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萬鋒
摘要 針對寧夏中部干旱帶春旱發生頻率高、秋旱發生頻率相對較低,降雨集中在7—9月的氣候特點,采用馬鈴薯機械鋪膜栽培技術,在選育良種、適期播種的同時,再配之選地與機械化整地、機械化植保、機械化殺秧、機械化收獲、機械化殘膜回收即可提高馬鈴薯產量與效益。
關鍵詞 馬鈴薯;機械鋪膜;栽培技術;效益;寧夏鹽池
中圖分類號 S63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4-0092-02
馬鈴薯是寧夏鹽池縣三大作物之一,豐年年均種植面積約1萬hm2,總產量2.25億t,以旱作為主。當地海拔高、氣候涼爽,5—9月平均氣溫5~25 ℃,晝夜溫差大,土質疏松,土層深厚,土壤富含鉀素,當地所產馬鈴薯淀粉及其衍生物因其聚合度高、顆粒大、口味獨特,其蛋白質、脂肪殘留量低,優于其他淀粉,加之個大皮厚好貯存、好運輸而廣受消費者親睞。但因地處寧夏中部干旱帶,年均300 mm的降雨量的60%~70%集中在7—9月,產量低而不穩。近幾年,該縣農機農藝融合,以機械化為手段,從“水”字上做文章,學習并借鑒其他旱作區的種植經驗[1-4],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現總結如下。
1 機械鋪膜栽培的增產效益
試驗于2016年在鹽池縣王樂井鄉孫家樓村進行。供試土壤為耕種普通砂壤土,前茬作物為冬小麥,土壤質地為中壤土,pH值8.2,含有機值16.5 g/kg、全氮0.91 g/kg、全磷0.59 g/kg、速效磷7.75 mg/kg、全鉀27.1 g/kg、速效鉀210.6 mg/kg,中低肥力且具有代表性。馬鈴薯機械鋪膜栽培技術經試驗證實是一項適合寧夏中部干旱帶乃至同類地區氣候資源特點的一項抗旱節水增產技術,具有一定的推廣價值。黑膜和白膜雖都有保墑保肥增溫等作用,但升溫沒有白色地膜快,黑膜覆蓋的土壤,在馬鈴薯生長盛期,土溫比用透明膜低1~3 ℃。由于增溫幅度小,有利于促進馬鈴薯根系的正常生長,抑制雜草生長的效果較白膜好,保水能力較白膜提高4%~10%。機械鋪膜種植,在以鹽池縣為典型代表的寧夏中部干旱帶較對照(常規機械起壟播種)增產26.8%,增收2 724.6元/hm2且結薯多,薯塊大,單株產量高,大薯占總產量的96.5%,較對照高3.6%。
機械鋪膜種植能增產,重要的原因之一是鋪膜種植后,雖然處于雨量稀少期,但由于使用地膜覆蓋,既降低了土壤表面的粗糙率,又有效地減少了土壤水分的無效蒸發,同時變5 mm以下無效降雨為有效降雨。據測定,5月15日出苗期機械起壟鋪膜播種較CK 5~10 cm土層含水率高5.7個百分點;6月16日現蕾前高4.2個百分點,有利于出全苗和壯苗,并在現蕾前形成發達的根系和莖葉,造就轉化能力強的營養器官;在7—9月結薯期,由于壟作加之地膜的覆蓋,水肥易集中供匍匐莖和塊莖使用并增加其數量,并減少了裸薯見光的機會,抑制了有害于人體的龍葵素的產生,提高了大薯率和淀粉率,抑制了鎖鏈薯的形成;大壟距播種又因通風透光好,水、肥、氣、熱趨于協調,延長了生殖生長階段,因而獲得高產[1-3]。
2 機械鋪膜栽培配套技術
2.1 選地及機械化耕整地
選擇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土質疏松、透氣性好的砂壤、輕壤土并便于機械化作業的地塊進行播種。為了預防土壤傳播的病蟲害及雜草,馬鈴薯播種應與谷類作物、豆類作物輪作,輪作年限應在3年以上,要嚴防和避免與茄科作物、塊根、塊莖類作物連作,以豆類、麥類、玉米、胡麻、糜谷等為前茬,嚴禁連作;機械化耕整地技術,包括機械深翻、旋耕等,秋季結合土地深翻施腐熟農家肥45~60 t/hm2、尿素150~225 kg/hm2、普磷450~525 kg/hm2、硫酸鋅150 kg/hm2,深翻深度25 cm以上,耕后地表平整度≤5 cm,深耕作業采用深耕平翻的辦法,耕深一致,不漏耕,不跑茬,翻后地表平整,覆蓋嚴密,開閉壟少而平,碎土率≥80%,平整度≤5 cm。播前旋耕深度≥10 cm,旋耕后直徑≤5 cm的土塊≤5%。
