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寶玉
摘要 采用3種生物防治方法即赤眼蜂防治法、攜帶小菜蛾病毒的赤眼蜂防治法、小菜蛾顆粒病毒+新奧霉素防治法進行油菜大田小菜蛾的生物防治成效評估,結果表明:3種防治方法與空白對照相比,油菜產量都有提高,其中小菜蛾顆粒病毒+新奧霉素的效果最好。由此可見,生物防治方法在小菜蛾防控方面有較好的應用前景。
關鍵詞 小菜蛾;油菜;赤眼蜂;病毒;新奧霉素;生物防控;呼倫貝爾地區
中圖分類號 S43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4-0107-01
Study on Application of Modern Biological Control of Rape Plutella xylostella L. in Hulun Buir Area
CUI Bao-yu
(Hailar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and Workers of Secondary Professional Schools of Yakeshi City in Inner Mongolia,Yakeshi Inner Mongolia 022150)
Abstract This experiment used three biological control methods including Trichogramma prevention treatment,carrying virus of diamondback moth Trichogramma prevention treatment,Plutella xylostella granulosis virus+New Austrian mycin prevention law in rape Plutella xylostella L. field to evaluate the biological control effect.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yield of rape was increased by three control method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The effect of the virus+New Austrian mycin was the best.It could be seen that biological control methods i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a small moth would have a good application prospect.
Key words diamondback moth;rape;Trichogramma;virus;xinaomycin;biological control;Hulun Buir area
呼倫貝爾農墾地區由于地處我國東北,晝夜溫差大,農產品品質好,年均溫較低(-3~3 ℃),年降水量適中(400 mm左右),病蟲害種類較少,非常適合發展綠色農業、生態農業,這也是我國東北地區農業未來發展的方向,這就要求在防治有害生物時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大力開展生物防治。
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隸屬鱗翅目菜蛾科,是世界性十字花科蔬菜的主要害蟲,年發生代數多,繁殖系數高(平均每頭雌成蟲產卵量在170粒以上),世代間蟲口數量增長快,重疊現象嚴重,在我國北方地區危害近年來呈加重趨勢。由于長期大量使用各種殺蟲劑,使小菜蛾產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藥性[1-3],造成許多殺蟲劑相繼減弱或喪失了防治效果。面對這樣的局面,研究應用非化學殺蟲劑來防治小菜蛾,生物防治成為最有效和應用前景最廣的防治手段。
油菜是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最喜食的十字花科蔬菜之一[4],也是呼倫貝爾地區常年大面積種植的主要油料作物,為了減輕小菜蛾危害,提高油菜產量,同時又保證油菜的品質,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來防治小菜蛾是最合適的途徑。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供試油菜品種:雜305;供試生防用品:松毛蟲赤眼蜂(攜帶小菜蛾病毒與不攜帶病毒2種);小菜蛾顆粒體病毒+新奧霉素(防治油菜菌核病);以上生防用品均由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提供。
1.2 試驗設計
試驗設置4個處理,分別是處理1:多旋翼無人機釋放攜帶小菜蛾病毒松毛蟲赤眼蜂防控區3.33 hm2;處理2:多旋翼無人機釋放普通松毛蟲赤眼蜂防控區3.33 hm2;處理3:小菜蛾顆粒體病毒防治小菜蛾+新奧霉素防治油菜菌核病防控區3.33 hm2;處理4(CK):空白對照3.33 hm2。
1.3 試驗方法
1.3.1 松毛蟲赤眼蜂的釋放與小菜蛾顆粒體病毒+新奧霉素的施用。從油菜苗期開始,使用多旋翼無人機釋放2個處理的2種赤眼蜂,每隔7 d釋放1次,連續3次。從油菜苗期開始,在處理3防控區施用小菜蛾顆粒體病毒+新奧霉素,每隔7 d施用1次,每次于傍晚每20 mL藥劑對水15 kg噴霧,連續施用3次。其他時間整個油菜田都按農場生產常規正常進行。
1.3.2 油菜產量測定。油菜收獲后對4個處理進行產量測定,核算產量。
2 結果與分析
油菜收獲后4個處理油菜產量核算結果見表1。可以看出,釋放赤眼蜂防控區和使用小菜蛾顆粒病毒+新奧霉素的處理區產量均高于對照,經t-檢測結果分析,3個處理的油菜產量均顯著高于對照,尤其是處理2和處理3,與CK產量差異極顯著。由此可以說明,3種生物防治小菜蛾的方法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處理3即小菜蛾顆粒病毒+新奧霉素的產量最高,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病毒對小菜蛾的防效可能好于赤眼蜂,但也不排除可能是新奧霉素對油菜菌核病起到了較好的控制作用,2個因素共同作用,使處理3的油菜田小菜蛾蟲害較輕,且病害(菌核病)影響也更小,因此處理3的油菜產量最高。
3 結論
該試驗結果表明,油菜生產區小菜蛾的生物防治方法——赤眼蜂防治和病毒防治的都能取得一定的防效,提
高油菜產量,且效果較明顯。未來在小菜蛾綜合防治方面可考慮大力發展生物防治法。但考慮呼倫貝爾地區氣溫較低,松毛蟲赤眼蜂在此地是否能夠建立穩定的種群,還需做相關試驗研究。綜合生產成本和經濟效益來看,這2種生物防治方法是否適合長期大面積推廣使用,還需進行后續的進一步的應用試驗[5-7]。
4 參考文獻
[1] 吳青君,張文吉.小菜蛾發生特點及抗藥性現狀[J].中國蔬菜,2001(5):49-51.
[2] 陳之浩,程羅根.小菜蛾抗藥性研究的現狀及展望[J].昆蟲知識,2000,37(2):103-107.
[3] 黃劍,吳文君.小菜蛾抗藥性研究進展[J].貴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20(1):97-100.
[4] 吳偉堅.關于小菜蛾的寄主范圍[J].昆蟲知識,1993,30(5):274-275.
[5] 侯有明,龐雄飛.印楝素乳油對小菜蛾種群的控制作用[J].昆蟲學報,2002(1):47-52.
[6] 馮夏,陳煥瑜,呂利華,等.廣東小菜蛾對阿維菌素的抗性研究[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2001(2):35-38.
[7] 田一民,王磊,劉百靈.呼倫貝爾市嶺北地區油菜田小菜蛾綜合防治技術[J].植物醫生,2008(6):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