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梅輕

摘要 農業灌溉用水量大,不合理用水嚴重,平鄉縣是個嚴重缺水的農業縣,推廣大田作物節水技術,強化技術措施,是減少地下水使用的有效措施。介紹小麥、棉花、玉米、蔬菜節水技術,以供參考。
關鍵詞 旱作農業;節水技術;河北平鄉
中圖分類號 S27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4-0193-02
我國農業用水量大,用水不合理現象嚴重,造成水資源浪費很大,水的利用效率與世界發達國家的差異顯著。因此,盡快抓好農業節水、提高水的利用效率是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長遠舉措和基本條件。目前,我國農業用水量占總用水量的70%左右,抓好農業節水,潛力巨大。平鄉縣是個嚴重缺水的農業縣,地下水含量遠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發展旱作農業和節水灌溉是解決平鄉縣水資源短缺的有效途徑,可有效節約地下水資源。平鄉縣現有2.77萬hm2耕地,其中水澆地2.65萬hm2。本著節水、節本增效的目的,結合平鄉縣實際情況,對旱作節水技術進行了研究和推廣。
1 小麥節水技術
平鄉縣常年小麥播種面積1.7萬hm2左右。因此推廣小麥節水技術意義重大,在保證小麥產量的前提下,可有效節約淡水資源。平鄉縣從2010年開始推廣小麥節水技術,到2014年已推廣了5年。5年來,通過各項節水技術的推廣,取得了顯著成績,累計推廣各項節水技術41.93萬hm2。其中推廣小麥春季少澆(1~2水)節水技術累計4.7萬hm2,節水4354.1萬m3。各年度通過采用各種技術措施,春季少澆1~2水的節本增效情況見表1。
通過實踐發現,平鄉縣暖冬氣候年份多,這就決定了,澆凍水對小麥產量的影響有限,影響小麥產量的有效因素是底墑水和春季澆水。底墑水是小麥豐產的基礎,無論豐水年份和缺水年份,底墑水必須充足,才能保證小麥出苗良好,群體得當。在此基礎上,圍繞“八大技術”,創新性開展各項工作,重點推廣了減少小麥春季澆水技術。具體做法如下。
1.1 選用節水品種
連續6年推廣觀35、衡4399、冀5265等節水抗旱品種,累計推廣面積1.5萬hm2。
1.2 推廣配方施肥技術
從實踐情況看,底肥用量少或肥料使用比例不合理的麥田小麥受旱嚴重。底肥充足、配方施肥的麥田,根系下扎深,抗旱性強[1-6]。
1.3 推廣秸稈還田技術
秸稈還田可有效提升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加土壤蓄水保墑能力。根據本地農民種植習慣,推廣了秸稈還田+旋耕+精細整地技術,要求秸稈粉碎2遍、旋耕2 遍,耕后耙壓,做到上虛下實,利于播種。
1.4 推廣兩晚技術
兩晚技術是近幾年來的重點推廣技術,利用平鄉縣冬季來臨偏晚的特點,推廣秋作物晚收、小麥晚播的“兩晚技術”,既有利于控制小麥冬前旺長,培育壯苗,又有利于秋作物的高產。小麥晚播的技術要點是:精細整地,加大播種量,保證基本苗充足。
1.5 推廣小麥窄行密植技術
目前平鄉縣已普遍采用窄行機播技術,一般行距15 cm左右,可有效提高地表覆蓋率,減少地表水分蒸發,進而提高水分利用率。
1.6 推廣播后鎮壓技術
小麥播后,鎮壓有利于保墑抗旱。一般底墑充足、整地質量好,且播后經鎮壓的麥田,抗旱性較強[1-2]。
1.7 推廣小白龍小畦灌溉技術
采用小白龍灌溉可有效減少溝渠耗水,采用3~5分地小畦灌溉,可減少灌水量,且灌水均勻,水分利用率高。
1.8 推廣春澆1~2水技術
一是免澆返青水,充分利用冬季水分,起到蹲苗、節水雙重作用。二是堅持因墑制宜原則,推廣春澆2水或1水技術。在春季雨水較多的年份,對長勢長相較好、不缺墑的麥田或澆水條件較差的麥田推行澆1水,澆水時間一般為拔節—孕穗期。在春旱較重的情況下,如2009年、2011年,對長勢長相較好、墑情較好的麥田可推廣澆2水技術,對澆水條件較差的麥田最少必須澆1水。澆水時間:第1水為拔節—孕穗期,第2水為開花水。
