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
摘要 簡述了寧夏中部干旱帶推廣檸條機械化平茬加工利用技術的必要性,從檸條的規范化種植、引進示范檸條平茬、加工機械化技術、扶持專業化的檸條機械化平茬加工企業3個方面闡述了寧夏中部干旱帶推廣檸條機械化平茬加工利用技術的途徑。
關鍵詞 檸條;機械化平茬;加工;途徑;寧夏中部干旱帶
中圖分類號 S79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4-0189-02
檸條是多年生強旱生沙生落葉灌木,適應性強,對保持水土、防風固沙有極大的促進作用,是寧夏中部干旱帶防風固沙的先鋒樹種,也是家畜的優質飼料。目前,該區域檸條存林面積已達60萬hm2,生物量(干物質)為180萬t。由于檸條的組織細密,材質較硬,韌性較強,順紋抗拉強度為7 292 N/cm2,拉力為12.9kN[1],立地條件多為平坦干沙地、硬梁覆沙坡地和薄沙層丘陵坡地等,加之平茬與粉碎2個關鍵環節技術未能很好地解決,因而造成該區域檸條成年林老化、單位面積生物產量相差懸殊、資源利用率僅為25%~30%[2]。近年來,該區域農機、林業、畜牧等部門引進示范推廣了一批平茬、加工機械,使檸條資源的開發利用取得進展,成為當地檸條資源開發利用的有效措施。
1 推廣檸條機械化平茬加工利用技術的必要性
畜牧業是寧夏中部干旱帶頗具優勢和發展前景的支柱產業。2015年底,畜牧業產值占該區域農業總產值的51.3%,說明了發展畜牧業是增加農民收入奔小康的一條有效途徑。但飼草料緊缺一直是制約該區域畜牧業生產發展的主要矛盾,特別是退耕還林(草)和禁牧舍飼的全面推行,飼草料短缺的問題將日益突出,預計到2016年該區域羊飼養量將達到1 200萬只,飼草料總需求量在730萬t左右,最大供給量為500 t,需求缺口在230萬t以上。寧夏區中部干旱帶生態環境脆弱、經濟基礎薄弱,人均糧食長期停留在400 kg左右,難以有多余的糧食投入畜牧業生產,該區域畜牧業的發展將只能以草定畜,改變傳統生產方式,大力推廣舍飼養殖技術,通過提高飼養料轉化率和開辟新的飼料來源來實現。
檸條具有抗旱、抗寒、耐貧瘠、生物量高、營養豐富、林草兼用、生長旺盛等特性,是寧夏中部干旱帶干旱缺青時家畜主要啃食飼草料,也成為大旱年份抗災保畜的救命飼草,是冬季雪封草地時羊只唯一可采食的植物。檸條的營養價值很高,在營養期內含有較高的粗蛋白和鈣,檸條的粗蛋白品質較好,含有豐富的家畜必需的氨基酸,其含量高于一般禾谷類飼料[3]。經測定,體重27 kg的灘羊采食自然風干的鮮檸條0.92 kg/d,可滿足其日增重160 g的營養需要;成年檸條在6月營養價值最好[4],粗蛋白質含量比非生季節高3.35~3.64個百分點,粗纖維含量低15.4%~19.3%,粗纖維中木質素含量低15.9%~18.5%,可加工粗粉飼料、青貯飼料、顆粒飼料等。因此,推廣檸條機械化平茬加工利用技術,將檸條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并通過家畜的轉化利用,最大限度地提高檸條生態與經濟利用價值,從而實現檸條飼料開發利用和產業化發展顯得愈來愈迫切。
2 推廣檸條機械化平茬加工利用技術的途徑
2.1 實現種植規范化,提高技術經濟效益
雖然檸條根系發達、適生能力強,對土壤與水分的要求不高,在寧夏中部干旱帶年降雨量150~400 mm、有效積溫1 500 ℃以上的地區都能正常生長,但因為種植技術不同,在生育期、生物量、機械平茬效率方面表現出明顯的差異。