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小艷
[摘 要] 網絡道德失范行為是道德失范的一種新的類型,大學生作為網絡的最大使用群體,他們的網絡道德失范行為顯得尤為嚴重,這主要表現在網絡價值異化,網絡語言失范、網絡誠信缺失、網絡侵權等方面。本文在對大學生網絡失范行為的主要表現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又從主觀和客觀兩方面來分析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的形成原因,接著又從大學生和社會的角度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 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16)04-0010-02
一 網絡道德和網絡道德失范
在學界,對網絡道德往往從兩個方面來進行闡釋。一種觀點認為網絡道德是現實中的道德在網絡世界中的延伸,是人們在網上活動中應遵循的行為規范和道德準則。另外一種觀點則認為網絡道德與現實中的道德是有著明顯的差異的,它并不是靠輿論約束來規范個人的行為的,它是以網民的自律為主,也就是說社會中的道德在網絡社會中會失效,只能依靠個人道德習慣和道德信念來維系。
“道德失范”是由社會學家涂爾干提出來的,主要是指一種社會狀態,這種社會狀態的出現主要是因為個人的行為缺少規范、制度化程度低。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行為是網絡道德和失范行為的一種有機結合,是指大學生在網絡使用過程中失去網絡道德的約束或自身內部的約束而表現出來的一些與道德和法律相違背的行為。
盡管網絡道德失范行為是個體做出的一種特殊行為,但它與現實社會中的道德失范行為并沒有本質的區別。綜合當前的研究,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行為主要的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網絡價值異化
這主要的表現為回避現實生活而沉迷在網絡社會中,包括迷戀網絡交友、網戀、網游、網婚等,以網絡人際交往來替代現實的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長期以來就會形成道德意識弱化,人際情感疏遠,從而喪失了現實社會生活的感知力。
(二)網絡語言失范
這主要表現為網絡論壇和交往中語言粗俗、相互攻擊、謾罵、詆毀他人的聲譽等不文明行為,以及惡意傳播虛假信息、擾亂社會秩序等。
(三)網絡誠信缺失
網絡空間的虛擬化使許多人所表現出來的行為與現實生活中的行為是不一樣的。這主要表現為在網絡聊天、網絡交友、網絡申請、網絡購物的網絡互動中提供虛假的信息。
(四)網絡侵權盛行
這一方面表現為網絡侵犯,如傳播病毒、侵犯門戶網站、盜取他人賬號和密碼等;另一方面則表現為未經許可轉載、未注明來源使用他人著作等侵犯他人知識產權、著作權等行為。
二 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的原因
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產生既有大學生自身的原因,同時又有客觀原因,下面就從這兩個方面來談談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的原因。
(一)主觀原因
1 大學生自身發展的特殊性
在不斷的成長過程中,大學生的自我存在感逐漸增強,希望他人能把自己當作一個獨立的個體來對待。但是,由于現今的成長環境比較的復雜,大學生的自主性比較弱,使得他們對網絡產生了依賴心理,這就導致大學生網絡不良行為的產生。其次大學生易沖動,情緒波動較大。
2 價值觀念模糊
大學生的道德價值觀比較模糊,通常表現為道德價值評價標準模糊。我國正處于價值觀多元化時期,當主流價值觀被邊緣化時,社會就會處于道德價值失調和道德標準失衡的狀態,而當這體現在個體上時就會表現為道德失范。網絡世界中,大學生的道德失范主要歸結為以下的幾個原因:首先,網絡道德規范或者是網絡道德標準的缺乏。其次,沒有意識到網絡和現實世界存在著一致性。再次,網絡不良文化對大學生自身道德認識水平的沖擊。
3 道德認識發生錯位
“道德觀念所反映的社會存在是歷史上變化著的和發展著的道德關系,即反映著人們在道德活動過程中所產生的各種關系以及如何處理這種關系的準則。”大學生網絡道德認識發生錯位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第一,將網絡道德私人化,將公共空間視為個人空間,如果個體不是將網絡道德視為一種公共道德的話,則個體就會極易發生網絡道德失范的行為。第二,將網絡道德視為一種缺乏權威的道德虛無。
4 道德自控能力不強
主體自律意識的發展決定了其道德自控能力道德發展,道德自律是指道德主體借助于對自然和社會規律的認識,借助于對現實社會生活的認識,自愿地認同社會道德規范,并結合個人的實際情況踐行道德規范,從而把被動的服從轉變為主動的律己,把外部的道德要求變為自己內在良心自主的行為。”道德自律是一種外在的道德規范的內化,在網絡世界中,由于網絡的虛擬性和隱蔽性。大學生擴大了或者是沒有把握好自由的邊界,在網絡中無拘無束地進行著各種活動,在這種情況下,那些道德自控意識不強的大學生,在寬松的網絡環境中極易產生道德失范的行為。
5 道德知行嚴重脫節
雖然大學生們經歷過長期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熏陶,他們對基本的道德準則和道德規范也有了一定的掌握,但是由于網絡社會中的虛擬性,大學生們可以拋棄現實的約束,這就使得知行脫節的現象更為突出。