研究表明,在同樣澆足底墑水、同樣的施肥條件下,春澆1水的麥田,平均單產較澆2水的麥田低750~900 kg/hm2,澆2水的麥田平均單產較澆3水的麥田低150~300 kg/hm2,從效益分析,澆1水的麥田效益最差,澆2水的效益最高,澆3水的產量雖較高,但澆水的費用高于增加的效益。由此可見,春澆2水技術(春澆拔節—孕穗水和開花水)是最理想的適合平鄉縣推廣的技術。
2 棉花節水技術
2.1 科學選種
選用耐旱的品種,增強耐旱力。
2.2 播種灌溉
要講究灌水方法,嚴格注意灌水時間。只有在表墑不足,不能保證播種、出苗時,才灌溉[1]。
2.3 減少現蕾期澆水,增加花鈴期和吐絮期澆水
花鈴期,棉花的生殖生長與營養生長旺盛,需水量大。為促進棉株正常生育,提高鈴重及品質,一般必須進行1~2次灌溉。吐絮期灌溉,可增墑抗旱,防止早衰,增加秋桃,加大鈴重,提高棉花產量和品質。
2.4 水肥調控技術
作物、肥料之間存在以水促肥、以肥代水效應。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最經濟途徑是養分的平衡供應或推薦施肥。根據地力狀況和作物不同時間對養分的需求,實現合理、平衡施肥[1-3],在提高產量的基礎上,提高自然降水和灌溉水的水分利用效率。
3 玉米節水技術
3.1 選擇優良品種及種植方式
品種的改良和更新,有助于提高糧食的產量。因地制宜地選擇節水高產優良品種,有助于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提高產量。適期套種,充分利用自然降水。合理密植,經濟用水。
3.2 改進地面灌溉技術
為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可對土地進行平整,采取小畦灌溉減少灌溉水的損失,增加灌溉均勻度等措施。通過低壓管道輸水減少灌溉過程中水的滲漏損失和水的蒸發損失,提高灌溉效率[1-2]。
3.3 深耕深翻
秋季深耕深翻以土蓄水,有助于解決旱地玉米需水的問題。在10~40 cm的耕層范圍內,產量隨耕翻深度的增加而逐漸提高[1],以耕翻40 cm產量最高,比耕深20 cm的增產約1/5。
3.4 加強田間管理,增強抗旱能力
早間苗定苗,加強中耕次數,減少水分流失。
4 蔬菜節水技術
重點推廣了膜下微灌技術,在平鄉縣大中棚、露地菜中均可采用,比傳統畦灌節水50%以上,增產幅度達20%以上。
4.1 采用耐旱品種
秋季,蔬菜種植要選用抗旱品種。在干旱少水的地塊,減少早熟5號、青菜、小白菜等需水量大的蔬菜播種面積,多種一些抗旱性強的作物。
4.2 中耕覆蓋保墑
對未進行畦面覆蓋栽培的露地夏菜應及時進行中耕、松土除草[1-4],并及時灌水。
4.3 確保重點品種需水,合理利用水資源
保證一些重點蔬菜和重點時期的需水。如有些蔬菜處在開花結果盛期,為減少產量損失,應及時灌水。
4.4 合理灌溉,提高水資源利用率
對有灌溉條件的地塊,應充分利用現有水源、抗旱用具及設施,采用滴灌、噴灌等節水灌溉技術[1-5],進行科學灌溉,嚴禁大水漫灌,節約用水。
5 參考文獻
[1] 蔬菜生產節水抗旱技術措施[J].[2016-01-02].http://wenku.baidu.com/link?url=zlo6UdwHoTtG8jFyLzhY2-ZzGJ6isdyQVN-3n9KDSAWOTZH sqxkWGMWyKz5nYKX5CqX--gqc7gkM14sKo6W49NMWgmwmM2Fn AFS7Ei4Fsgy.
[2] 我國推廣10大節水技術[J].中國農墾,2005(11):5.
[3] 旱作農業節水技術[J].甘肅農業,2015(10):62.
[4] 李宏霞,于秀妍,侯志研,等.阜新地區種植業高產高效技術措施[J].農業科技與裝備,2009(2):85-86.
[5] 徐潤邑,田恩平,杜守宇,等.寧夏旱作農業理論與實踐[J].寧夏農林科技,2013(6):4-8.
[6] 安世才.旱作節水機械化技術的推廣與應用[J].農機科技推廣,2008(2):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