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碧波
摘要:隨著黑龍江省“五大規劃”“十大重點產業”的出臺,全省縣域經濟發展呈現良好態勢,縣域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經濟發展模式各具特色,經濟質量和效益不斷提升,居民收入持續增長。但由于傳統觀念、經濟結構和政策體制等因素影響,全省縣域經濟發展與其他省份相比差距較大,通過深度謀劃、突出重點和制度創新等措施打造增長極,加快黑龍江省縣域經濟跨越式發展。
關鍵詞:縣域經濟;產業結構;基本態勢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283(2016)04-0048-03
隨著黑龍江省有關縣域經濟結構調整、政策松綁、資金鼓勵、項目扶持等一系列政策的出臺,各縣(市)圍繞全省“五大規劃”“十大重點產業”,著力發展縣域特色產業,不斷壯大縣域主導產業,縣域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縣域經濟發展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良好態勢。
一、黑龍江省縣域的基本狀況
黑龍江省縣域單位數量眾多,土地面積遼闊,人口基數較大,生態環境良好,縣域生產總值和地方財政收入增長潛力巨大,在黑龍江省、東北三省乃至全國占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如表1所示)。
二、黑龍江省縣域經濟發展的基本態勢
(一)縣域經濟實力不斷增強
1經濟規模不斷擴大。2013年,黑龍江省縣域GDP為672542億元,年增長率為126%,增長幅度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縣域GDP占黑龍江省GDP的4683%,同比增長464個百分點。地區GDP超過100億元的縣(市)達到24個,占全省縣域總數的3754%, 同比增長472個百分點,其中GDP超過300億元的有4個縣(市):肇東49945億元、雙城42892億元、安達38003億元、五常32125億元。縣域人均GDP為297萬元,年增長率為1531%,增長速度超過全國平均水平近10個百分點。
2投資總額不斷增加。黑龍江省各縣(市)充分發揮各自的區位比較優勢,大力推進招商引資和產業項目建設,投資規模和領域不斷擴大。2013年,黑龍江省縣域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35123億元,占全省固定資產投資的3914%,同比增長2634%,比全省平均投資增長率高773個百分點。全省縣域固定資產投資超過100億元的有15個縣(市),其中雙城、海林、安達、肇東、賓縣和寧安6縣(市)的固定資產投資均超過150億元。
3消費市場較為平穩。2013年,黑龍江省64個縣(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高達173442億元,同比增長1514%,占全省總額的2791%,增幅高出全國132個百分點。全省縣域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765693元,高于全國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縣(市)有27個,其中綏芬河、安達、通江、尚志和撫遠等縣(市)的人均消費品零售總額在全省縣域排名中名列前茅。
(二)經濟發展模式各具特色
1中心城市依托型。五常市在“十二五”時期就提出了“依托哈爾濱,建設新五常”的縣域經濟發展戰略,依托哈爾濱中心城市在資金、技術和人才等方面的優勢,不斷調整經濟發展重點,注重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從一個大米種植農業縣發展成為一個新型工業化城市。2013年,五常市投資總額為18645億元,落戶項目超過100個,實現工業總產值11243億元,同比增長2513%;上繳利稅618億元,同比增長4631%。肇東市借助哈爾濱“北躍、南拓、中興、強縣”的產業發展戰略,圍繞哈爾濱打造城市圈經濟,努力打造綠色食品、現代物流、生物醫藥等十大產業。2013年,肇東市生產總值達到44941億元,實現財政總收入2649億元,經濟總量、財政收入、工業經濟穩居黑龍江省縣域第一位。
