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越秀
教育現代化有兩個核心問題必須得到解決:一是體制創新和現代學校制度建設,二是均衡優質發展與教育公平。追求優質教育,提高教育者的整體意識,是學校領導的重要工作內容。
一、跟崗學校的做法
1. 環境建設的精美化
“昔孟母,擇鄰處”。校園環境文化作為校園的生態系統,它的作用體現出“桃李不言”的特點,能使學生不知不覺,自然而然地受此熏陶、暗示、感染。
環境布置的家園感。以一年級新生入校環境的考慮和設計為例:該校為新入學的孩子布置了整面墻壁的笑臉墻,生動而溫馨,讓孩子們形成“我們是一個整體”的集體意識和小主人的歸屬感。
用學生作品構建校園環境。該校隨處可見學生自己創作的作品,其中最有特色的是紙漿畫,走廊、樓梯、柱子、墻壁、班級、場室內幾乎隨處可見,很好地彰顯學生藝術創作成效的同時,培養了學生的榮譽感。
讓學生自己動手。學校功能室的標牌都是由學生自主動手設計制作,用環保材料制作的標牌稚嫩卻新穎別致,特色十足;各班班級的環境布置也都是由學生自己制作布置。
特色化的細節。在樓梯的外立面,見縫插針,設置了攀巖墻,既滿足了孩子們好動的需求,又達到了課間課后鍛煉的目的。
漂亮的閱覽室。為滿足學生課外學習的需要,該校布置得最漂亮的地方是學生閱覽室。閱覽室周一到周六全天開放,隨時閱讀。
2. 學校管理的精細化
“把每一件小事做好就不小;把每一件易事做好就不易”。精細化管理是“用心工作,愛心育人,真心服務”的教育思想在管理中的具體體現。
小主人管理。凡是關乎學生的管理,一切由學生做主。以各類“小能人”參與學校管理:早值、課間、兩操、大課間、放學,班級的電閘、衛生、圖書、板報等,全部由學生負責,老師只做指導,基本不插手。每周升旗儀式交給一個班主持,班級基本全體參與,主題明確,表現形式多種多樣。
德育重情感。每學年開學,每個班都拍集體照。六年下來,小學時期的照片成為極為珍貴的成長記錄。班級管理上,各年級都設定了統一的調控口號,簡單、響亮、奮進。不管是課內課外,學生行止有度,規范文明。
重視第二課堂。60多個課程社團由學校老師、外聘人員、部分家長構成第二課堂師資,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找到適合自己興趣的成長點,給孩子發展提供更多可能,為評價孩子多一把尺子。
二、在比照中借鑒
與天正小學一樣,我校也是一所建校只有24年的年輕學校。我校秉承著“讓書香陪伴孩子成長”的辦學理念;堅持“品行端正、能寫會讀、陽光自信”的育人目標;恪守“基于翰墨文化,以養正教育為特色,辦一所‘書香飄逸、積極向上的精品學校”為辦學目標,創設并形成了以“墨香綠色校園”、“陽光藝術團”和“無線電測向”為特色教育的德育和科技教育教學陣地。
近年來我校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績和長足的發展。較突出的有:全國少年兒童防災、減災、自護金點子最佳金點子集體、全國童趣杯優秀小社團、全國少年“五自”學習實踐小課題成果展示活動全國優秀課題組、廣東省特級檔案管理單位、廣東省規范漢字書寫教育特色學校、廣州市綠色學校等。
師生所獲榮譽碩果累累:教育教學論文、教學設計、課件分別在國家、省、區級的刊物發表或獲獎,《以書法啟迪為人之道、治學之方》獲得區級課題資助;英語科《三年級26個英語字母的基本發音的phonics教學》完成區小課題結題。在省、市、區的書法比賽中,300多人次獲獎;在區級各學科競賽中,學生多人次獲獎……學校教育成果先后受到《廣州日報》《新快報》《現代小學生報》《廣東教育》《天河新聞報》《嶺南少年報》和廣東電視臺等多家媒體的采訪和報道。
以書寫教育特色為例。多年來,我校探索以書法育人導學的策略。從2007年起,我校把“寫字教學”作為校本課程,將“寫字教學”納入學校正常教學計劃中,定教材定教時定教師,書道結合。通過開展書法教育實驗,我們找到硬筆和軟筆書法教學的突破口,編印一套符合課改的書法校本教材;改革與研究書法教學方法;摸索出硬筆和軟筆書法教學師資培訓模式;掌握正確的教學評價主體多元化和評價方式多樣化方法;通過多年的實踐和論證,已經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書法特色教學課程模式。
三、改進的思路與做法
1. 常規管理的進一步加強
常規管理是教育管理之本,這一塊業務能力的提高沒有止境。我們將進一步引導教師在實踐中轉變教學觀念和方法,總結出符合自己的教學方法,形成獨特的教學特色。
典型引路,用身邊人教育身邊人,幫助教師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事業觀,增強教書育人、敬業愛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學習天正小學的做法,定期選擇相關教育理論書籍,指定教師閱讀,增加理論素養。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學習新課程改革的相關論述和教育教學業務知識,把準方向,重視積累。
加大對青年教師、骨干教師的培訓,建立“一帶一”的成長互助機制。
開展教材教法、教研能力及教學基本功等培訓。開展專家講座、集中輔導、研討交流、競賽展示等;建立“請進來,走出去”的培訓機制。
2. 進一步改進教學工作
努力實施“學講計劃”,“打造課堂教學的升級版”。
提升教師研究能力。側重提高教師學習教材、研究教材、運用教材的能力;集中學校的教學力量的骨干,為學校的教學發展出謀劃策;加快學校的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和名師的培養步伐;繼續抓好新課程標準的學習和研究工作。
提高教學管理的應對能力。明確日常教學管理責任和分工;進一步做好學校教學質量的調查研究,真正掌握教學管理的第一手資料,保證教學管理工作決策的準確性;做好教學質量水平的層次調查、年級質量結構的組成調查、質量產生原因的調查;科學細化教學目標管理實施細則。
加強對新課程的校本研究。積極開發具有鮮明特色的校本課程,積極構建符合新課程要求、有學校特色的教育管理機制和教學質量評價體系。
加大課堂管理過程中的研究。優化教材知識點選擇和教學方法調控,提高學科教學的技巧性和科學性,形成保證課堂教學質量的基礎。教研組及時向學校教務處反饋課堂教學管理的信息,為學校教學決策提供基本的依據。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