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俊峰
摘要 介紹了涇縣桃花潭鎮水稻主要病蟲發生種類及發生規律,對于制定科學的防治策略、指導水稻病蟲害防治、確保糧食穩產豐產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水稻病蟲害;種類;發生規律;安徽涇縣;桃花潭鎮
中圖分類號 S43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4-0144-02
桃花潭鎮位于安徽涇縣以西40 km處,南臨黃山、西接九華山,與太平湖緊緊相連,境內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因唐代詩人李白《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首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而名揚天下。桃花潭鎮是涇縣的一個傳統農業大鎮,主要農作物有水稻、蠶桑、油菜等,其中水稻常年種植面積2 000 hm2左右,耕作制度以一油一稻為主,水稻栽培方式主要是直播和拋秧。近十幾年來,由于氣候異常年份增多、耕作制度及栽培方式改變等原因,一些次要病蟲上升為主要病蟲,規律亦隨之發生變化,常發性病蟲暴發頻率高,危害加重[1-2]。因此,對當前水稻主要病蟲發生規律進行研究,制定科學的防治策略,對于指導水稻病蟲害防治,確保糧食穩產豐產具有重要意義。
1 水稻主要病蟲發生種類
1.1 秧田期
秧田期發生的主要病蟲害有苗瘟、惡苗病、稻薊馬。
1.2 分蘗期
水稻分蘗期發生的病蟲害主要有紋枯病、葉瘟、二化螟、稻縱卷葉螟、白背飛虱、稻薊馬、褐飛虱[3]。
1.3 孕穗期
水稻孕穗期間植株生長茂密,田間郁閉度大,適合病蟲害發生,這一時期發生的主要病蟲害有紋枯病、褐飛虱、白背飛虱、稻縱卷葉螟、二化螟。
1.4 抽穗灌漿期
抽穗灌漿期是整個水稻病蟲害防治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發生的病蟲害主要有稻曲病、穗頸瘟、紋枯病、白背飛虱、褐飛虱[4]。
2 水稻主要病蟲發生規律
2.1 惡苗病
又稱徒長病,在本區水稻苗期至穗期均可發病,一般發生田塊減產10%~20%,嚴重發生田塊減產50%以上。帶菌種子和病稻草是該病發生的初侵染源,病谷粒播后常不發芽或發芽不久后即死亡,枯死苗上有淡紅或白色霉粉狀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惡苗病一般在土溫25 ℃時最適合發病,在土溫低于20 ℃或高于40 ℃都不表現癥狀,因此桃花潭鎮旱育秧惡苗病較水育秧嚴重,主要是由于旱育秧育苗時,采取覆膜處理,使土溫在35 ℃左右,最適合惡苗病的發生。播種帶菌稻種,采用病草蓋種蓋秧和扎秧,種子有傷口,移栽秧苗根部受損傷,雜交稻威優系統組合等抗病性弱均適宜于病菌的發育和侵入,病害常較重。增施氮肥易刺激病害發展,施用未腐熟有機肥也有利于發病。在桃花潭鎮一般秈稻較粳稻發病重,糯稻發病輕。
2.2 苗瘟
