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吉斌 孫欣 葛勝



摘要 為了探究哪些因素是影響水稻單產的重要因素,以及這些重要因素對提高水稻單產的可能性的影響程度,通過在揚州市邗江區進行問卷調查,運用計量經濟學知識進行建模,結果表明:農民的農事操作水平對提高水稻單產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 水稻;農事操作;成本;logit模型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4-0014-02
我國糧食生產主要是以個體農戶家庭為單位進行的。一般來說,農戶將更多的單位成本投入到糧食生產中去,希望有更大概率獲得高產量和高收益。如果農戶在水稻生長關鍵時間點不施肥或在錯誤的時間點施肥,很可能不僅無法取得正效應,還會降低水稻的產量。為了探究哪些因素是影響水稻單產的重要因素,以及這些重要因素對提高水稻單產的可能性的影響程度,通過問卷調查收集數據,運用計量經濟學方法進行研究,試探究各項因素對提高農戶水稻單產的影響程度。
1 數據來源
采用問卷調查形式收集數據,調查數據主要來源于2014年江蘇省揚州邗江區部分鎮一些農戶水稻實際種植情況。主要內容如下:①人力資本投資。包括農戶家庭人口數量,主要勞動力數量、主要勞動力教育水平及年齡、土地面積;②成本。農戶種植水稻所使用的種子、農藥、肥料、耕作、機收等成本和費用;③三階段施肥數量、施肥時間等[1-2]。結合數據可獲得性和模型建立的需要,解釋變量和被解釋變量的設置如表1所示。
2 研究方法
采用logit模型。按照科學的種植方法,在水稻種植過程中,農戶需在正確的時間施以正確數量的化肥,即在水稻移栽前施基肥、在分蘗期施分蘗肥、在拔節孕穗期施穗肥,采用3階段分析法研究單位農戶的施肥狀況,fi(i=1,2,3)表示各農戶在3個階段分別的施肥數量,di(i=1,2,3)表示各農戶在3個階段分別是否在正確的時間段施肥[3]。考慮到施肥數量不是越多越好,當施肥數量超過轉折點后,反而會產生負效應。模型中添加3個平方項變量——f1sq、f2sq、f3sq。為了分析不同因素對農戶獲得水稻高單產(以每667 m2產量計算)的概率的影響,建立logit模型:
3 數據的描述性分析
通過調查發現,一是大部分受調查的農業勞動力并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使得農業新技術新設備新模式推廣進展緩慢;二是受調查的農戶種糧面積差異較大,范圍在600.3~73 370 m2之間,而Y-高產的概率的均值僅0.241,直觀揭示2014年大多數農戶家庭的水稻單產仍處于較低水平;三是在假設的基礎上,重點考察成本、各階段施肥量、施肥時間點等變量。數據顯示,各農戶之間的成本、各階段施肥量的差異非常大,有的農戶在水稻生長發育關鍵階段不施肥,有的農戶卻過量施肥[4]
4 模型設定與結果討論
4.1 logit模型
經多次回歸,得到一個設定最好的模型:
在該模型中,大部分變量都表現出對提高農戶水稻單產的積極影響;從模型的最大似然統計量的值30.28>Chi2(10),得出模型本身也是顯著的;各變量間不存在明顯的相關性也側面揭示了模型的合理性。在回歸分析的過程中,家庭人口的系數估計量一直顯示為負,農戶家庭人口較多,并不意味其投入較多的勞動力,反而因為種植規模小、種糧收入占家庭總收入的比重變小,農戶對種糧的重視程度降低[5]。
成本的系數估計量雖然在10%的水平上顯著,但值極小且為負數,表明一定程度下,成本高低并不會直接影響農戶的水稻單產。在回歸分析中,f1的系數估計值顯著為負,而f1sq的系數估計值顯著為正,這意味著在達到一個拐點極限值前,農戶在第一階段提高施肥量會降低獲得高產的可能性,而超過拐點極限值后,農戶在第一階段施肥越多,獲得高產的可能性越大。這一結論明顯不合常理。
4.2 t-統計量檢驗、邊際概率影響和穩健性檢驗
通過對最優模型中所有變量的系數估計量進行顯著性檢驗,發現f2、f3、f3sq、d2的系數的估計量的t-統計量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是顯著的。可見,第二、三階段各農戶的施肥量以及第二階段的施肥時間正確性是提高農戶水稻高產的可能性的重要決定因素。運用公式計算得到最優模型中各變量對提高農戶單產的邊際概率影響(表3),結合模型設定時的分析結論,盡管變量成本在統計上顯著,但其對農戶獲得高產的可能性的概率影響僅為-0.001,意味著農戶種糧成本的差異并不會真正影響到產量。
