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舒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應當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在教育過程中,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遵守教育法規。
一、教育傳遞——保存文化
“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
關愛學生,教書育人是教師職業道德素養的核心。踐行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從點滴做起,日積月累,沁人心脾;長此以往,教師的品格便在學生心中形成定向,漸漸生根發芽,直至開花結果。正如古詩所云:“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學與教及其互動過程應當從“同理心”開始,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從而培養學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
二、教育傳播——交流文化
“古之賢君,不患其眾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恥也。”
核心價值觀與凝聚中華正能量的統一性價值觀正是正能量的具體和濃縮,正能量因為價值觀的統一和實踐,才能成為推動社會建設的凝聚力。教師從自身獲得一般綜合素養,漸進轉化為專業知識素養,隨之過渡成為教育能力素養,最后內化成職業道德素養。正所謂:個人良好的品德奠定社會道德風氣;而社會良好的道德風氣又推動著良好品德積淀。由此可見,品德是道德的個體化,從而將社會道德內化為良好的個人品德。
三、教育選擇——提升文化
“多見者博,多問者知;拒諫者塞,專己者孤。”
首先,教師要為人師表,以身作則。教師歷來有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的美譽,神圣使命的寄托下,要求教師不僅僅要教好書,還要育好人。學識的淵博,道德的修養、良好的品質,時刻注意自己的行為舉止對學生的教育起示范作用。
其次,教師禮儀是師德規范的重要內容,要做到舉止文明。美國著名教育家班杜拉在其“社會化學習理論”中明確提出:影響學習動機的因素主要有榜樣示范、言語勸說、及對他人行為及行為結果的借鑒。教師在工作中要規范,從待人接物、為人處世等方面都應采用良好做法。
最后,教師要加強自律。教師的道德示范作用不只在學校,也在學校之外的社會。這就要求教師在學校之外也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加強自律,以自己畢生的道德實踐維護教師的高尚職業形象和榮譽。
四、教育創造——更新文化
現代社會是一個迅速發展的社會,隨著時間在進步,人們的觀念也在不斷地更新,作為新一代教師的我們不應該只滿足于自身所學的知識,而應當利用空余的時間多看一些有用的書,多參加培訓來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豐富自己的教學方法。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即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教師個人的氣質和修養,潛移默化地植入學生的心靈。
《論語·子路》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唯有教師不斷積極進取,勇于探索,敢于拼搏,才會給學生起良好的道德示范作用。時間的延展性和空間的包容性共同組成了終身學習的內涵的外延,只有教師自身不斷地學習進取,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
英國心理學家理查德·懷斯曼在 《正能量》一書中這樣詮釋,所謂正能量是指“一切予人向上和希望,促使人不斷追求,讓生活變得圓滿幸福的動力和情感”。正能量就是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過程中的實踐,那就是凝聚“正能量”及傳遞正能量的過程。
立德樹人即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目標指向。立德要先立教師之德,立教育為主體之德。作為新教師的我們要以德立身、以德立教。只有做到立德樹人,以德治教,才能將我們的學識更好地回饋給社會,培養一代代祖國新的希望。
參考文獻:
[1]邱琴珠.在小學體育教學中加強師德建設[J].當代教研論叢, 2014,(1).
[2]李曉箐,張建華.教師核心價值觀建設背景下的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研究[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4,(4).
[3]劉愛萍.高等教育師源性傷害現象剖析[J].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1).
(作者單位:北京市密云區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