發生于3葉前,病苗基部灰黑,上部變褐,蜷縮而死。播種帶菌種子或病原菌以分生孢子和菌絲體在稻草和稻谷上越冬,翌年產生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到稻株上,萌發侵入寄主向鄰近細胞擴展發病,形成中心病株。病部形成的灰黑色霉層,即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進行再侵染,形成侵染循環。適溫高濕,有雨、霧、露存在條件下有利于發病,菌絲在8~37 ℃范圍內均能生長,最適溫度26~28 ℃。在10~35 ℃范圍內均能形成分生孢子,以25~28 ℃最適宜,相對濕度90%以上。孢子萌發需有水存在并要持續6~8 h。因此,遇到陰雨連綿,寡日照或時晴時雨,空氣濕度大的天氣條件,病情就會迅速發展。品種抗性因地區、季節、種植年限和生理小種不同而異,一般秈稻較抗病,粳、糯稻較易感病,山區重于丘陵和圩區。
2.3 葉瘟
稻瘟病是桃花潭鎮水稻的主要病害,近幾年葉瘟在桃花潭鎮偏重流行,損失慘重。葉瘟的發生與種植品種、菌源、氣候和水稻生育期、栽培管理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氣候條件及品種抗病性不同,病斑的形狀、色澤和大小存在差異。稻田從秧田期至抽穗期均可發生,整個生長過程中有3次流行高峰,第1次秧田五葉期,秧苗生長擁擠,如偏施氮肥,秧苗長勢嫩綠,遇上降雨天氣葉瘟可能大流行,在秧田后期可嚴重發生,導致毀秧;第2次在分蘗盛期,如遇上旬平均氣溫20 ℃左右,雨日多,相對濕度85%的氣候條件,可導致大流行,嚴重發生時,遠望病田如火燒似的;第3次在孕穗至抽穗期這個危險生育期,如遇上連續陰雨天數3~5 d,可導致穗頸瘟和枝梗瘟大流行。一般晚稻發生輕,流行期不明顯。在流行年份就大范圍能否流行而言,則以分蘗期、抽穗期雨日的多少為關鍵因素,如在這2個危險生育期遇上連續的3~5 d陰雨天,葉瘟就會大面積流行。
2.4 穗瘟
栽培管理技術與稻瘟病的發生有密切的關系。合理的栽培管理可減輕病害的發生,合理施用氮肥,使水稻生長健壯達到既增強抗病性又獲得高產的目的。氮肥施用過多或過遲,常引起稻株瘋長,葉片柔軟披垂,加之株間郁蔽多濕,既有利于病菌的侵入、生長和繁殖,又削弱水稻的抗病性,因而發生嚴重。長期深灌的稻田、冷浸田以及地下水位高、土質黏重的黃黏土田,也易誘發稻瘟病的發生。桃花潭鎮山區小氣候明顯,早晚霧多露重、光照少,非常適合穗瘟的發生。
2.5 紋枯病
水稻紋枯病在桃花潭鎮常年發生,越冬菌核基數平均在300萬粒/hm2水平以上。水稻栽插后從分蘗盛期開始染病,拔節期病情發展加快,孕穗至抽穗期形成發病高峰,乳熟期病情下降,至蠟熟期逐漸停止蔓延。當田間氣溫達23 ℃以上,相對濕度90%以上,紋枯病開始發生,在桃花潭鎮早稻田一般在5月底至6月初始見,流行高峰期6月中下旬,氣溫高達25~31 ℃,病害發展最為迅速。近幾年來,桃花潭鎮禁止焚燒秸稈,而田間菌核殘留即土壤菌源是紋枯病發生較大因素之一,菌核大量落在田里,在土壤中安全越冬,成為第2年病害傳播的主要來源,同時,因農民較為粗曠的田間管理,在灌水整田時沒有及時打撈浮在水面上的浪渣,進行集中處理,消滅菌核,所以桃花潭鎮紋枯病近幾年來發生較重。
2.6 稻曲病
