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偉忠 趙志英 裴艷
摘要 對桃源縣農藥減量控害的重要意義進行分析,結合桃源縣農藥使用現狀,探討農藥減量控害的技術措施和對策,以為農藥的科學合理應用提供參考。
關鍵詞 農藥;減量控害;湖南桃源
中圖分類號 S48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4-0152-02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環境保護意識也在逐漸增強,營養價值高、無污染、無公害的農產品備受青睞。桃源是湖南省產糧大縣之一,糧食種植面積13.33萬hm2以上,年農藥使用量達到1 000 t以上。目前,為了對病蟲草鼠害等進行有效控制,減少其帶來的損失,化學農藥仍然被經常使用,但過度、過量使用,容易造成負面影響,破壞生態環境,導致作物發生藥害,尤其是其殘留污染,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社會關注度較高。因此,按照農業部“到2020年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1]要求,實施農藥減量控害技術勢在必行,也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重要舉措。
1 化學農藥減量控害技術推廣應用的意義
1.1 控制病蟲大發生,促進病蟲害可持續治理
近年來,受氣候異常及種植模式改變等因素影響,桃源縣農作物病蟲害重發。據統計,2011年、2013年稻飛虱大暴發,2015年全縣農作物病蟲害發生面積74.67萬hm2,比2014年增加10.00萬hm2,病蟲害逐年加重發生,嚴重威脅農作物的高產穩產,為保障農業生產安全,使用化學農藥仍為現階段控制農作物病蟲害的主要手段之一,而長期過份依賴化學農藥,不僅造成病蟲抗藥性增強,防治效果下降,而且導致用藥量和用藥成本的增加。近年來,化學農藥減量控害技術的推廣,可有效遏制病蟲危害加重態勢,促進病蟲害可持續治理。
1.2 控制化學農藥的使用量,促進科學安全合理用藥
由于農村“空心化”“兼業化”,農民“老齡化”,大多數農民防治病蟲害普遍缺乏專門培訓,很難適應“時間緊、技術要求高、勞動強度大”的病蟲害防治,不規范用藥,過量用藥,盲目用藥甚至違規用藥現象比較嚴重,既增加了農藥使用次數和用量,又未達到理想的防治效果,出現農藥越打越多,病蟲越防越難的局面,而過量使用農藥,必然造成生產成本增加,降低糧食和農業生產效益,通過科學安全合理使用農藥,配套推廣綠色防控技術,大力推進病蟲專業化統防統治,實現減量控害,節本增效。
1.3 控制農業面源污染,促進生態環境保護
目前,桃源縣農業生產仍是以農民分散經營為主,種植規模小,大多以“一家一戶”開展病蟲防治,防治規模小,組織化程度低,加上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不高,不合理用藥現象突出,導致農產品質量安全不過關,特別是商品價值較高的經濟作物,其農藥殘留超標的問題更為嚴重,加之施藥器械的落后,機型單一,普遍使用小型低效施藥器械,大量農藥通過“跑、冒、漏、滴”進入土壤和小環境,嚴重影響生態環境安全,通過實施農藥減量控害技術,努力減少農藥使用次數和用量,推廣新型高效植保機械,提高防治效果,減輕農業面源污染,有力促進生態環境保護。
2 化學農藥減量控害技術措施
主要通過優化防控策略,推廣綠色防控技術,推介新型高效施藥器械,推行科學安全合理用藥,推進專業化統防統治,實現農藥減量控害和節本增效,保障農業生產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和生態環境安全。
2.1 優化病蟲防控措施,提高防控科學性
針對近年來水稻病蟲害重發頻發的態勢,采取優化病蟲防控措施,有效防治病蟲害,能兼治的不專治,能挑治的不普治,分類指導科學用藥,減少用藥次數和用量,如:在防治稻飛虱上采取“壓四控五”的防治策略;在防治稻縱卷葉螟上采取“兼治二代,主治三、四代,重視五代“的防治策略,在防治害蟲的同時兼治紋枯病,挑治稻瘟病。
2.2 推廣綠色防控技術,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
2.2.1 立足農業防治措施。對土壤進行翻耕,后灌深水,將田邊田角的浪渣打撈干凈,并對其進行深埋或燒毀。水稻移栽前10~15 d,可通過田間灌跑馬水的方式誘使雜草萌生,并通過多次翻耕將雜草基數壓低,抑制雜草生長。
2.2.2 完善生物物理防控技術。通過田間安裝殺蟲燈、性誘劑、釋放稻螟赤眼蜂及稻鴨共育等措施降低害蟲種群數量,減少用藥次數和用量,并采取田埂種豆等為水稻病蟲的自然天敵提供棲息場所,發揮自然天敵的控害作用。
2.2.3 積極探索運用“激健“減量控害技術,可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50%。2015年桃源縣植保站在早稻上開展了13.33 hm2試驗示范,效果較好,計劃通過進一步試驗示范再大面積推廣應用。
2.3 抓好綠色防控示范區建設,加強與專業化統防統治有機融合
