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娟
摘要 闡述了2015年紹興市柯橋區南部山區局部晚稻受災的3種主要類型,分析了晚稻受災的三大主要原因,提出了晚稻防災對策,以期為晚稻獲得高產提供參考。
關鍵詞 晚稻;受災類型;原因;對策;浙江紹興;柯橋區;2015年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4-0060-02
紹興市柯橋區王壇、稽東2個鎮地處紹興市區南部,群山連綿,山體抬升強烈,一般海拔300~400 m,高的村海拔達600 m以上,森林覆蓋率達86.9%,是山清水秀的山區農業鄉鎮。由于獨特的環境與氣候條件,在大田生產上,一般農戶主要采取一熟制單季稻或二熟制玉米的種植模式;種糧大戶主要采取小麥—單季晚稻或早稻—連作晚稻的二熟制種植模式。2015年,由于多種因素,王壇、稽東2個鎮局部區域發生了多種形式的晚稻受災減產情況,給農戶造成了較大損失。為此,筆者會同區農技推廣專家開展了減產現狀調查與原因分析,現將情況整理如下。
1 受災主要類型
1.1 單季中稻“翹稻頭”
王壇鎮丹家村面積逾5.33 hm2的中浙優8號秈型雜交稻抽穗推遲,稻穗谷粒不結實,均呈空秕狀,全部絕收。據區農技部門組織專家現場取樣考查鑒定,該類型的空秕率高達73%,半飽結實率27%,產量絕收85%以上,屬于典型的“翹稻頭”類型。
1.2 單、雙季稻穗頸瘟
王壇鎮肇湖村近6.67 hm2直播單季晚粳秀水321穗頸瘟嚴重發生,病穗率高達94.4%,病情指數60.4,實際減產4 069.5 kg/hm2,穗頸瘟危害的產量損失率高達54.3%。稽東鎮冢斜村一般農戶直播單季晚稻秀水09穗頸瘟病穗率達71.1%,病情指數29.2,實際減產1 956 kg/hm2,產量損失率達24.3%。稽東鎮冢斜村5.67 hm2機插連作晚稻寧88粳稻,調查結果顯示,該類型田抽穗不結實的空秕率達65.9%,穗頸瘟病穗率84.33%,由于雙重影響,該田因此減產3 823.5 kg/hm2,總體產量損失率達61%,且可收谷粒飽滿度極低,基本失去商品產量價值。如此之重的晚稻穗頸瘟危害損失,雖然僅限于局部區域,但病田嚴重度是近35年以來最重之年。
1.3 單季雜交稻曲病
王壇鎮王壇村超過6.67 hm2大秧移栽甬優538秈粳雜交稻,稻曲病穗發病率86.3%,減產3 531 kg/hm2,產量損失率高達34.2%。王壇鎮喻宅村近6.67 hm2大秧移栽甬優12秈粳雜交稻,稻曲病穗發病率69.2%,該田減產2 668.5 kg/hm2,產量損失率高達25.7%。雜交水稻在本地種植多年,是農戶比較喜歡種植的高產品種,但在2015年獨特氣候條件與山區小環境融合的情況下,也表現出明顯弱點,造成了高產品種低產年的現象。
2 受災原因
2.1 品種感病是基礎
一是多數晚稻品種不抗稻瘟病病。2014年全省水稻發生葉瘟的品種為50個、發生穗瘟的為40個。本地南部山區近年種植的晚稻品種除甬優系列、春優系列等雜交稻外,秀水321、秀水09、秀水134、嘉58、浙粳88、紹粳18、紹粳31、寧88等晚粳稻品種均表現為比較感病;二是雜交稻品種高感稻曲病。甬優系列、春優系列秈粳雜交稻品種雖然表現較抗穗頸瘟,但不抗稻曲病,抽穗前后如遇多陰雨天氣,極易導致稻曲病流行。因此,2015年農戶發生嚴重穗頸瘟和稻曲病,種植感病品種是內因和基礎。
2.2 氣候致病是主因
