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玉 陳貴菊 高國良 王秋云 江濤 尹遜利
摘要 對山東省在生產中已推廣和可能在生產上推廣的14個小麥品種對紋枯病的抗性進行了系統鑒定。結果表明:14個供試小麥品種中沒有免疫品種,大多為感病品種。其中,高抗品種只有新鄉0208,占供試品種的7%,中抗品種有冀5265、鑫麥296、州元9369、良星99、山農17、石優20、泰農29、汶農14、濟麥22,占供試品種的64%,,濟寧16和山農23表現為中感,占供試品種的14%。師欒02-1、良星66為高感品種,占供試品種品種的14%。
關鍵詞 小麥紋枯病;抗性鑒定;評價
中圖分類號 S435.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4-0115-01
小麥紋枯病在我國20個左右省市麥區普遍發生,輕者減產5%~10%,重者減產20%~40%,個別田塊甚至造成枯孕(白)穗乃至絕產[1],河南、山東及江蘇近年來小麥紋枯病的發病面積均約130萬hm2[2-3]。小麥紋枯病發生逐年加重的原因可能有連年秸稈還田、播量過大、播種過早、氮肥施用量過大以及氣候變暖等[4-5],另外近年來品種更換頻繁,而且生產上小麥主栽品種對紋枯病抗性研究較少,其抗性還不明確[6-7]。本研究對小麥主栽品種進行紋枯病抗性系統鑒定,旨在為大田生產提供指導。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在濟寧市農業科學研究院試驗農場進行。試驗地位于北緯35°27′15″,東經116°35′11″,土質為潮褐土,試驗田地勢平坦,地下水灌溉。土壤有機質為0.95%,全氮為0.07%,速效氮為72 mg/kg,有效鉀為82 mg/kg,有效磷為53 mg/kg。前茬為玉米,單產8 250 kg/hm2。玉米秸稈還田,洇地造墑,旋耕2遍后,施磷酸二銨255 kg/hm2,氯化鉀255 kg/hm2,尿素172.5 kg/hm2作基肥,拔節期追尿素300 kg/hm2。
1.2 供試材料
在生產中已推廣和可能在生產上推廣的14個小麥品種進行了田間抗紋枯病鑒定篩選試驗,分別為泰山29、良星99、良星66、濟麥22、濟寧16、石優20、師欒02-1、州元9369、山農17、山農23、鑫麥296、汶農14、新鄉0208和冀5265。
1.3 試驗設計
試驗時間為2014 年9月至2015年6月,在秸稈還田條件下種植,共設14個處理,即每個品種為一個處理。3次重復,隨機排列,共42個小區,小區面積13.175 m2(8.50 m×1.55 m),種6行,按基本苗270萬株/hm2常規方法種植。澆水管理為2水(越冬水、起身水),起身水追肥施尿素300 kg/hm2,不人工接病菌,田間自然發病。其他田間管理同一般大田。
1.4 調查項目與方法
灌漿期每個小區田間5點取樣,每點取20株,共100個莖稈,剝稈調查病害發生情況,統計記錄發病率及發病級別,根據小麥紋枯病發病情況和危害分級情況,計算病情指數。
小麥紋枯病分級標準如下:0級為葉鞘、莖稈均無病斑;1級為葉鞘發病,但不侵入莖稈;2級為病斑侵入莖稈不足莖周的1/4;3級為病斑侵入莖稈莖周的1/4~1/2;4級為病斑侵入莖稈莖周的1/2~3/4,5級為病斑侵入莖稈莖周的3/4以上并出現枯白穗,并根據病級計算病情指數,從而評價其抗病性。計算公式如下:
病情指數=∑(各級病莖稈數×相應病級)/(總莖稈數×最高病級)×100
1.5 抗病性評價
不同小麥品種的抗病程度采用相對抗病性方法,依據相對抗病指數值(I)[I=1-(所測品種病情指數/發病最重品種病情指數)]進行評價,類型分為免疫(I)、高抗(HR)、中抗(MR)、中感(MS)、高感(HS)5類。其中,I=1.00時為免疫;0.80≤I<1.00時為高抗;0.6≤I<0.80時為中抗;0.40≤I<0.6時為中感;I<0.40時為高感。
2 結果與分析
2.1 紋枯病發病情況