稻曲病已上升為水稻后期的一種主要病害,桃花潭鎮2008年、2009年、2011年、2014年年大發生,危害損失較大。稻曲病的發生與氣候、品種抗性和施肥水平有密切關系。稻曲病菌在溫度為24~32 ℃均能發育,但以26~28 ℃最為適宜,34 ℃以上不能生長。水稻抽穗揚花期雨日多的年份發生面積大,發生程度重。由于桃花潭鎮種植的兩優系列、豐兩優系列等主栽品種抗病性較差,在破口前若不及時用藥預防,如遇上氣候條件適宜的年份,將導致稻曲病大發生。通常中晚熟品種比早熟品種發病重,雜交稻發病重于常規稻;稈矮、穗大、葉片較寬而角度小,耐肥抗倒伏和適宜密植的品種,也有利于病菌的侵入。此外,施肥水平高低也與稻曲病的發生有密切的關系,栽培管理粗放,稻株密度過大,稻田淹水、串灌、漫灌,尤其在水稻穎花期至始穗期,稻株生長茂盛,若偏施氮肥或氮肥施用過晚,造成水稻貪青晚熟,劍葉含氮量偏多,會有利病原菌侵入劍葉葉鞘內,侵染花器及幼穎,引起谷粒發病,病穗病粒亦相應增多。
2.7 稻薊馬
稻薊馬在桃花潭鎮1年發生8~10代,以成蟲在看麥娘、李氏禾、芒草及稻樁上越冬。3月中旬,成蟲開始活動,先在禾本科雜草上取食、繁殖,至4月中、下旬成蟲大量遷往返青的水稻秧苗上,集中在秧田以及分蘗期稻田危害,從7月中旬開始,隨著氣溫升高,水稻圓稈拔節后,蟲口數量急劇下降,大都轉移到晚稻秧田為害,以后再轉移到麥苗和禾本科雜草的心葉或葉鞘間生活,11月底成蟲開始進入到越冬期。剛孵化的若蟲大多鉆到稻株中下部的心葉、葉鞘內取食。自第2齡起大部分群集在葉尖上為害,使葉尖縱卷枯黃。3齡、4齡隱藏在卷縮枯黃的葉緣和葉尖內,不再取食,也不大活動,直至羽化。稻薊馬不耐高溫,最適宜溫度為15~25 ℃,18 ℃時產卵最多,超過28 ℃時,生長和繁殖即受抑制。因此,在桃花潭鎮6—7月間發生多,為害重,尤以6—7月氣溫偏低的年份易大發生。
2.8 二化螟
在桃花潭鎮1年發生3代,以3~5齡幼蟲在稻樁、稻草中或其他寄主的莖桿內、雜草叢、土縫等處越冬。近年來,由于種糧效益低,桃花潭鎮勞動力大量外出,導致冬閑田面積上升,使得冬后蟲源增多,加上水稻機械化收割普及,留樁過高,也非常有利于二化螟幼蟲越冬。另外,桃花潭鎮“四稻混栽”現象普遍,單季稻栽插期長,導致水稻生育期參差不齊,橋梁田多,有利于二化螟輾轉危害。越冬幼蟲在第2年土溫高于7 ℃時鉆進土面稻樁及其他寄主作物的莖桿中,待發育到老熟時,在寄主內壁上咬一羽化孔,留下表皮,羽化后破膜鉆出。成蟲白天潛伏在稻叢里,夜晚出來活動,有趨光性和趨綠性,喜歡在生長嫩綠的稻株上產卵,分蘗期一般產在葉片上,圓稈拔節以后大多產在葉鞘內。1只雌蛾可產卵200多粒。蟻螟孵出后,先在葉鞘內為害,經過7~14 d發育至2齡末期或3齡期,開始蛀入稻莖,3齡以后開始分散轉株為害,1頭幼蟲能轉株為害8~10株水稻,老熟幼蟲在水稻莖稈內或在莖稈與葉鞘之間化蛹。桃花潭鎮以1代發生最重,2代次之,3代一般年份中等程度發生。
2.9 稻縱卷葉螟