在示范區實現化學農藥減少50%以上,綠色防控技術覆蓋率100%,初步形成“統一翻耕+深水滅蛹+燈誘、性誘+適時曬田+統防統治+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的防控模式。建立完善綠色防控技術體系,并在實踐中不斷總結完善形成一套防治效果好、操作簡便、農民歡迎的防控技術模式,有效降低化學農藥使用量。
2.4 推廣新型高效植保機械,提高農藥利用率
2.4.1 示范推廣新型高效植保機械。根據地形地貌及作物種類,開展新型植保機械試驗示范,在平原地區重點推廣大型自走式噴桿噴霧機、擔架式機動噴霧器等,在丘陵山區重點推廣電動噴霧器、手推式遠程噴槍噴霧機等,提高作業效率和農藥利用率。
2.4.2 示范推廣低空無人植保機。對于大型果樹,成片種植區域,開展植保無人機等低空低容量噴霧示范,既可降低勞動強度,又可提高防治效果、效率。開展植保無人機防治病蟲害,可節省90%的水和20%的農藥,提升農藥有效利用率30%以上[2]。
2.5 示范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推進科學安全用藥
組織開展農藥使用情況調查,摸清桃源縣農藥使用種類和數量,建立農藥使用監測網點,配合農環部門搞好農殘監測,及時發布檢測信息,提高廣大農戶的環保意識,加快對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的推廣應用,杜絕高毒高殘留農藥和“假冒偽劣”農藥的違法使用,采用“藥劑拌種,帶藥下田”等防治措施,減少中后期病蟲防治壓力,降低農藥使用次數和用量,推進科學安全合理用藥。
2.6 大力推進專業化統防統治,提高專業化防治水平
按照“政府扶持,市場運作、農民自愿、穩步推進”的發展思路,以規范服務組織建設為突破口,以推廣先進高效施藥器械為手段,以財政補貼為動力,以保障農業生產安全為目的,大力推進專業化統防統治,通過發展規范專業化服務組織,推廣植保無人機等先進施藥器械,提高防治效率及防治效果,不斷提高對重大病蟲害的防控能力和水平。截至2015年底,全縣在工商部門登記注冊的專業化服務組織達到25個,服務面積達到6 666.67 hm2以上,統防統治區與農民自防區比較,水稻用藥次數減少1~2次,節省農藥成本375~450元/hm2,減量控害效果顯著。服務對象主要是種植大戶、家庭農場、種植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有效帶動了大面積專業化統防統治工作的開展[3-4]。
3 對策與建議
3.1 加強培訓,提高農民安全用藥意識
推行安全科學合理用藥培訓是一項系統工程,也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當前,桃源縣農業生產以家庭分散式為主,多是小規模的農業種植形式,做好培訓是關鍵環節。因此,應樹立培訓就是推廣的理念,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培訓重點,發揮其示范、帶動、輻射的作用,推進科學用藥健康發展。
3.2 加強植保體系建設,提升病蟲害預測預警技術裝備水平
基層農技推廣機構是各級農業推廣部門聯系農戶的紐帶,也是解決農業技術推廣最后一公里的生力軍,加強對基層農技人員的培訓,提高其整體素質,并配備先進的預測預警裝備,減輕農技人員的勞動強度,提高其監測預警技術水平,做到精準施藥,減量控害[5]。
3.3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積極推進專業統防統治
為了滿足新型經營主體對病蟲害防治的要求,就必須抓好專業化統防統治等社會化服務,從根本上解決科學安全用藥問題,政府要加大對專業化服務組織的扶持力度,加大對先進、高效植保機械的財政補貼力度,促進新型植保機械的推廣和普及,以提高農藥利用率,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同時要抓好農藥包裝廢棄物的處理,探索多種途徑的回收方法與運行機制,積極與環保部門合作,爭取項目經費的支持,特別是統防統治組織可集中采購農藥并選用大包裝以降低成本,集中處理廢棄物,減少田間污染,保護農田生態環境[6-7]。
4 參考文獻
[1] 農業部《到2020年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J].中國植保導刊,2015,35(5):1.
[2] 王士龍,劉志吉.推廣新型植保機械實踐[J].中國植保報刊,2015,35(9):78.
[3] 王瑞海.魏縣農藥減量控害增效技術措施及其成效[J].河北農業科學,2012(11):46-49.
[4]翟鐵明.壩上地區蔬菜農藥減量控害技術應用及效果分析[J].現代農業科技,2015(16):149-150.
[5] 楊榮明.稻麥化學農藥減量控害技術[J].農家致富,2015(10):34-35.
[6] 陳敏.農藥減量技術在水稻病蟲防治上的應用[J].南方農業,2014(增刊1):29-30.
[7] 董濤海,吳建良,金亮,等.單季稻大田期農藥減量控害技術[J].浙江農業科學,2014(9):1407-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