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秀榮
摘 要:漢字的學習是了解文化和文明的基礎,是語文學習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尤其對于小學生來說,更是重中之重。這關系到一個人在以后如何解決生產、生活中遇到的所有問題。
關鍵詞:漢字教學法;拼音;科技
數字化時代來臨,記錄方式由書寫變成了鍵盤上的“敲擊”,這一方式的變化說明了生產力的進步和無紙化作業減少了紙張資源的浪費。但這種書寫記錄方式給人們在生產、生活中帶來便捷的同時,往往也會帶來尷尬。由于經常性使用電腦、手機,導致多數人手寫能力急劇下降,往往造成“提筆忘字”的情況。手寫時,經常用錯字、別字,甚至在各種合同、公文中也出現這種情況,小到鬧出笑話,大到鬧到法庭。一位高中老師感嘆,高三年級學生經常性的把”專制制度”寫成“專治制度”,而且不是個例。這說明學生完全不理解“專制”和“專治”之分,漢語文教育已經到了危急時刻。
清代著名學者龔自珍說:“欲要亡其國,必先滅其史,欲滅其族,必先滅其文化。”
漢字的起源和發展與中華民族的文化和文明息息相關。如果沒有漢字,就不可能有中華民族五千年氣度恢宏的文化和文明史。漢字的學習是了解我們文化和文明的基礎,是語文學習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尤其對于小學生來說,更是重中之重。這關系到一個人在以后如何解決生產、生活中遇到的所有問題。
那么,如何使小學生能夠熟記、理解、掌握漢字的音、形、義呢?如何培養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良好學習習慣,如何提升教師的識字課堂教學趣味性教學法的能力,如何使小學漢字教育更上一個新臺階呢?下面,就以上幾個問題,筆者提出一些粗淺的看法。
一、用“活”漢語拼音
作為漢語普通話的音標,漢語拼音是目前學生最常用、最基本的識字工具。
當今,小學語文有很多識字教學法。但無論是哪種方法,都要用到漢語拼音。拼音識字法適合小學低年級認知水平,教師通過漢語拼音順口溜或口訣等,使學生能快速掌握拼音認讀。學生通過拼音標注,提升漢字學習的能力,提高識字的速度和效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使學生掌握漢語拼音基礎,拼音識字法有利于學生識字量的飛速增長,提升識字程度,進而增加小學生閱讀量和增強閱讀能力,使小學生熱愛閱讀、親近書本,養成閱讀的習慣,能為進入初中學習打下基礎。
二、從漢字的起源、演變教授漢字的學習
中國的原始文字可以被稱為“圖畫文字”,后來隨著生產、生活的需要,這種圖畫逐漸符號化,形成今天的漢字。通過對漢字的起源做出分析,掌握一部分甲骨文字形和釋義,對于教師在教學中將會起到極大的助力作用,同時也使學生能夠理解為什么這個字是這樣的,那個字是那樣的,在學習漢字的時候也了解了漢字的歷史。
通過對某些字的起源分析,對今天漢字字形有了初步的了解,可以更好地掌握字義,甚至通過一個漢字的掌握可以掌握一個類型的其他漢字。
例如,人的生命周期分為四個階段:胎兒期的人(巳)、孩童期的人(子)、長成期的人(人)和衰老期的人(老)。巳在甲骨文中被寫成一個只有頭而沒有四肢的生物,代表胎兒或新生嬰兒。與巳有關的比如“包”字,表示的是大人用被子把孩子包裹住。與此有關的有苞、抱、飽字等。子在甲骨文中被描繪成還不能獨立自主的一個人,與子有關的比如“字”字,表示的是孩子在屋里進行學習。與此有關點的字有繁體字的學,表示孩子在屋里寫字,還有繁體字的敎字,表示教師手里拿著樹枝教導孩子學寫字。而長成期的人在甲骨文中有三種姿勢包括:站,跪,臥。如站姿中的人有繁體字的兒字,表示的是張開大嘴等待喂食的人。跪姿中的人有令字,表示的是主人對跪坐的奴仆下達指示。如臥姿中的人有尺字,表示的是用繩子量臥著的人。
通過教師的比對講解和典型漢字的起源分析,教學做到生動不呆板,會使我們的漢字教學和學生識字速度的提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利用高科技手段,對漢字教學寓教于樂中
各種豐富的現代教學媒體出現后,教師可以利用的多媒體手段越來越多,教師可以通過利用電子白板、投影儀輔助教師傳遞教學信息。通過這些輔助工具,教師給學生提供的圖片、視頻等資源更多,信息量更大,有助于學生在學習漢字過程中提高學習效率,能更加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使得學生不斷保持對漢字學習的熱情。
在課堂教學中,老師需要提前備好課,不斷豐富和完善自己所掌握的素材運用多媒體設備,教師也要不斷學習多媒體技術,通過掌握的多媒體技術,使自己的課堂更加充實、更加生動、更加豐富多彩。
在靈活應用多媒體教學工具的同時,教師也可以編排一些適合兒童的文字游戲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通過游戲或者猜謎等方式使學生對漢字的構件和字形有了充分的認識,對于游戲或者猜謎等互動活動一定要保證趣味性和知識性結合點的原則,這樣,能使得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我們所設計的教學活動中,提高學生漢字學習的效率與熱情。
總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發揮主觀能動性,同時積極學習,不斷充實自己,不斷學習新的多媒體教學手段,不斷使自己的知識儲備升級換代,經常與學生溝通,掌握他們的所思所想,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教授漢字,使我們的漢字課堂教學越來越豐富多彩。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