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偉國 王鎮 壽紹賢
摘要 通過對寧紹稻區多種糧食種植模式的分析與比較,得出寧紹稻區采用麥稻連作方式,是實現糧食穩產高產的最佳模式,并對品種選擇和高產栽培技術進行介紹,以供農戶參考。
關鍵詞 寧紹稻區;噸糧;種植模式;高產;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4-0053-02
寧紹平原地處浙江東北部,錢塘江南岸,是浙江省三大平原稻區之一,其水稻的栽種歷史可追溯到7 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時期。該地區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全年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6.2 ℃,降水量1 361 mm,無霜期227 d,十分有利于水稻作物的生長。20世紀六七十年代集體生產時期,該地區耕作制度一直以麥—稻—稻、油—稻—稻、肥—稻—稻三熟制為主,但受當時品種、肥料等生產要素的制抑,糧食單產一直不高;20世紀80年代后,隨著農村承包到戶責任制的推行和鄉鎮企業的興起,農村勞動力逐步向非農產業轉移,種植制度也逐步以單季稻替代了三熟制,由于復種指數大幅下降,糧食生產出現了下滑的局面;最近十幾年,隨著農村土地的流轉,糧食生產逐步從千家萬戶向規模經營發展,糧食生產才得到穩定和發展。當前,種糧大戶、糧農生產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已成為糧食生產的主體;規模化、機械化、產業化、商品化生產已成為當前穩定和發展糧食生產的有效手段。而確立合理的耕作制度和種植模式,這是進一步發展糧食生產的的一個重要課題。
1 寧紹稻區現有糧食種植模式分析
寧紹稻區現有的耕作制度以種植糧食為主,經營主體為種糧大戶、家庭農場和糧食生產專業合作社。由于經營形式不同,機械化水平不同,所以經營的土地面積也不同,少的種糧大戶經營2.0~3.3 hm2,多的合作社經營面積逾66.7 hm2。根據目前的生產實際,該地區主要種植模式為麥稻連作、油稻連作、稻稻連作和單季稻4種形式。深入分析4種種植模式,其各有利弊,如何揚長避短、取利避害,是糧食規模經營實現增產增收,提高生產效率和效益的一個重要環節。
1.1 單季模式
其俗稱“懶人”模式,這種模式方法十分簡便,只要選擇甬優12等超級稻品種,免耕直播,掌握合理密植,科學施肥,綜合防治,就能達到高產的目標,一般單產10 500~12 000 kg/hm2,純收入7 500~9 000元/hm2。但缺點是沒有充分利用冬春季的溫光資源,糧食生產率和效益不高,只適合于規模較大的合作社作為緩解農機、勞動力和季節的矛盾,適當搭配種植,規模較小的種糧大戶不適宜這種種植模式[1]。
1.2 稻、稻連作模式
這種模式是從“三熟制”的肥、稻、稻模式演變而來的。其優點是復種指數高,在風調雨順年景,容易取得高產;一般早稻6 000~6 750 kg/hm2,晚稻6 750~7 500 kg/hm2,但其最大的缺點在于寧紹地區夏季易受臺風影響,早稻倒伏減產,晚稻易受秋季低溫影響而減產。因此,這種模式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種植風險較大,不宜大面積推廣。
1.3 油、稻連作模式
這種模式是冬春種植一季油菜,夏秋連作水稻,其特點是充分利用冬春溫光資源,有利于增產增收;一般生產水平下,油菜籽產量4 000~4 500 kg/hm2,水稻產量9 000 kg/hm2左右,純收入12 000~15 000元/hm2;其不足之處是油菜種植和收獲沒有合適的機械,所以不能大規模種植。
1.4 麥、稻連作模式
這種模式的優點如下:一是能充分利用全年溫光資源,實現穩產、高產。正常年景,一般春季小麥單產5 250~6 000 kg/hm2,秋季水稻單產在9 000~9 750 kg/hm2;二是通過水旱輪作,能夠改善土壤結構和耕作條件,能夠實現持續增產;三是稻、麥2季都能實現機械化收種,大大減少勞動力成本,實現增產增收[1]。這種模式唯一的不足是寧紹平原地處水網地帶,地下水位較高,小麥容易漬害[2]。
綜上所述,就目前的經營規模和生產條件而言,寧紹稻區采用麥、稻連作方式,是實現糧食穩產高產最佳模式。
2 麥稻連作噸糧栽培技術
2.1 品種選擇
選擇合適的品種,是實現噸糧的基礎。從現有生產上應用的稻麥品種分析,適合寧紹平原稻麥連作種植的品種,目前表現較好的有小麥品種揚麥18、揚麥22,水稻品種甬優538、甬優1540。
揚麥18和揚麥22是由江蘇里下河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培育的小麥新品種,其特點如下:一是屬春性中熟小麥品種,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播種,6月初成熟,適宜于本地種植;二是豐產性好,一般生產水平單產在5 250 kg/hm2以上,高產田塊產量可達6 000 kg/hm2;三是矮稈抗倒,植株高度在86 cm左右,特別適合機械化收獲[3]。