2口岸經濟帶動型。2015年,“一帶一路”“龍江絲路帶”成為全國、全球的經濟熱點詞匯。作為黑龍江省重要的對俄沿邊口岸城市、位居中俄朝三角交界地帶中心的東寧,當仁不讓地成為“龍江絲路帶”的“橋頭堡”和“樞紐站”,責無旁貸地扛起全面對接“龍江絲路帶”發展戰略的大旗,為推動全省對俄經貿、全縣開放型經濟升級發展,當好遇路先行、逢山開路、逢水搭橋的急先鋒。東寧縣抓住中俄經貿合作的新優勢,產業合作不斷轉型升級,在俄羅斯相繼建立了6個園區,完成固定資產總投資3175億元,有木材、光伏發電、互感器等50余家企業先后入駐。東寧首創了連鎖加工模式,重點打造能源礦產、跨境連鎖經營、綠色有機食品三大國際產業集群。依靠口岸經濟的帶動,綏芬河、東寧和同江三縣(市)每年實現進出口總額130億美元以上。
3園區建設引擎型。肇州工業園區組建于2010年,總規劃面積20平方公里,先后入駐廣東百森、長春皓月、江蘇雨潤、山東六和、對青鵝業和天津中升等項目59個,投資總額超過100億元。依托縣內及周邊豐富的農畜產品資源和地處哈大齊、哈大長15小時黃金經濟圈的區位優勢,以多家龍頭企業為基礎,初步形成了農畜產品精深加工、綠色食品和生物科技等主導產業。目前園區入駐企業已具備年20萬頭肉牛、100萬頭生豬、100萬只肉羊、3000萬只肉雞、500萬只商品鵝屠宰和100萬噸玉米及雜糧加工的生產能力。近三年,肇州工業園區先后晉升省級工業園區、省級農業科技園區、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園區項目全部投產,每年可實現銷售總額300億元以上,實現利稅12億元以上。
4借勢造勢拉動型。綏棱市在地域優勢和資源特色均不明顯的條件下,依托牡丹江、綏芬河、東寧、虎林、密山和吉林琿春口岸的地域和資源優勢,大力打造綏穆經濟一體化、綏穆新城和一區三城縣域經濟發展模式,走出了一條“借助口岸,連接俄羅斯”的獨特發展之路。綏棱市以食品、木材、建材和紡織服裝加工為主導產業,遵循著“經濟園區化、園區產業化、產業集群化”的發展思路,打造中俄進出口加工基地,實現縣域經濟新的發展模式。2013年,綏棱市GDP達到16543億元,進出口總額達253億美元,其中出口額占進出口總額的9612%。
5特色資源主導型。有著“天府之城、濕地之都、煤電基地、北國糧倉”美譽的寶清縣,依托煤電資源和農畜產品等特色資源的縣域優勢,以聚集企業、優化產業布局為主線,大力加快重點產業的建設和布局,逐步形成了以煤電化和綠色食品為主導產業的特色現代化區域經濟發展新格局,加速了寶清縣產業結構調整步伐,逐步從資源大縣向經濟大縣邁進。截至2015年末,已引進鴻源煤業、雙柳煤礦、雙大煤礦、萬昌煤礦等16家煤炭生產企業,其中神華集團煤炭開采及坑口電站項目已完成投資近50億元。引進的臺灣謝氏食品有限公司是黑龍江省東部地區唯一的臺資企業,總投資366億元,2018年前將在寶清開發區分三期建設8個新型食品加工廠,進一步延伸綠色農產品加工產業鏈條。
(三)經濟質量和效益不斷提升
1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在經濟發展面臨下行壓力的情況下,黑龍江縣域經濟圍繞“轉方式、調結構、穩增長”,積極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加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2013年,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由311:358:332調整為300:360:341,其中,第一、二、三產業分別下降1個百分點、上升02個百分點、上升09個百分點。全省縣域第二、三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例超過70%。其中,21個縣(市)GDP總量高于全省縣域平均GDP總量。全省縣域經濟發展基本形成了以第二、三產業為主的產業結構體系(如表2所示)。
表22013年黑龍江省各縣(市)主導產業比較主導產業縣(市)名稱及比例以第一產業為主導
(產業比例)饒河(656%)、撫遠(598%)、遜克(581%)、五大連池(571%)、呼瑪(571%)、望奎(567%)、嘉蔭(565%)、綏棱(561%)、海倫(514%)、塔河(511%)以第二產業為主導
(產業比例)肇州(691%)、穆棱(587%)、肇源(586%)、杜爾伯特(572%)、集賢(562%)、安達(537%)、海林(515%)、寶清(482%)、林甸(481%)、友誼(418%)、樺川(418%)、肇東(403%)、寧安(397%)、雞東(397%)以第三產業為主導
(產業比例)綏芬河(865%)、木蘭(511%)、北安(51%)、東寧(487%)、蘿北(455%)、巴彥(454%)、雙城(45%)、通河(448%)、漠河(435%)、五常(422%)、延壽(419%)、綏濱(419%)、賓縣(413%)、依蘭(404%)、尚志(404%)、同江(402%)、嫩江(402%)數據來源:黑龍江統計年鑒2014。