(二)客觀原因
1 網絡世界的開放性
開放性是網絡社會最大的特征,也就是說網絡社會中存在著很大的自由空間。大學生憑借其身份的多樣性、虛擬性和隱蔽性,他們可以在網絡世界中不加節制地進行各種活動。《境遇倫理學》中說:“境遇論者在其所在的社會及其傳統的道德準則的全副武裝下,進入到每個道德決斷的境遇。他尊重這些準則,視之為解決問題的探照燈。他也隨時準備在任何的境遇中放棄這些準則,或者在某一境遇下把它擱到一邊。”同時,由于大學生自身的不成熟,再加上網絡這種開放性很大而又存在不規范的特點,這就為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行為的產生提供了客觀的條件。
2 網絡文化的多元性
在網絡世界當中,任何的思想、文化都可以自由地滲透進來,從而形成了一個多元文化,但是由于這種多元的網絡文化缺乏一種主導性意識形態的影響,這就使得人們的價值觀念也變得多樣性。價值觀念的多樣性會產生價值觀念的沖突,加上一部分大學生并沒有形成正確而穩定的價值觀,當他們在面對形形色色的網絡文化的時候,他們的道德判斷力就會顯得極為脆弱,從而導致他們網絡道德失范行為的產生。
3 網絡交往虛擬性的加強
網絡世界是一種虛擬的存在,它的各種活動都是現實活動在虛擬世界的延伸。“虛擬性是網絡世界的獨特表現。其基本的特點是行為者所處的交往環境在現實世界中并不存在,一個行為者與他人的交往主要通過文本”。網絡交往的虛擬性主要表現在交往主體的人格虛擬化,也就是說絕大多數的學生都是以虛擬的身份跟別人進行交往,這就使得一部分大學生在交往的過程當中放棄了現實道德的約束,導致他們的道德他律性減弱。
三 大學生網絡道德建設的對策和途徑
(一)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道德實踐活動
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能滿足大學生強烈的自主和自我表現的心理需求,有利于他們的道德信念和道德習慣的養成。同時,廣泛的道德實踐活動的開展也有利于促進大學生們思想成熟,從而可以增強其對不良文化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同時還可以嘗試支持和指導學生建立自己的網站和網絡學生社團,引導他們進行相互的監督和管理。
(二)網絡倫理道德建設
如果在網絡世界中有成熟的道德體系,有被一致認同的道德規范和道德標準,那么無論是個體還是群體都會自覺服從統一的道德規范和道德標準,則網絡失范的行為就會大大降低。學校應該增加網絡道德教育課程:首先教育內容上,注重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其次,注重學生道德意志力的訓練,使學生的道德認知和道德實踐統一起來。再次,進行道德認知教育,培養道德情感。通過道德認知教育,培養學生的道德意識和網絡責任感,促進其掌握網絡道德行為規范,從而培養其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
(三)通過各種途徑培養大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
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行為的產生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由于網絡世界的開放性、多元性以及虛擬性。面對這樣的事實,我們要著力培養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引導其樹立正確的網絡意識,培養其辨析網絡信息的能力。網絡虛擬性以及隱蔽性的特點削弱了輿論的監督作用,這就使得道德自律在網絡世界中顯得尤為重要。通過開展各種與網絡有關的活動,如網絡知識競賽、網絡創意大賽等來引導大學生進行健康的網上活動,從而培養大學生的自律精神。
(四)加強網絡的監督和管理
由于大學生自我控制力較弱以及網絡社會缺少法律約束,這就使得實施網絡實名制成為必要,制定網上信息發布、網上信息審查和監督機制,制定網絡行為規范,通過審查和監控來規范大學生的網絡行為。同時對網上的信息進行“去粗存精”,建立健康的網絡環境,這些都有利于規范網絡社會中的道德行為。
(五)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環境
正確的社會輿論對大學生良好道德的培養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通過正確的輿論引導有利于幫助大學生形成科學的“三觀”,而且也可以引導他們構建理想的道德人格。
參考文獻
[1]韓進之,王憲清.德育心理學概論[J].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2]李亞寧.道德自律與網絡教育[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4)
[3]約瑟夫·弗萊徹.境遇倫理學[M].陳立顯,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
[4]劉文富.網絡政治——網絡社會與國家治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5]張鋒興.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行為的成因探析[J].廣東社會科學,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