2.2 機械播種
采取均行距壟作種植模式,行距28 cm,株距29~33 cm,壟距90 cm,種植規格52 500株/hm2。機械起壟鋪膜播種用青島洪珠農業機械有限公司生產的2MB-1/2型播種機一次性完成開溝、施肥、播種、起壟、播殺蟲農藥、噴除草劑、鋪膜、覆土,并使用0.012 mm×1 000 mm黑色農膜種植2行。要求每穴1~2粒,空穴率≤3%,破損率≤1%,重種率≤1.5%,播種深度18~20 cm,壟高18~22 cm,5月下旬統一進行播種。
2.3 機械化植保
根據馬鈴薯病蟲草害的發生規律,按植保要求選用藥劑及用量,按照機械化高效植保技術操作規程進行防治作業。播前噴施樂果粉22.5 kg/hm2以消滅地下害蟲,要求在行間近地面噴施;3~5葉時噴施石油助長劑400倍液2 400 kg/hm2,現蕾到開花期噴施磷酸二氫鉀1.5 kg/hm2均有一定的增產效果,要求在行間近葉面噴施,并在噴頭處加防護罩以減少藥劑漂移;馬鈴薯生育中后期晚疫病防治,及時用0.1%硫酸銅液1 875 kg/hm2采用高地隙噴藥機械進行作業,要提高噴施藥劑的對靶性和利用率,嚴防人畜中毒、生態污染和農產品農藥殘留超標。
2.4 機械化殺秧
馬鈴薯收獲前的殺秧是一道重要的生產環節,它能決定馬鈴薯的產量、質量和保存期限。通過殺秧,可以提高馬鈴薯的成熟度,使馬鈴薯表皮變硬,更容易與根莖分離,降低收獲過程馬鈴薯的損傷,同時能夠防止收獲機纏繞、擁堵,提高收獲效率和質量,還能夠控制種薯塊莖大,減少病毒感染,增強馬鈴薯儲存能力。
馬鈴薯殺秧作業應在馬鈴薯收獲前10~15 d進行。為控制病害和薯塊繼續膨大,生產種薯的田塊還應提前進行。機械殺秧要求莖葉雜草去除率≥80%,切碎長度≤15 cm,割茬高度≤15 cm。
2.5 機械化收獲
馬鈴薯大部分莖葉由綠變黃,2/3達到枯萎,薯塊停止膨脹,易與植株脫離、表皮變硬時即達到生理成熟期,開始收獲。當地一般收獲時間為9月下旬至11月上旬。機收作業要求土壤絕對含水率≤20%,馬鈴薯挖掘機明薯率≥96%,傷薯率破皮率≤2%。
2.6 機械化殘膜回收
大面積推廣應用覆膜種植技術,對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種植效益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與此同時,遺留在耕作層的殘膜破壞了土壤的毛管系統,減弱土壤的通透性,破壞土壤結構,使土壤肥力下降等,造成了不可忽視的“白色污染”。王雪芳[4]研究表明:殘膜回收地10 cm耕作層的含水量應控制在20%左右,含水量過小則彈齒不易入土而影響回收率;過大則易引起表土與殘膜的粘連而使機器打滑、增加能耗,回收率下降。殘膜回收時間以9月上旬為佳,此時進行機械化殘膜回收,其一次性回收率較3—4月可提高20%~30%。
3 參考文獻
[1] 杜守宇,田恩平,溫敏.寧夏旱作農業[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4.
[2] 李玉成,趙占興.馬鈴薯機械化種植技術在高原地區的應用[J].農機化研究,2009(9):250-252.
[3] 孫海健.機械壟植對馬鈴薯產量和效益的影響[J].現代農業科技,2013(8):63.
[4] 王雪芳.不同條件下的殘膜回收技術試驗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5(4):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