稻縱卷葉螟是遷飛性害蟲,在本地不能越冬,桃花潭鎮1年發生4代,一般每年6月上旬從南方遷入,成為本地的初始蟲源,各代卵孵高峰期一般四(2)代發生在6月底至7月初,五(3)代發生在8月上旬,六(4)代集中在8月底至9月初,以四(2)代和五(3)代為主害代。單季稻生育期參差不齊,有利于稻縱卷葉螟的產卵危害,長期單一依賴化學防治導致該蟲抗藥性不斷增強,防治難度加大。稻縱卷葉螟初孵幼蟲大部分鉆入心葉為害,但五(3)代初孵幼蟲由于天氣炎熱,一般先鉆入老蟲苞,發育至2齡后,則在嫩葉上結苞啃食,留下葉片下表皮。幼蟲一生啃食葉片5~6片,多達9~10片,食量隨蟲齡增大而增加,3齡后食量加大進入暴食期。幼蟲老熟后離開老蟲苞,吐絲下到稻叢基部結繭化蛹。稻縱卷葉螟發生輕重與氣候條件密切相關,受副高壓或鋒面控制的降雨天氣有利于其遷入降落,幼蟲喜好高濕環境。桃花潭鎮6—8月受梅雨天氣及臺風影響,陰雨天氣多,高溫高濕十分有利于其產卵、為害。
2.10 白背飛虱
桃花潭鎮的始遷入期為5月中下旬,主遷入期為6月至7月上旬,成蟲遷入定居后在田間即成優勢種群,發生為害的盛期在7—8月,在桃花潭鎮1年發生4代。白背稻虱的溫度適宜范圍較大,在30 ℃高溫或15 ℃低溫下都能正常生長發育,而對濕度要求較高,適宜的相對濕度為80%~90%。近幾年,桃花潭鎮天氣6—7月常受梅雨天氣影響,連陰雨天氣多,適宜白背飛虱產卵繁殖,部分地區防治不及時危害較重。在水稻各個生育期,成、若蟲均能取食,但以分蘗盛期、孕穗和抽穗期最為適宜,此時增殖快,受害重。四(2)代稻飛虱以白背飛虱為主,低齡若蟲高峰期7月中旬中期,五(3)代稻飛虱以白背飛虱和褐飛虱混合種群發生,低齡若蟲高峰期發生在8月中旬,六(4)代白背飛虱雖發生,但所占比例較小,低齡若蟲高峰期發生在一般9月上旬末至中
旬初,一般以四(2)代發生最重,五(3)代次之。
2.11 褐飛虱
近10年來以來,桃花潭鎮先后于2005年、2006年、2007年連續特大暴發。褐飛虱也是一種遷飛性害蟲,一般在在6月下旬由南方遷入到本地,7月上中旬出現第1次遷入高峰。褐飛虱在桃花潭鎮1年發生4代,分別為四(2)代、五(3)代、六(4)代和七(5)代,7月20日前初次遷入的長翅型成蟲為四(2)代,由于總體數量不高,難以造成危害;五(3)代主要為本地蟲源,由四(2)代產卵繁殖而來,常和白背飛虱混合發生,主要以白背飛虱為害為主;當氣候條件適宜時,五(3)代羽化的短翅型成蟲較多,再繁殖的六(4)代是主要為害代,由于基數高,如防治不及時,可導致暴發成災,甚至絕收;至9月下旬氣溫下降,六(4)代成蟲大部遷往南方,但在有的年份秋季溫度偏高的情況下,遲熟中稻和雙晚稻區六(4)代成蟲居留,繁殖七(5)代繼續為害,常和外地回遷蟲源疊加為害,加重危害程度,少數年份回遷蟲源數量大,落地成災,防治難度大。褐飛虱生長發育的最適溫度為22~28 ℃,相對濕度為80%以上,盛夏不熱、晚秋不涼、涼夏暖秋、多雨濕潤的氣候條件非常有利于種群增殖和危害,常導致大發生。
3 參考文獻
[1] 徐紅梅,羅偉景.東源縣水稻主要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規程[J].熱帶農業工程,2012,36(5):57-59.
[2] 李忠芹,曹躍先,黃永斌.江蘇沿海墾區雜交水稻制種主要病蟲害發生特點與防治技術[J].大麥與谷類科學,2013(2):53-55.
[3] 黃強國.舒城縣水稻主要病蟲害發生規律及防治對策[J].安徽農學通報,2013,19(12):71-72.
[4] 李美娥,李本鳳,何蓉. 潛江市水稻主要病蟲害的發生與防治[J].現代農業科技,2015(18):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