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濤 黃曉榮 趙偉 柳西玉 徐萬濤 謝中衛


摘要 在小麥灌漿中后期噴施苯醚甲環唑,研究其對光合作用的影響。結果表明:葉綠體含量相對穩定期及光合速率高值持續期分別延長了2.6~2.9 d和3.2~3.4 d,對光合作用有著積極影響;可增產753.3~942.3 kg/hm2,比對照增產8.79%~12.65%;增產主要貢獻是千粒重,千粒重可增加4.1~5.2 g,比對照提高8.79%~12.53%。
關鍵詞 小麥;苯醚甲環唑;光合速率;葉綠體含量;產量;粒重
中圖分類號 S5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4-0028-02
莖、葉、穗是小麥主要光合器官,也是產量形成所需干物質的主要來源[1]。葉光合對穗產量的貢獻率為37.62%~55.49%,旗葉為13.14%~20.73%[2],莖鞘為15.90%~38.46%[3],穗為13.86%~48.26%[4]。小麥進入灌漿期后,植株各部分生理功能呈逐漸衰敗趨勢,莖、葉、穗的生理功能及抵抗各種病害的能力均下降,小麥莖、葉、穗的光合作用能力及莖的運輸能力下降,影響了小麥生物量的積累,降低了小麥產量。
由于傳統的小麥管理存在一定的缺陷,導致小麥進入灌漿中后期抗逆能力及光能利用率降低,穗小粒秕,制約了小麥的正常生物量積累,影響了小麥產量的提高。已有研究表明苯醚甲環唑在小麥灌漿中后期對水噴施,對小麥保綠防衰增產作用明顯[5]。該文以半冬性小麥品種濟麥22和弱春性小麥品種新麥21為試驗材料,從光合作用角度研究苯醚甲環唑對小麥保綠防衰增產的機理,為生產上應用苯醚甲環唑提供技術支撐。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2013—2014年度、2014—2015年度分別在臨泉縣楊橋鎮郭溝村萬畝示范片和安徽省農業科學院皖北科技創新中心(龍亢農場)試驗地進行,試驗地肥力中等,按照常規栽培技術種植,各小區土壤肥力和管理措施保持一致。
1.2 材料
供試小麥品種:新麥21(臨泉縣福臨種業有限公司,市售),弱春性;濟麥22(安徽皖墾種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市售),中晚熟。
試驗藥劑:25%苯醚甲環唑乳油(績溪農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提供)。
1.3 試驗設計
分別于每個品種開花后5、10 d各噴施1次苯醚甲環唑,濃度為有效成分0.25 g/L,藥液用量為450 L/hm2,以噴施清水為對照,試驗每次于15:00左右進行。3次重復,采用隨機區組設計,小區面積為24 m2(4 m×6 m)。
1.4 試驗方法
1.4.1 凈光合速率和光合速率高值持續期測定。采用中國農業大學BAU便攜式光合作用測定儀測定,閉路系統。葉室CO2濃度為330~350 μL/L,光量子通量密度(PFD)為(1 200±50)μE/m2·s,溫度為(25±3)℃。旗葉全展前1周開始,每天測定1次,至成熟為止。根據張榮銑、曹樹青等[6-7]的方法,以葉片全展時測定的光合速率為初始光合速率,從葉片全展到光合速率降至初始光合速率的一半時所需的天數定為光合速率高值持續期。
1.4.2 葉綠素含量和葉綠素含量相對穩定期測定。葉綠素含量用日產SPAD-502型葉綠素計測定(以SPAD值表示)。根據張榮銑、曹樹青等[6-7]的方法,葉片展開時的葉綠素含量為初始葉綠素含量,自葉片全展到葉綠素含量下降至初始葉綠素含量的80%時所需的天數為葉綠素含量相對穩定期。