由表1可以看出,供試14個小麥品種中發病最重的品種為良星66,病株率為93.10%,病情指數為56.72;其次有山農23、濟寧16、濟麥22、師欒02-1等,病情指數分別為30.50、30.00、22.35、40.68,病株率分別為91.40%、92.30%、87.32%、78.15%。新鄉0208發病最輕,病情指數僅為10.04,病株率為31.10%;另外,冀5265、鑫麥296發病較輕,病株率分別為38.21%和43.52%,病情指數分別為12.27和12.23。其他小麥品種病情指數介于14.45~20.05,病株率在40.83%~52.60%。
2.2 對紋枯病的抗性評價
由表1可以看出,14個小麥品種中,沒有對紋枯病免疫的品種,有10個品種表現抗病,占供試品種的71.4%,其中新鄉0208表現為高抗,冀5265、鑫麥296、州元9369、良星99等為中抗品種。師欒02-1和良星66 2個品種表現為高感,占供試品種的14%,濟寧16和山農23 2個品種表現為中感,占供試品種的14%。
3 結論與討論
該試驗結果表明,14個供試小麥品種中沒有免疫品種,
大多為感病品種。其中,高抗品種只有新鄉0208,占供試品種的7%,中抗品種有冀5265、鑫麥296、州元9369、良星99、山農17、石優20、泰農29、汶農14、濟麥22,占供試品種的64%,濟寧16和山農23表現為中感,占供試品種的14%。師欒02-1、良星66為高感品種,占供試品種品種的14%[8]。
目前,雖然國內外眾多學者對小麥紋枯病病原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鑒定,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如缺乏規范化的小麥紋枯病品種抗性鑒定技術體系;抗性鑒定不能排除環境影響、病級記載和抗性分級無統一標準等問題[9]。現階段主要是在自然病地和人工接種條件下對已有的小麥種質資源進行紋枯病抗性篩選,還沒有成功地挖掘利用近緣物種優良基因庫[10]。因此,對現有小麥品種資源和近緣野生種的抗源鑒定和篩選,為累積抗病基因,提高抗性水平,創造新抗源提供了有效途徑。
4 參考文獻
[1] 于金鳳,張天宇,張修國.山東小麥紋枯病菌致病性與遺傳分化關系的研究[J].植物病理學報,2007,37(4):418-425.
[2] 刁春友,李希平,韓梅.江蘇省麥類紋枯病歷史發生情況回顧和影響因素探討[J].植物技術與推廣,1999,19(1):11-13.
[3] 史建榮,王裕中.1998年江蘇省小麥赤霉病、紋枯病的發生及防治[J].植物保護,1999,25(2):17-19.
[4] 張會云,陳榮振,馮國華,等.我國小麥紋枯病的研究現狀與展望[J].麥類作物學報,2007,27(6):1150-1153.
[5] 姚金保,姚國才,楊學明,等.中國小麥抗紋枯病育種研究進展[J].江蘇農業學報,2007,23(4):248-251.
[6] 楊立軍,楊小軍,喻大昭.小麥品種紋枯病抗性鑒定[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2001,20(2):122-124.
[7] 史建榮,王裕中,陳懷谷.小麥紋枯病品種抗性鑒定技術及抗病資源的篩選與分析[J].植物保護學報,2000(2):107- 112.
[8] 李洪連,徐敬友.農業植物病理學實驗實習指導[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1:23-28.
[9] 韓月澎,陳秀蘭,何震天,等.小麥紋枯病研究現狀、問題與展望[J].麥類作物學報,2001,21(1):81-84.
[10] 張會云,馮國華,劉東濤,等.江蘇省淮北片小麥區域試驗品種(系)紋枯病抗性鑒定[J].江蘇農業科學,2009(3):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