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俊磊 唐振泉 蔣文元
摘要 為了擴大武運粳30的種植面積,在總結示范種植經驗的基礎上,簡述了該品種的性狀特點及主要栽培技術,以供廣大農戶、生產合作社農業大戶參考。
關鍵詞 武運粳30;性狀特點;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4-0044-02
武運粳30為水稻良種,原名武運29154,是由武進市水稻研究所以葵鳳/98-3后代選株/臺0206,經雜交于2009年選育而成的早熟晚粳良種。經試驗示范種植,表現高產、穩產、質優、適應性好、抗逆性強,十分適宜在蘇州蘇南地區及沿江各地推廣種植。2014年經江蘇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通過,為合法的推廣品種。
1 性狀、特點
1.1 性狀
該品種株高在100~105 cm,主莖總葉片數為17葉,株型集散適中,群體整齊度好,生長勢旺,葉色綠,莖稈堅韌粗壯,抗倒性好,穗形中大,穗粒偶有短頂芒,生長后期轉色好,熟色熟相好,稈青粒黃,活熟到老。總有效穗270萬~285萬穗/hm2,每穗實粒數為140~145粒,結實率在95%左右,千粒重在26~27 g,全生育期為160~162 d,為早熟晚粳品種。該品種在抗病性方面,經省農科院植保所接種鑒定,綜合性鑒定及對逆境的綜合抗性上,表現有較強的抗性,可以獲得高產。在適應性方面,適宜在蘇州、蘇南地區及沿江各地區推廣種植。表現出了較好的適應性及高產、穩產的特性。
1.2 特點
1.2.1 高產穩產、豐產性好。該品種是引種以來在吳中甪直、車坊等鄉鎮種植,表現了高產穩產,適應性好,抗逆性強等特點。2013年引進示范種植1.02 hm2,平均產量9 379.5 kg/hm2。2014擴大示范種植,面積達18.36 hm2,平均產量9 787.5 kg/hm2。2015年繼續擴大種植面積達57.01 hm2,平均產量10 069.5 kg/hm2(其中車坊湖浜、瑤盛等3個豐產方,種植的27.7 hm2武運粳30平均產量10 659 kg/hm2)。3年的示范種植證實,該品種確實表現了高產、穩產的優良特點。
1.2.2 米質好、品質優。2013年武運粳30米質經農業部食品質量檢測中心檢測,整精米粒為71.4%。堊白粒為36%,堊白度為3.6%,膠稠度為90 mm,直鏈淀粉含量為13.1%,品質達國標三級優質稻谷標準。該品種軋米燒飯吃柔軟爽口,燒粥吃粘黏好吃,其米質深受廣大群眾青睞。
1.2.3 抗倒性好,適應性強。武運粳30引種以來經3年的示范種植,表現了良好的抗倒性,特別是2015年10月下旬至11月天氣異常,出現連續陰雨,雨日逾20 d,雨量300 mm,割稻前該品種均未發生倒伏,表現出了較好的抗倒性。在適應性方面,該品種在高田區、湖田區、蕩田區均表現出了生長勢旺、莖稈堅硬粗壯、生長后期轉色較好、熟相熟色較好、稈青籽黃、活熟到老的良好適應性。
1.2.4 抗病性好,抗逆性強。在抗病性方面,據省農科院植保所接種鑒定,該品種為中感白色枯病,抗紋枯病。在綜合鑒定中,感穗頸瘟中感條紋葉枯病。該品種對逆境的綜合抗性較強。2015年,在田水稻收割前,均未發現上述病害。表現出了稈青籽黃、青秀活熟的特性,均獲得較高的產量,平均產量在9 750 kg/hm2以上。
1.2.5 熟期適中,有利于后作高產。該品種成熟期在10月底11初,全生育期為160 d左右,這時成熟收割對播種小麥、栽種油菜十分適時,容易奪取高產。可見,該品種種植是秋播作物良好的前茬。
2 主要栽培技術
2.1 播前準備
2.1.1 苗床整地。備足秧田,秧田、大田比例為1∶100,畦田寬度為140~150 cm,溝深10 cm,寬為30~40 cm,四周的圍溝深為15 cm,畦面要求達到“平、實、光”要求。
