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秋梅
閱讀和寫作雖然是兩種不同的能力,但二者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讀是寫的基礎,寫是讀的再現。
一、指導學生樂于積累,在讀中積累語言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應指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應該時時引導學生注重積累,聚沙成塔。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米”首先是一個個的語言文字。如教學二年級課文《秋天》的第三自然段中“水靈靈的葡萄,紅彤彤的棗,隨風送來一陣陣清香”,其中“水靈靈”“紅彤彤”都是 ABB式的詞語。在講解時,我讓學生反復地朗讀,結合看圖,通過比較體會“水靈靈”與“紅彤彤”的異同,體會葡萄與棗的美。此時我順勢而導:“像這樣的詞語,你還能說出幾個?”學生一下子活躍了,仿照著說出了“胖乎乎”“白花花”……等詞語。在語文教學中,我讓學生注重諸如此類的詞語積累,還有精彩句子、段落的積累。寫作是厚積薄發的創造性活動,積累的東西多了,寫起來自然得心應手、游刃有余。
二、指導學生善于領悟,在讀中領悟寫作方法
想讓學生作文時不“束手無策” ,應該教給學生寫作的方法。這必須以充分利用教材為基礎,不能空談寫作技巧。
1. 低年級——滲透
對低年級的學生,我們應采取滲透的辦法。在閱讀教學過程中,不露聲色地指導學生體會寫法。例如:在教學一年級《共同的家》一課時,我引導學生看圖,并出示填空題:
(1)藍天是白云的家,是星星的家,是月亮的家,還是太陽的家。噢,藍天是 共同的家。
(2)泥土是 的家,是 的家,是 的家,還是 的家。噢,泥土是 共同的家。
(3) 樹林是 的家,是 的家,是 的家,還是 的家。噢,樹林是 共同的家。
在我的指導下,學生興趣濃厚,思維活躍,說話連貫而有條理,表達得有聲 有色。長期堅持這樣的滲透訓練,何愁學生的作文語言不豐富生動呢?
2. 中年級——過渡
這里的“過渡”是針對中年級的學生進行,“放”之前應該必要的“扶”。“扶”就是恰當地引導學生具體生動地寫。“放”就是要讓學生自由地發揮,即通常所說的“我手寫我心”。但許多學生常感到無“料”可寫,咬著筆桿想了老半天,心中依舊茫然一片。即使能寫的,也只是三言兩語草草結束,簡單而無味。所以要引導, 要“扶”。老師的“扶”會使學生越走越遠,作文越來越有自信。
3. 高年級——明示
對于高年級的學生,我們可以明確地告訴學生一些寫作方法。如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方法的應用,設計好的開頭結尾、文章的中心、結構等。讓孩子們去體會,去總結,并且學著在自己的習作中運用。學生領悟到了作者的寫作方法,他們就會有意無意地在作文中加以運用,作文技巧也就在閱讀中“水到渠成”了。
三、指導學生巧妙運用,在讀中訓練筆耕
如同有了豐收的五谷,還需要精心的醞釀才會有香醇的美酒一樣。讀和寫屬于兩種不同的認知方式,要實現兩者之間的溝通,必須要讓寫的訓練大量進入閱讀課堂,在寫中鞏固閱讀知識,以促進兩種能力的融合。
1. 讓插圖動起來。許多課文都配有精美的插圖,如果能巧妙運用課文插圖作材料,巧妙地設計語言表達訓練,就能有效地培養小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如:在教學《廬山的云霧》一課第二自然段時,我先出示廬山云霧千姿百態圖,請大家仔細觀察圖畫,充分發揮想象,再仿照課文寫一寫下面的句式:
那些籠罩在山頭的云霧,像是 ;那些纏繞在半山的云霧,又像是 。云霧彌漫山谷時,它像 ;云霧遮擋山峰時,它又像 ……
這樣由圖像信息轉化為文字符號,到口語表達,再到寫作訓練,層層深入。既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又讓學生的表達能力、寫作水平得到提高。
2. 讓“空白”亮起來。 小學語文課文中的“空白”很多,有的出現在課題中,有的出現在文中對人物描寫的心理空白點、動作空白點、語言空白點、神態空白點等處。這樣的省略往往有“雪上空留馬尋處”“白云千載空悠悠”的意味。我們如果能科學合理、巧妙又智慧地抓住課文空白處,大膽讓學生發揮合理想象,讓學生充分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挖掘已有的知識儲備,撥動他們的情感心弦,鼓勵學生大膽創編,從而豐富學生的語言,使學生更準確地理解文章的內容,也提高其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踏雪尋梅”實踐習作。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