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麗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化,“自主學習”成為了教育熱詞,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自主學習的有效性呢?筆者和同事一起研究,提出“包節到人”的教育主張,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就如何借助于包節到人提升初中物理自主學習的效果談幾點筆者的看法,望能有助于課堂教學實踐.
一、包節到人的初中物理自主學習模式
所謂包節到人,指的是將初中物理教材中的各節內容都下放給學生,學生自主學習.當然教師在學生學習過程中也要充分地發揮主導性作用.具體的教學模式流程如圖1所示.
教師出示學習目標后,學生課前預學對學習目標有所了解,接著課堂上再一次圍繞學習目標學生進行自主討論、交流,在學生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巡視,發現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生成性資源,接著讓學生自主展示,教師給予適當的點撥、更正,抽象為物理概念,然后教師提供具體的問題情景引導學生將習得物理概念應用到具體的問題解決中去,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反饋自己對物理知識和概念的理解,矯正原有的錯誤認知和經驗,由于有了過程的體驗和問題的訓練,再次審視學習目標,發現不僅僅達成了知識和能力目標,情感目標也有效達成.
二、學習浮力時實踐案例分析
1.出示學習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1)閱讀課本,了解什么是浮力;(2)思考浮力是怎樣產生的,并從教材中找到解釋;(3)思考浮力的大小如何求,討論和交流得到浮力的計算式;(4)聯系生活,知道浮力在生活中有哪些應用.
過程與方法目標:(1)自主閱讀課本,對信息進行加工和處理,初步了解概念;(2)通過觀察和思考,了解浮力的產生機理;(3)回歸生活,了解浮力利用的社會價值.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1)從生活經驗到課本知識的情感升華;(2)初步建立科學地應用物理知識的意識.
2.包節到人的課堂學習活動
(1)學生自主展示實驗,生成問題
(2)學生自主討論,形成實驗方案
對于上述過程生成的問題,如何處理呢?包節到人的自主學習模式,筆者大膽地放手讓學生猜想,然后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驗方案的設計,最后小組派代表展示,小組之間進行比較、交流,教師從旁點撥選擇最佳的方案:“采用彈簧測力計稱”,[HJ1.25mm]具體的實驗有如下幾個步驟:首先用彈簧測力計測空氣中的石塊重力,記錄示數;然后將石塊浸沒水中(不與杯底接觸)再讀出示數;觀察示數變化(變小);最后解釋變小的原因:下沉的物體也受液體對其的浮力作用.
(3)階段性總結:“一切浸入液體中的物體都受到液體對它的浮力作用.”同時生成問題,浮力的方向向哪里呢?
這是學生容易出錯的地方,怎么辦呢?學生討論也不一定能夠得到正確的結論,教師此時應該通過演示實驗(如圖2所示)給學生提供直觀的物理現象,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深化認識,在大腦中留下“浮力方向總豎直向上”的印記.
隨后為了深化學生的理解,拋出幾個問題:
問題1:請分別指出浮力的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
問題2:請作圖畫出浮力的方向?
問題3:浮力是怎么產生的?
從學生的認知基礎看,問題1和問題2有了前面的活動,學生都不難回答,問題3的給出將學生的思維轉向課本閱讀,學生對教材的自主閱讀可以找到答案.
在學生閱讀教材找問題3的答案時,教師的巡視不能僅僅是逛,教師可以結合學生閱讀的進程進行追問,如“物體在水中位置下降,浮力會不會改變?”這個問題再一次暴露學生的思維缺陷,并將學生的思考引向本節課的核心問題思考中來.
(4)學生先獨立思考,然后小組合作解決核心問題
本節課的核心問題是“浮力到底跟什么有關,怎樣計算浮力的大小?”為了引導學生解決這個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特殊到一般進行探究,結合學生的設計,演示幾組具有明顯對比度和思考度的實驗.
這些都是學生容易出現的思維誤區,有了上述結論,接著教師給學生講“阿基米德故事”并引導學生再次閱讀課本,根據教材中的探究活動進行進一步探究,最終通過數據分析得到阿基米德原理.
(5)規律應用
應用1:請你根據今天所學的內容解釋“死海為什么不死?”
應用2:為什么我們將飲料瓶往水里按時,越往下越費力?
應用3:想一想,用測力計提著石塊浸入水中時,這一過程中示數有怎樣額的變化?
3.教學反思
整節課的活動設計,將學習過程全部交給學生,問題情景的設計對學生的學習活動具有引導性和啟發性,學生自主學習生成問題,思考并解決問題,充分體現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地位,能有效保持學生探究物理規律的興趣,讓學生逐步提高,強化自主學習的欲望與能力,從主觀角度自覺地去完成下一個內容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