一是2015年梅雨季突出,6月30日至7月12日連續陰雨達11 d,雨量203 mm,導致感病品種葉瘟提早發生,病株率達97%~100%,同時為后期發生穗頸瘟積累了充足菌源基數。二是8月氣溫偏低,晚稻生長發育推遲。據王壇鎮丹家村氣象點觀察,2015年8月平均氣溫≤23 ℃的天氣達17 d、雨日達21 d,其中8月下旬連續11 d平均氣溫低于23 ℃,在高溫季節出現這么長的持續低溫天氣極為少見,既推遲了晚粳稻生長發育和秈型雜交稻中浙優8號安全齊穗,又影響了稻曲病的適期防治,導致稻曲病感病品種遭受病菌大量侵染而引起稻曲病嚴重流行。三是9月氣溫持續偏低,連陰雨不斷。這種持續低溫陰雨天氣,既導致山區單季晚稻抽穗延遲,又促進了稻瘟病菌再次侵染,造成感病品種穗頸瘟嚴重發生[1-2]。
2.3 管理不當是助因
一是播種偏遲。從單季稻看,2015年南部山區單季晚粳稻多在6月上中旬播種,遲于常年,在2015年氣溫偏低的情況下,從山區特點看更顯得太遲。從連作晚稻看,由于早稻成熟期受臺風洪澇影響而延遲收割,加上“雙夏”期間勞動力矛盾突出,連作晚稻沒有得到及早插種,既影響了機秧苗素質,又推遲了連作晚稻生長發育。二是施肥不當。部分農戶氮肥施用偏多、偏遲,追肥結束期單季稻在8月下旬、連作晚稻在8月底至9月初,在氣溫偏低情況下,進一步延長了晚稻營養生長期,造成抽穗推遲,最終導致植株體內游離態上升,抗病力下降[3-4]。三是防病失時。在氣候有利發病、晚稻容易感病的情況下,農戶沒有把握防病的最佳適期,未及時開展藥劑防治。盡管天氣影響防治效果,但農戶對病害的嚴重性重視度不夠,缺乏隨機應變能力,對以防為主的病害采取了以治為主的錯誤方法,導致穗頸瘟和稻曲病的大流行。
3 對策
綜合2015年山區晚稻的減產特點與原因,為了確保高產、穩產,今后南部山區在晚稻生產上應重點抓好以下4個方面工作[1-5]。
3.1 選用抗病良種
山區是稻瘟病易發區域,穗頸瘟氣候型突出的災害性病害。因此,山區在品種選用上應注重選用抗稻瘟病的高產品種,并注意合理布局、合理輪換,避免單一品種長期種植;同時做到病田不留種,病草及時處理,減少菌源基數。
3.2 適期偏早播種
山區海拔高、霧多露重、光照少、積溫少,局部區域水資源緊缺。在晚稻生產上宜采取適期偏早播種,播種期掌握在5月中下旬,力爭在梅季發足苗、發好棵,特別是水源緊缺的高海拔山區更要注意適期偏早播種,為確保安全齊穗奠定時間基礎。
3.3 科學肥水管理
在施肥上要按照本地南部山區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按照“控氮穩磷增鉀”基本要點,避免偏氮、偏多、偏遲施肥而造成晚稻貪青、拉長營養生長期,影響安全齊穗。在水漿管理上,重點抓好適時露田、擱田,做到“苗到不等時、時到不等苗”,促進扎根、控制無效分蘗,為“苗數足而不過多、葉色淡綠不貪青”的高產長相奠定形態基礎。
3.4 抓住防病適期
穗頸瘟、稻曲病都是穗期病害,均應有關鍵的預防適期,采取預防的方法,因此預防稻曲病應掌握在水稻20%主莖劍葉葉枕距零值期(即破口前7~10 d)及時進行第1次施藥,預防穗頸瘟應掌握在水稻破口初期及時用藥;2種病害在防治后的7~10 d,如氣候有利發病,應及時進行第2次防治,以減輕危害損失。
4 致謝
本文承蒙紹興市柯橋區農技推廣總站高級農藝師董濤海同志提供調查數據和指導,深表謝意!
5 參考文獻
[1] 湯美玲,程旺大.浙北地區單季晚粳稻直播栽培的高產途徑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06,22(6):189-191.
[2] 禹盛苗,朱練峰,張鈞華,等.粳稻甬優538特征特性及栽培技術[J].浙江農業科學,2014(1):15-17.
[3] 王佳寶,董濤海.甬優12超級稻不同插種方式生長特點探索[J].上海農業科技,2013(6):43.
[4] 鄭永利,施德,姚曉明,等.晚稻稻瘟病局部突發流行成因與治理對策探討[J].浙江農業科學,2015,56(1):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