2可支配財力增強。黑龍江省不斷加強產業項目建設,縣域可支配財力不斷提升。2013年,全省縣域財政收入突破280億元,同比增長1464%,其中,肇東、安達、雙城和綏芬河財政收入均超過10億元。全省縣域財政收入占地區GDP的比重為422%,其中34個縣(市)比重高于全省縣域平均水平。全省64個縣(市)地稅收入為16743億元,同比增長1341%。全省縣域地稅收入占公共財政收入的比重為5973%,其中36個縣(市)比重高于全省縣域平均水平(如表3所示)。表32013年黑龍江省各縣(市)財政收入和地稅收入與縣域平均水平比較項目縣(市)名稱及比例財政收入占地區GDP比重
超過全省縣域平均水平(前十名)蘿北(94%)、漠河(88%)、綏芬河(84%)、孫吳(76%)、方正(74%)、遜克(73%)、撫遠(71%)、饒河(69%)、北安(66%)和延壽(63%)地稅收入占地區財政收入比重
超過全省縣域平均水平(前十名)青岡(871%)、綏濱(852%)、同江(821%)、蘭西(818%)、蘿北(811%)、虎林(805%)、賓縣(795%)、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78%)、饒河(778%)和林甸(777%)數據來源:黑龍江統計年鑒2014。
3新型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加快。近三年以來,黑龍江省縣域不斷加快新型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的步伐,取得了顯著效果。2013年,全省縣域工業增加值達到215381億元,同比增長1953%,比全省縣域平均值還高1252個百分點。全省縣域工業增加值占縣域GDP的比重為321%,其中肇州、肇源、杜爾伯特、綏棱和集賢五縣(市)的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均超過了50%。與此同時,全省縣域農業現代化也如火如荼開展,農業綜合機械化率都在80%以上,其中,46個縣(市)的農業綜合機械化率都在90%以上。
(四)居民收入持續增長
2013年,黑龍江省縣域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9116元,相比上一年增加了968元,增長幅度為1192%,有26個縣(市)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超過了1萬元,有40個縣(市)居民人均收入超過了全省縣域平均水平,其中東寧、綏芬河、富錦、虎林和海林五縣(市)位列前茅。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了16411元,同比增長2065元,增幅為1441%,有42個縣(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了15萬元,同比增長15個縣(市),其中綏芬河和東寧兩縣(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了2萬元。
三、加快黑龍江省縣域經濟發展的對策建議
盡管黑龍江省縣域經濟發展呈現出良好態勢,但由于傳統觀念、經濟結構和政策體制等因素影響,黑龍江省縣域經濟發展與其他省份縣域相比差距還很大,還存在縣域個體間經濟發展不平衡、縣域產業結構調整緩慢、城鎮化與工業化發展不協調和縣域創新創造力不夠等問題。通過深度謀劃、突出重點和制度創新等措施打造增長極,加快黑龍江省縣域經濟跨越式發展。第一,根據經濟發展不平衡理論和黑龍江省縣域經濟發展實際深度謀劃,一定時期內還要實施非均衡發展戰略,發展到一定程度才能強調均衡發展。第二,在區域上突出重點,要考慮形成縣(市)、地級、全省區域層次上的系統性,與廣大農村要有較強的聯系性,確定優先發展的城鎮。在產業上,加快發展縣域主導產業,形成主導產業擴散效應,帶動縣域經濟發展。第三,通過制度創新打造增長極,把資金、物資、信息、人才等稀缺資源聚集到發展潛力巨大、規模經濟和投資效益明顯的少數優勢領域上,使之成為縣域經濟增長的中心地帶,實現黑龍江省縣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參考文獻]
[1] 冉政語發揮我省資源優勢,促進龍江經濟低碳發展[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4(11)
[2] 劉吉超中國縣域經濟發展模式研究評述及其反思[J]企業經濟,2013(2)
[3] 吳金明湖南縣域經濟轉型發展戰略[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4)
(責任編輯:郭麗春陳鴻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