企業除了國企以外通常較難以進入重化工業,外資企業通常擁有巨額資本,在重化工業領域具有比較優勢,所以會對國內企業產生較為明顯的擠出效應。
(四)估計結果分析
從以上分析可知,FDI的流入對福建省制造業的國內投資產生了明顯的擠入效應,主要原因是由于:第一,福建省地處東南沿海,擁有良好的港口資源和對臺優勢,外資進入中國一般選擇靠近制造成本較低、交通便利和靠近市場的地方。外資進入福建主要流入了制造業部門,2013年外商投資企業工商注冊數量有23546個,其中制造業12296個,占比高達52%。在福建省對外開放之初,資本極其匱乏,外資的進入能夠為經濟發展提供啟動資金,且通過與上下游企業產生聯動發展,帶動國內資本的投入,外資對制造業國內資本產生擠入效應。第二,隨著改革開放腳步的加快,福建省居民收入不斷提高,省內市場逐步擴大,國內資本由于產業基礎相對較差,外資的進入帶來了新的技術和產品以及先進的管理理念,填補了國內相關市場的空白,外資通過技術外溢,引領國內資本技術進步,加大投資,從而形成了擠入效應。第三,福建與國內其他省份競相吸引外資,曾經對外資企業給予了“超國民待遇”,在土地提供、稅收優惠及基礎設施投資等方面傾向外資企業,這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外資與內資競爭的公平性,產生了擠出效應,隨著國家陸續出臺了相關規定,如多項統一內外資企業稅收制度;2007—2009年成功統一了車船稅制、企業所得稅與耕地占用稅以及房地產稅;取消了相關外資企業的“超國民待遇”,這些改革一定程度上緩解甚至改變了這種扭曲的內外資競爭格局,使外資對制造業國內投資的擠出效應明顯減弱。
三、對策建議
綜上所述,FDI對福建省制造業的國內投資產生了明顯的擠入效應,但是具體到各個行業時又表現不同。為了提高外資利用效率,更好地促進福建省經濟發展,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要逐步建立與國外高端技術產業的合作,形成產業互補,不斷拓寬外資的引入渠道,面向更多的國家和地區招商引資,加大支持本地優勢產業的力度,對事關國計民生的弱勢產業進行扶持。不斷提高本地企業的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
二是要逐步落實取消對外資企業的“超國民待遇”,營造更加公平有序的市場競爭環境。
三是正確引導外資流向。要把握外資流入的行業特征,引導外資進入本地企業不愿意或沒有能力進入的高風險產業,加強外資與內資的技術匹配,注重產業鏈的建設,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
[參考文獻]
[1]聯合國貿發會議世界投資報告1999:外國直接投資和發展的挑戰[C]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0:188-202,211-219
[2]VAN,LFThe Effect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Canada[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77(59):474-481
[3]BORENSZTEIN,EDE GREGORIO J,LEEJWHow doe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ffect Economic Growth[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8(45):115-135
[4]BOSWORTH,BCOLLINSSMCapital Flows to Development Economies Implications for Saving and Investment?[J]Brooking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1999(1):143-169
(責任編輯:張彤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