2.1.2 育秧物資。大田用種量52.5~60.0 kg/hm2,需要塑料硬盤375張/hm2(硬盤內徑為58 cm×28 cm),育秧專用基質1 200 kg/hm2,并準備幅寬160 cm白色無紡布60 m/hm2。
2.1.3 種子處理。一是曬種。對應播品種搶晴天曬2~3 d以促進種子發芽[1]。二是藥劑浸種:用17%殺螟、乙蒜15 g加10%吡蟲啉20 g,對水4.5 kg浸種2.5~3.0 kg,浸足48 h,撈出即可催芽。如高溫催芽,破胸即可。如常溫催芽,則露白即可播種。
2.2 適時播種
根據機插秧的要求,該品種播種期確定在5月28—30日。采用機械流水線播種,播后在塑料硬盤上覆蓋無紡布。秧田播種5 250~6 000 kg/hm2。
2.3 秧田管理
一是水漿管理。揭膜前秧田保持濕潤灌平溝水爭全苗。揭膜后干濕交替以干為主,保持不卷葉為原則。二是施肥。育秧期一般追肥2次,第1次在揭膜煉苗時,施好“斷奶肥”,施尿素75 kg/hm2。第2次在移栽前2~3 d追施“起身肥”施尿素112.5 kg/hm2。三是病蟲害防治。用好2次藥,揭膜時防治灰飛虱1次,移栽時用好起身藥,確保秧苗帶藥下田[2-3]。壯秧的標準:秧齡15~18 d,葉齡3~4葉,苗高12~18 cm,白根多且盤結度好(秧塊卷起不斷,提起不散,盤根帶土厚度2.0~2.2 cm)。
2.4 適時移栽,合理密植
武運粳30在大田耕翻曬垡后,再進行土壤旋耕,水耙平整,做到田平寸水棵棵到,然后按引種栽培技術,采用高速插秧機移栽,秧齡在15~18 d(6月10—15日)時移栽。株行距15 cm×30 cm,栽插21.0萬~67.5萬穴/hm2基本苗。
2.5 科學施肥
氮磷鉀合理搭配,為達到穗大粒多、結實率高的目的,對該品種進行測土配方施肥,共施純N 229.5 kg/hm2。基施三元復合肥375 kg/hm2。分蘗肥分2次追施,第1次在移栽后3~5 d結合除草追施尿素150~180 kg/hm2,18~20 d后追施尿素120~150 kg/hm2。穗肥在8月8—10日追施,追施46%尿素75~90 kg/hm2 [4-5]。
2.6 灌好水漿擱好田
該品種的灌水原則為“淺水插秧,深水活棵”,活棵后以淺水促分蘗發棵。中期灌水以淺水勤換。7月20日左右擱田。擱田標準為田邊麻絲尺,田中間不污腳,基本達到清水硬板的要求。后期灌水以濕潤灌溉,干濕交替為主。割稻前7~10 d放干田中水,以確保該品種清秀挺拔,稈青籽黃,活熟到老[6]。
2.7 認真抓好病蟲害防治
播種前抓好藥劑浸種,預防惡苗病、干尖線蟲病、條紋葉枯病及白葉枯病。秧田期抓好灰飛虱、薊馬、大螟、二化螟的防治及移栽前施用起身藥。移栽后2~3 d施好第1次除草劑,隔1周進行第2次化除。大田前期要注意灰飛虱、稻薊馬、紋枯病及大螟、二化螟的防治。后期應抓好紋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縱卷葉螟、三化螟、褐飛虱等病蟲害防治及孕穗前的大田拔草工作,但特別要注意做好穗頸稻瘟病防治。
3 參考文獻
[1] 劉飛.對水稻種植技術的探討[J].科研,2015(40):148.
[2] 李克勇.中國水稻種植機械化高產農藝研究現狀及發展探討[J].工程技術:引文版,2015(29):13.
[3] 袁隆平.雜交水稻超高產育種[J].雜交水稻,1997(6):1-6.
[4] 凌啟鴻,張洪程.水稻高產群體質量及其優化控制探討[J].中國農業科學,1993(6):1-11.
[5] 袁隆平.水稻強化栽培體系[J].雜交水稻,2001(4):1-3.
[6] 楊守仁,張龍步.水稻超高產育種的理論和方法[J].中國水稻科學,1996(2):115-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