甬優538和甬優1540是由寧波市種子公司選育的雜交水稻新品種,其特點如下:一是早熟性好,全生育期150~154 d,6月上旬播種,11月上旬成熟,有利于稻麥連作;二是豐產性好,一般生產條件下產量在9 000 kg/hm2以上,高產田塊產量可達10 500 kg/hm2以上;三是株高適中,抗倒性好,適宜于機械化收獲。
2.2 高產栽培技術
2.2.1 揚麥18、揚麥22高產栽培技術。揚麥18、揚麥22高產的關健是要把好“三關”。一是把好全苗關,嚴防漬害。小麥是旱地作物,忌水,農諺說得好“尺麥怕寸水”“種麥一條溝,從種管到收”。因此,降低地下水位,防止漬害,是保證小麥高產的基礎和關鍵。具體措施上,要選擇地勢較高、排灌系統較好的田塊種植小麥;播種后采用覆式開溝機開溝復蓋,做到四周打圍溝,橫溝通直溝,直溝通河流;達到久雨不積水,天晴田干,防止積水造成爛種、爛苗[4]。二是把好病蟲草綜防關,具體要抓好3個環節。第一環節要做好種子處理。用6%戊唑醇種衣劑150 mL/hm2,或25%三唑酮可濕粉300 g/hm2,對少量水攪勻后,拌麥種300 kg/hm2。拌勻后適當攤晾,然后播種,預防種子帶菌病害和小麥紋枯病。第二環節要防除雜草,控制草害。消滅畈田老草,可采用41%草甘膦水劑2 250~3 000 mL/hm2對水450 kg/hm2,在播種前5~7 d均勻噴霧。播種后用50%異丙隆可濕性粉劑1 875~2 250 g/hm2,對水750 kg/hm2在覆土后至麥苗二葉一心期噴霧,對菵草(麥稗)發生較多的小麥田也可在菵草二至三葉期,用6.9%精噁唑禾草靈(驃馬)乳油750 mL/hm2或15%炔草酸可濕性粉劑300 g/hm2對水450 kg/hm2噴霧,麥田使用除草劑應在“冷尾暖頭”施藥,以提高施藥效果。第三個環節在抽穗揚花期做好赤霉病和蚜蟲的防治工作[2]。三是把好后期早衰關。開春后,南方雨水增多,要注意做好清溝排水,防止田間積水,影響根系生長,造成后期早衰。科學施肥,用復合肥450~525 kg/hm2作基肥,開春后用根據苗情,用尿素75.0~112.5 kg/hm2作追肥,孕穗期用尿素45~75 kg/hm2捉黃塘,特別要防止用肥過多造成倒伏減產[5]。
2.2.2 甬優538、甬優1540高產栽培技術。甬優538和甬優1540是秈粳雜交品種,其特點是分蘗性強,耐肥性好,大穗大粒,青稈黃熟。所以在栽培技術上要圍繞稀播促早發,控制最高苗,提高成穗率和結實率[3]。栽培措施上重點做好以下幾條。一是適時播種。控制密度,提早擱田,協調個體和群體關系。前作小麥收獲后,要及時翻耕,平整水田,起溝平壟,一般壟寬2.5~3.0 m,有利于后期田間作業。播種期以6月上旬為宜,播種量早播的以15 kg/hm2為宜,遲播的適當增加播種量,但不能超過18.75 kg/hm2。基本苗控制在30萬株/hm2以內,當苗數達到300萬株/hm2左右要及時擱田,控制最高苗,使個體和群體得到協調發展。二是及時除草。做好雜草防除工作是單季雜交稻奪取高產的關健環節,生產上一般采取二次除草法;第1次采用“封”的辦法,在播后3 d內,用40%芐嘧·丙草胺1 200 g/hm2對水600 kg/hm2進行噴霧,以抑制雜草發芽;第2次采用“滅”的辦法,在秧苗三葉期用6%五氟·氰氟草酯1 500~2 250 mL/hm2,加48%滅草松2 250 mL/hm2,對水均勻噴霧;通過2次除草,基本能夠解決草害問題[6]。三是科學施肥,前促后控。甬優538、甬優1540的根系發達,吸肥、吸水的能力強,產量以9 750 kg/hm2標準,需純氮225 kg/hm2、磷肥450 kg/hm2、鉀肥225 kg/hm2,在具體施用技術上,要做到基肥足,追肥早,穗肥巧,按總施肥量,基肥比例為70%,追肥比例為25%,穗肥比例為5%。四是加強病蟲害綜合防治。單季雜交稻生長期長,高溫高濕,十分有利于各種水稻病蟲害的發生危害,首先要做好種子處理,預防惡苗病等種傳病蟲害的傳播;其次要重點做好二化螟、稻縱卷葉螟、稻飛虱、稻瘟病、稻曲病和紋枯病的綜合防治,以減輕病害蟲損失。
3 參考文獻
[1] 池巧燕,薛世芳,池善聚,等.稻麥周年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3(16):43.
[2] 聞來祥.單季秈型雜交稻-小麥輪作區麥田病蟲草害的全程控制技術[J].安徽農學通報,2012,17(22):53-54.
[3] 禹盛苗,朱練峰,張鈞華,等.粳稻甬優538特征特性及栽培技術[J].浙江農業科學,2014(1):15-17.
[4] 吳崇友,金誠謙.我國水稻種植機械發展問題探討[J].農業工程學報,2000(2):21-23.
[5] 李克勇.中國水稻種植機械化高產農藝研究現狀及發展探討[J].工程技術:引文版,2015(29):13.
[6] 鄒應斌,周上游,唐起源.中國超級雜交水稻超高產栽培研究的現狀與展望[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03(1):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