經觀測:在退耕還林還草平緩地,五年生人工點種株行距1 m×1 m,帶間距2~3 m,檸條造林密度4 995叢/hm2,4月萌發,4月底至5月中旬開花,6月結實,7月上旬種子成熟,10月底至11月初落葉,平均叢高為1.2 m,生物量(干物質)3 000 kg/hm2,自走式檸條平茬機械平茬漏割率達34.5%;機械化帶狀直播的檸條,株行距1 m×2 m,帶間距4 m,造林密度3 990叢/hm2,通風透光好,又充分發揮了邊行效應,各生育期平均延長3.5 d,平均叢高達1.5 m,生物量達3 750 kg/hm2,自走式檸條機械平茬漏割率僅10.8%,機直播檸條抗御風蝕能力進一步增強,分蘗能力更加旺盛。在中部干旱帶原陶樂縣的試驗研究[5]也證明了帶狀免耕松播的檸條由于其生長所需的水、肥、氣、熱條件優于傳統播種,3~4年即郁閉成林,生物量可達4 500 kg/hm2,植被覆蓋度達70%,分別較傳統播種提高1 200 kg/hm2和25%,同時驗證了帶狀機械免耕松播檸條費用低于傳統(翻耕撒播)播種150元/hm2。因此,在適宜機械化作業的地塊,應盡可能地采用機械化播種作業,既優化檸條資源又提高機械平茬作業效率,進而在源頭上為檸條資源的高效利用、將資源優勢轉化為飼料優勢創造條件。
2.2 引進示范檸條平茬、加工機械化技術,提高資源利用率
節本增效是中部干旱帶檸條機械化平茬加工利用技術能否推廣的重大問題。在當前,一是引進先進適用的小型檸條平茬機,以解決檸條植株高度≤120 cm、莖稈直徑≥2.5 cm、坡度≥8°的生長于沙礫或固定、半固定沙地、山坡地、溝頭、坡頂、梯田埂等不適合大中型平茬機械作業的檸條平茬問題[6]。小型側掛式割灌機優于背負式[7],不受地型限制,使用耐磨鋸片每片平茬面積和生物量分別比普通鋸片高出近4倍,平茬成本為0.014元/kg,比使用普通鋸片平茬成本低50%,也比人工0.045元/kg降低2.21倍,中部干旱帶各市(縣)應到引進示范。二是研究適合中部干旱帶不同養殖規模的檸條粉碎加工機械,以減少中間環節,降低養殖成本,提高養殖效益。
2.3 加大資金投入,扶持專業化的檸條機械化平茬加工企業
為了加快寧夏中部干旱帶推廣檸條機械化平茬加工利用技術的推廣應用,一方面,鼓勵農機合作組織以其機具優勢、資金優勢、技術優勢、管理優勢、作業信息優勢、人才等優勢,緊緊圍繞當地豐富的檸條優勢[8-9],創辦檸條機械化平茬服務組織,就近就地為群眾進行檸條機械平茬、拉運等服務,除在購機補貼資金上予以50%~60%的檸條平茬機械購機補貼資金外,還予以平茬3 000~4 500元/hm2的作業補貼;另一方面,在稅收、貨款等方面向當地飼草料加工企業傾斜,并出臺以獎代補政策,鼓勵企業收購群眾、服務組織采收的檸條,或兌換飼料或現金收購,進而營造一個全社會關注、全民參與檸條平茬利用的良好氛圍。
3 參考文獻
[1] 陶維華,楊朝暉,白世軍.檸條生物特性測定分析與機械加工利用技術[J].科技成果管理與研究,2010(3):63-64.
[2] 黃占林,丁學芹.平羅縣檸條資源現狀與開發利用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5(7):101.
[3] 左忠,張浩,王峰.檸條飼料加工利用技術研究[J].草業科學,2005(3):30-31.
[4] 王麗莉.檸條平茬更新技術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3(8):156-157.
[5] 黃占林,張瑞霞.檸條帶狀免耕松播技術及應用效果分析[J].現代農業科技,2015(8):190-191.
[6] 檸條機械化平茬技術規程:DB64/T1154-2015[S].銀川:寧夏回族自治區質量技術監督局,2015.
[7] 陶維華.檸條平茬機械的選擇和機械性能的改進[J].農機科技推廣,2014(8):54-55.
[8] 安韶山,黃懿梅.黃土丘陵區檸條林改良土壤作用的研究[J].林業科學,2006(1):70-74.
[9] 牛西午,丁玉川,張強,等.檸條根系發育特征及有關生理特性研究[J].西北植物學報,2003(5):860-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