1.4.3 籽粒產量和產量構成因素測定。成熟前各小區取2個樣點,面積各1 m2,查穗數,換算出單位面積穗數。成熟時收割各小區代表性地塊2 m2,脫粒風干后稱重,換算出籽粒單產。收獲后室內考種獲得穗粒數和千粒重。
2 結果與分析
2.1 噴施苯醚甲環唑對光合速率的影響
2014年、2015年研究小麥進入灌漿中后期噴施苯醚甲環唑對旗葉中的葉綠體含量相對穩定期及光合速率高值持續期的影響,結果表明:噴施苯醚甲環唑處理和空白對照處理的葉綠體含量相對穩定期和光合速率高值持續期在不同生態條件下和不同品種之間的結果基本一致。對于葉綠體含量相對穩定期,噴施苯醚甲環唑處理為30.8~31.1 d,比空白對照處理(28.1~28.3 d)多2.6~2.9 d。對于光合速率高值持續期,噴施苯醚甲環唑處理為31.6~31.8 d,比空白對照處理(28.3~28.5 d)多3.2~3.4 d。由此表明小麥灌漿中后期噴施苯醚甲環唑能延長旗葉中的葉綠體含量相對穩定期和光合速率高值持續期,對光合作用有著積極影響。
2.2 噴施苯醚甲環唑對產量的影響
2014年、2015年研究了小麥進入灌漿中后期噴施苯醚甲環唑對產量及其構成要素的影響,結果見表3、4。結果表明:不同年份和不同品種噴施苯醚甲環唑處理對產量及其產量構成要素的影響結果基本相同。對于籽粒產量,噴施苯醚甲環唑可增產753.3~942.3 kg/hm2,比對照增產8.79%~12.65%。從產量構成要素分析,噴施苯醚甲環唑促使小麥增產的主要貢獻是千粒重,千粒重可增加4.1~5.2 g,比對照提高8.79%~12.53%。噴施苯醚甲環唑處理的穗數略有增加,穗粒數略有減少,但與對照相差不大。
3 結論與討論
3.1 結論
試驗表明:小麥灌漿中后期噴施苯醚甲環唑,葉綠體含量相對穩定期及光合速率高值持續期分別延長了2.6~2.9 d和3.2~3.4 d,對光合作用有積極影響。噴施苯醚甲環唑處理可增產753.3~942.3 kg/hm2,比對照增產8.79%~12.65%;增產主要貢獻是千粒重,千粒重可增加4.1~5.2 g,比對照提高8.79%~12.53%,而單位面積穗數略有增加,穗粒數略有減少,但與對照相差不大。
3.2 討論
苯醚甲環唑是一種廣譜高效的殺菌劑,破壞細胞膜結構與功能,安全性比較高,在小麥中主要用于防治全蝕病、紋枯病、赤霉病、葉銹病、稈銹病、穎枯病等,兼具保護和治療作用。近年又發現小麥灌漿中后期噴施苯醚甲環唑具有保綠、防衰作用。該文通過對葉綠體含量和光合作用速率測定,進一步證實了苯醚甲環唑的保綠、防衰作用。建議加強苯醚甲環唑在小麥上的應用力度,以發揮其保綠、防衰作用。
4 參考文獻
[1] 李秀菊,職明星,石曉華,等.小麥穗光合對不同花位籽粒及穎殼的影響[J].麥類作物學報,2006,26(5):146.
[2] 謝連杰,田奇卓,李娜娜,等.冬小麥開花期光合源構成及其對穗粒重的貢獻[J].華北農學報,2008(1):93.
[3] 王超,田紀春,錢兆國,等.不同類型小麥品種不同光合器官與子粒產量的關系[J].山東農業科學,2011(3):25-29.
[4] 田紀春,王延訓,唐紹磊,等.不同類型超級小麥不同光合器官與籽粒產量的關系[J].山東農業科學,2005(4):12-14.
[5] 趙偉.小麥灌漿中后期保綠延衰增產集成技術田間試驗[J].安徽農學通報,2014,20(3/4):27-29.
[6] 張榮銑,程在全.關于光合速率高值持續期的初步研究[J].南京師大學報,1992,15(增刊1):75-86.
[7] 曹樹青,趙永強,溫家立,等.高產小麥旗葉光合作用及與籽粒灌漿進程關系的研究[J].中國農業科學,2000,33(6):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