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芳
教師要擁有三種專業智慧,即課程智慧,就是什么知識值得教;教學智慧,就是如何教更有趣有效;管理智慧,就是如何確保有效實施。那怎樣才能讓課堂教學煥發智慧呢?
首先,巧妙地處理好教師與學生的關系。
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地按照社會要求、按照人才成長規律培養人的活動。這個“目的性”“計劃性”“社會要求”,由誰去體現?當然是教師。教師作為一個專業工作者,“聞道在先”“術業有專攻”,有能力擔當起教育的責任。因此,教師必須起主導作用。教學是由教師指導的過程,這就是教師指導作用的原理。
但學生是發展的主體。陳鶴琴說:“兒童的世界,是兒童自己去探討,去發現的。他自己所求來的知識,才是真知識,他自己所發現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內部,在于事物內部的矛盾性……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學生是發展變化的內因,是發展的主體,是課堂的主角,這就是學生的自主性原理。
教師的指導與學生的自主活動是構成課堂教學的兩個方面。學生的學習、發展是教師課堂教學的著眼點,學得怎樣、發展得怎樣是教師課堂教學的落腳點。第斯多惠說:“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教師的主導作用就是組織、引導、啟發、激勵、合作。衡量教師主體作用發揮得如何,主要看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得怎樣,是否全身心投入,是否獲得了最優發展。
課堂上,通過教師和學生的互動、碰撞、激發,必然生成和促進師生共同發展,這就是智慧課堂的落腳點和歸宿。
其次,在學習過程中體現“三有”——有趣味、有價值、有品位。
有趣味。有趣味就是指課堂教學的設計和實施能夠使學生有愉悅的情感體驗、感到有意思、有吸引力。惟其如此,學生才會喜歡,也就會喜歡。學生喜歡了,課堂教學效果才會好。
首先,要激發學生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同時要保護和鼓勵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作為教師,我們要堅持用各種有效方法啟發學生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此過程中,鼓勵學生多動腦筋思考,答案對錯不是主要的,主要目的是鍛煉學生的思考力和想象力。
其次,要十分注重讓學生明白知識的實用性。要持續提醒學生享受獲得知識和個人進步的快樂。例如,教師要在課堂上,在學生獲得一定知識或者其他收獲以后及時提醒學生:你又學到了什么新知識?又有了什么新收獲?今天的你和昨天的你不同了,明天又會有新收獲,明天的你又和今天的你不同了,于是我們就感受到了一天一點進步的快樂
最后,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尊重學生。最好的尊重就是把機會讓給學生,有人說,好的教育應該給孩子留白,即自主的空間。所以教師在課堂上要作為導演身份出現,把表演的機會交給學生,盡量不要整節課就是教師神采飛揚的演講,甚至是得意洋洋、略顯賣弄的自我展示。總是教師在表演,再優秀的演員也有演藝窮盡的時候,更有“觀眾”厭倦的時候,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師把機會讓給學生,既是對學生的尊重,更是自尊。教師想自己表演的時候,要馬上給自己提出要求:要問一問學生是怎么想的,要聽一聽學生是怎么說的,要看一看學生是怎么做的,要組織學生合作交流,要啟發學生去主動探究。
有價值。有價值是指課堂教學的設計和實施能夠對學生產生積極意義,并有實際作用。課堂是學生和教師,尤其是學生在學校生活中的最主要和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課堂更是學生和教師的生命組成部分。教師珍愛自己的生命的最佳方式就是呈獻給學生有價值的課堂,教師珍愛學生生命的最佳方式更是呈獻給學生有價值的課堂。否則,就會浪費學生和教師自己的生命,結果往往導致學生和教師生命的疲弱和蒼白。就如深圳南山育才小學在倡導綠色教育理念下提出的:上好每一節課、開展好每一次活動就是對師生生命最好的尊重。在課堂教學設計和實施過程中,我們絕大多數教師在主觀上是努力讓課堂具有價值的,到底怎么做,在客觀效果上更能體現我們學校的課堂是更有價值的呢?就是自覺地實施新課程倡導的課堂教學的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所謂知識就是人們在改造世界的實踐中所獲得認識和經驗的總和,它主要是指學生要學習的學科知識,包括事實、概念、原理、規律等。技能是指通過練習而形成的對完成某種任務所必需的活動方式,一般包括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知識與技能二者是辯證統一的,知識是技能的基礎,技能是知識的升華;沒有知識就談不上技能,沒有技能,知識也無用武之地。
(2)過程與方法。過程與方法目標是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中的創新。所謂過程,就是指須經歷的活動程序;方法是指師生為實現教學目標和完成教學任務在共同活動中所采用的行為或操作體系,這里主要是指學生的學習方法。過程與方法目標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親歷體驗。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人對親身經歷過事實的體驗性認識及其由此產生的態度行為習慣。情感和態度是價值觀形成的基礎,沒有積極的情感和正確的態度就不會有科學的價值觀,價值觀是情感和態度的升華,并決定了人們的情感態度。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結合學科內容,結合學生實際不失時機、科學合理地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
有品位。有品味是指課堂教學設計和實施的高質量性。課堂是教育教學的主陣地,從一定意義上說,有什么樣的課堂就有什么樣的學生,有什么樣的課堂就反映出有什么樣的教師。
(1)教學內容有品位。一是要先教好教材,在此基礎上,有能力的教師可以對教材進行整合、拓展,做到用教材教;二是要充分吃透所教學科的所有年級的教材,在此基礎上,根據教學內容實際、學生實際科學確定“教什么”;三是對拓展內容選擇要科學嚴肅、高端經典,防止和杜絕低俗的有趣、花邊新聞式的有趣、道聽途說式的有趣。
(2)教學過程有品位。過程往往決定結果,高質量的過程更容易產生高質量的結果。課堂教學過程有品位,其實施方式主要指符合新課程提倡的教學方式,即“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如此,課堂教學就有規范性、就會體現高質量性。
(3)精神引領有品位。教師除了要做到儀容儀表有品位、教學用語有品位、問題設計有品位、思維訓練有品位之外,重點在教會學生會學知識之后,自覺地教會學生做人。教師必須科學合理利用教學內容、教學資源,對學生進行恰到好處、春風化雨式的做人教育——引領學生智慧生成,滋養學生精神發育,促進學生心靈豐富,培育學生靈魂高貴。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