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麗麗 田立



摘要:選取2004—2013年相關數據及宏觀經濟環境、金融機構發展狀況和金融市場環境三個方面的17個指標,運用因子分析法對我國的金融穩定性進行實證分析,得出以下結論:我國的金融穩定性在2004—2010年間一直處于波動狀態,2011年之后,逐漸趨于平穩的發展狀態,而2005—2007年的波動是由于經濟的過快過熱發展所致,2008—2010年的波動是由于受到美國的次貸危機蔓延成國際金融危機所致,近幾年穩健的貨幣政策使得我國的經濟發展處于平穩狀態。
關鍵詞:金融穩定性;因子分析;金融市場
中圖分類號:F832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283(2016)04-0090-03
選取2004—2013年相關數據及宏觀經濟環境、金融機構發展狀況和金融市場環境三個方面的17個指標,運用因子分析法對我國的金融穩定性進行實證分析,得出以下結論:我國的金融穩定性在2004—2010年間一直處于波動狀態,2011年之后,逐漸趨于平穩的發展狀態,而2005—2007年的波動是由于經濟的過快過熱發展所致,2008—2010年的波動是由于受到美國的次貸危機蔓延成國際金融危機所致,近幾年穩健的貨幣政策使得我國的經濟發展處于平穩狀態。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2006年公布了《金融穩健指標編制指南》(Financial Soundness Indicators:Compilation Guide),其成為各國學者構建金融穩定性體系和實證研究的基礎。Van den End(2006)在金融穩健指標的基礎上構建了“金融穩態指標”,該指標選取了利率、有效匯率、房地產價格、股票價格波動等指標對荷蘭銀行的穩定性進行了測度。Adam等(2008)依據金融穩健指標和歐洲中央銀行(ECB)宏觀審慎指標建立了金融穩定性指數。萬曉莉(2008)以銀行穩健性指數作為金融穩定的代理變量對中國金融穩定性進行測度。本文從宏觀經濟環境、金融機構發展狀況和金融市場環境三個方面,選用17個經濟指標衡量我國金融穩定性。
一、我國金融穩定性的實證分析
(一)數據說明
2004—2013年我國宏觀經濟環境指標GDP增長率、通貨膨脹率、外債負債率、外債償債率和財政赤字率的數據來源于國家統計局網站,外匯儲備的數據來源于國家外匯管理局網站。
金融機構狀況指標資本充足率、核心資本充足率、資產利潤率、不良貸款比率、撥備覆蓋率、流動性比率、存貸款比率的數據來源于中國銀監會網站、國泰安數據庫。
表1宏觀經濟環境指標指標名稱計算公式警戒值GDP增長率65~95通貨膨脹率消費品價格指數(CPI)增長率2~5外匯儲備增長率(計算期的外匯儲備-上一年的外匯儲備)/上一年外匯儲備外債負債率20~25外債償債率<20財政赤字率(財政支出—財政收入)/本年GDP<1表2金融機構狀況指標指標名稱警戒值資本充足率核心資本充足率資產利潤率不良貸款比率12撥備覆蓋率100%為最佳流動性比率25存貸款比率<75市場環境指標匯率、股票指數、股票市盈率、證券化率的數據來源于國家統計局、中國證監會網站和銳思數據庫。
表3市場環境指標指標名稱計算公式警戒值匯率匯率的偏離程度<20股票指數上證股票的波動程度10~20股票市盈率<35證券化率<30(二)實證檢驗
1適用性檢驗
對原始數據進行KMO(Kaiser-Meyer-Olkin)檢驗和巴特利特球形檢驗(Bartletts Test of SPhericity),KMO=0615,符合做因子分析大于05的標準,且球形檢驗的卡方值為592445,達到顯著性水平(見表4)。
3因子得分
采用回歸法估計因子得分系數并寫出因子得分函數如下:
21454金融穩定性曲線
根據計算得到的FSI數值,繪制的金融穩定性曲線如圖1所示:
圖12004—2013年金融穩定性曲線圖1中下方直線為根據各指標的警戒值和因子得分函數計算出來的金融穩定表現得分,從曲線圖可以看出,我國近十年來的金融穩定性情況,在2004—2010年間我國金融發展一直處波動狀態。2004年,我國采取了一系列的宏觀調控措施抑制了經濟運行中的不穩定因素,經濟發展迅速,實現了101%的經濟增長速度,且把通貨膨脹控制在33%的水平,是真正的高增長低膨脹時期。但從2005年起,金融的不穩定性持續增強并在2007年達到頂峰,因為我國在2005年完成從經濟蕭條到經濟繁榮的轉變,一直到2007年,我國的經濟發展速度都保持在10%以上,經濟的過快過熱發展導致國外游資的大量涌入,為我國的金融發展帶來極大的不穩定性。2007年以后,我國金融的穩定性逐漸增強,由于2007年我國經濟過熱,國家大力實施了經濟調控政策,由于時效性,效果表現為2008年金融穩定性增強,然而2007—2009年,美國爆發震動全球的次貸危機,我國的宏觀經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響,中央政府向市場中投入了四萬億資金來刺激經濟發展。同時,國外游資集中涌入我國房地產市場,給我國的金融穩定性帶來了很大的沖擊。2009年之后,我國政府部門逐步加強了金融風險管理,同時加強了對房地產市場的調控和管理,這使得2010年我國金融穩定性增強,但由于受國內自然災害頻發的影響,我國物價承受了較大的上漲壓力,外匯儲備的增加也使得人民幣升值的壓力越來越大,因此2010年的金融穩定性雖有所增強,但FSI值仍處于高位。在2011年之后,我國一直采取穩健的貨幣政策,加之世界經濟形勢的影響,我國的金融穩定性情況在2011—2013年間逐漸向穩定值靠攏。
二、結論
本文得出以下結論:我國的金融穩定性在2004—2010年間一直處于波動狀態,2011年之后,逐漸趨于平穩的發展狀態,而2005—2007年的波動是由于經濟的快速發展所致,2008—2010年的波動是由于受到美國的次貸危機蔓延成全世界的金融危機所致,近幾年穩健的貨幣政策使得我國的金融處于平穩發展狀態。
由于現實的金融體系存在一定的復雜性,本文實證分析所選用的指標并不能代表整個金融系統,因此本文的結論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參考文獻]
[1]Adam G,Jaroslav HAn Introduction to Probability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s[R]Prague Economic Papers,2008
[2]Van den End,JWIndicator and Boundaries of Financial Stability[R]Nerderlansche Bank,2006
[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金融穩健指標編制指南[M]中國金融出版社,2006
[4]江春,許立成金融監管與金融發展:理論框架與實證檢驗[J]金融研究,2005(4):79-88
[5]萬曉莉中國1987—2006年金融體系脆弱性的判斷與測度[J]金融研究,2008(6)
[6]鄭振龍發展中國家金融穩定之研究[J]金融研究,1998(2):15-21
(責任編輯:張彤彤梁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