f2的邊際概率影響MPEf2=0.069,表明在第二階段增加1 kg/667 m2純N的施肥量將使該農戶獲得水稻高產的概率提高6.9%。f3的邊際概率影響MPEf3=0.136,表明在第三階段增加1 kg/667 m2純N的施肥量將會使該農戶獲得水稻高產的概率提高13.6%。考慮施肥量的二次型影響,MPEf3=0.136+(-0.013)*2=0.109 019,施肥量的影響仍然非常大。另外,農戶是否在各階段的正確時間段施肥的變量d2、d3的邊際概率影響是MPED2=0.204,MPED3=0.068,表明各階段是否在正確合理的時間段施肥直接影響農戶獲得高產。其中d2的影響尤其顯著,在第二階段的正確時間段施肥將會使農戶獲得高產的可能性提高20.4%。綜上所述,在水稻種植各階段的施肥數量和施肥時間都是影響農戶水稻單產的關鍵決定因素。同時,通過穩健性檢驗,發現最優模型中的各變量的統計顯著性改變很小,直接排除異方差性的存在[6]。
4.3 最大似然估計量對數比檢驗
在最優模型中,對數似然比統計量的值為30.28,遠遠大于卡方分布chi2(10)在5%的顯著性水平的臨界值,表明該模型整體上顯著的。運用對數似然比檢驗的公式可得LPT=2×[-62.754-(-67.638)]=9.768>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Chi2(10)的臨界值,證明d2、d3(各階段是否在正確的時間段施肥)具有聯合顯著性。
4.4 模型預測準確性分析
對最優模型中的預測有成功概率進行探究(表4)。13戶高產農戶中有8戶可以通過模型驗證,128戶低單產農戶中有110戶可以通過模型驗證。因此,整個最優模型的預測準確性概率百分比為78.01%,這表明最優模型具有可應用性。
4.5 模型的拓展
將成本劃為4個部分:機械成本、人力成本、水費、肥料成本。經logit模型擬合,得:
Pseudo R2=0.307,LM=35.56
從新的模型中可見,并不是農業生產成本越高就意味著越有可能獲得更高的水稻單產。農民提高水稻單產只有把目光放到農事的具體操作中去,精確管理,才能實現最大種植效益。
5 結論
通過對模型設定的分析和討論,著重研究了農民的化肥使用水平,包括種植各階段化肥使用量和使用時間的正確性,來分析農事操作水平對農戶的水稻產量的影響。結果表明,在水稻種植各階段在正確的時間段施以合理數量的化肥將極大提高農戶水稻單產。可見在當前中國的糧食生
產模式下,給定相同的種子和肥料等投入,不考慮同一地域上一致的天氣和政策因素的影響,真正決定農戶水稻單產的是農藝技術措施的精確到位程度。
可見,當前中國普遍存在的大多數農戶家庭種糧面積偏小、種糧效益偏低、種糧收入占家庭總收入比重偏低的現狀,影響了農戶對種糧的重視程度;其次不少農戶年齡偏大,農事措施簡單化,且精量化、準確化程度低,影響了優良品種增產潛力的發揮和糧食單產的提高。對此,各級政府落實貫徹國家“三農”政策,不僅僅體現在農業政策的補貼支持方面,更要強化對農民的知識更新培訓力度;廣大基層農技推廣人員也要通過科技入戶、高產創建示范片建設等載體,不斷改進工作方法和工作方式,吸引農民參與、支持,將先進、正確的農事操作技術普及到廣大農民手中,進一步提高農民農事操作技術水平,有利于其提高糧食單產和種植效益。
6 參考文獻
[1] 趙久然,郭強,郭景倫,等.北京郊區糧田化肥投入和產量現狀的調查分析[J].北京農業科學,1997(2):36-38.
[2] 鞏前文,張俊飚,李瑾.農戶施肥量決策的影響因素實證分析:基于湖北省調查數據的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08(10):63-68.
[3] 王宙.提高海南省水稻單產的思考[J].中國稻米,2009(1):73-75.
[4] 董汪林.潛山縣水稻單產提高的制約因素及對策建議[J].安徽農學通報,2012(14):186-186.
[5] 方偉,王豐,馬力,等.2014年廣東水稻產業發展形勢與對策建議[J].廣東農業科學,2015(11):6-10.
[6] 楊尚明,楊勛毅.再生稻豐產的相關因素及核心技術[J].南方農業,2007(6):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