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奇挺

摘 要:本文從展示拳術價值、建立動作感知、運用實踐原理、創設學習情境、體現技術美感等角度入手,闡述提高武術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關鍵詞:武術;少年拳;動作涵義;學習情境;技術美感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2410(2016)04-0064-02
本文從少年拳的展示拳術價值、建立動作感知、運用實踐原理、創設學習情境、體現技術美感等方面談延續學生學習少年拳的興趣,從而提高少年拳教學的有效性。
一、展示拳術價值,讓學生愛學
學生剛開始學習少年拳,因初次接觸會感到新奇,但如果教師只重視動作的架勢,而不解釋動作的作用,慢慢的學生就會產生疑問:這種武術有用嗎?一旦學生認為學習少年拳沒有意義,那么接下來的學習只是被動模仿而非主動求知,他們不會去關注動作細節從而降低學習效果。學習少年拳,真正能吸引和延續學生學習興趣的是少年拳技術動作的價值。若教師能明確告訴學生少年拳的實戰價值,并演示如何進攻和防守,學生的學習興趣則會大增。教師可在示范時簡單解釋每一節的攻防涵義,說明哪個動作是進攻,哪個動作是防守,也可以用提問的方式請學生回答,再通過與一名學生的演示,告訴學生如何進攻和防守。例如學生右手往教師頭頂打來,教師用左臂往上擋開,再用右臂向其做沖拳動作(圖1),使學生了解攻防的動作方法。
二、建立動作感知,使學生易學
少年拳教學常見的有兩種形式:一是直接完整教學;二是先分解再完整的教學。前者是直接學習每一節的完整動作,后者是在學生分別掌握步型和手法后再進行動作整合。少年拳(第一套)每一節都是由沖拳、架拳、推掌、撩掌、蹬腿、踢腿、弓步、馬步、虛步等單個動作中的部分動作組合而成,包括上下肢不同的動作方式和運動路線,同時還要兼顧身體重心的移動和頭部方向的變化,對學習者協調性的要求較高。如果直接學習完整動作,學生容易產生顧此失彼的現象而影響學習效果。先分解再完整的教學方法可使學生由易到難逐步認識動作,感知動作,所以筆者認為用先分解再完整的教學方法更合適。第一步:單個動作練習,如沖拳、架拳、弓步、馬步等;第二步:下肢動作組合和上肢動作組合練習,如架擋沖拳、上步彈踢、轉身橫打等;第三步:上下肢結合的完整動作練習。這樣由易到難的練習,還能幫助學生了解動作結構和動作構成要素。
徒手練習是學習少年拳主要的練習手段,但只做徒手練習較難使學生感受到少年拳沖拳、彈踢、橫打、推掌等的動作方法和力度。可借助跆拳道的腳靶之類的器材進行打擊練習,如以小組的形式,一人側對練習者單膝跪地雙手持靶于體前,練習者做墊步彈踢練習(圖2);一人面對練習者單膝跪地持靶于體前,練習者做馬步橫打練習(圖3)等。腳靶作為動作目標,可幫助學生體會動作的打擊方法。還能根據擊打時發出的聲音大小,使學生容易判斷自己用力的程度。教師還可根據動作要點編口訣,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如震腳架打時“轉腰沖拳,力到拳面”、墊步彈踢時“屈腿發力,力達腳背”、馬步橫打時“擰腰橫打,力到拳眼”等。
三、運用實踐原理,促學生善學
在學習完整動作時,我們總能觀察到很多學生雖然學會了基本的動作,但是動作的質量不高,細節處錯誤較多,我們不禁要問分解練習時能做好的動作,怎么完整練習時頻頻出錯呢?教師已經指正了錯誤,學生為什么仍然會犯同樣的錯誤呢?筆者認為原因有兩個:一是動作不熟練;二是對動作不理解。教師既要安排大量練習,幫助學生能熟練地做出動作,又要聯系實際解釋動作原理,使學生理解動作涵義,從而高質量地掌握動作。學生出錯,教師可作如下指導:
1.動作錯誤:如震腳架打時易將左拳拳心朝下。教師可以讓學生試一試拳心朝下時和朝前上方時,哪種可以更好地應對來自前上方的力,又如沖拳變成了抬臂。可讓學生試試哪種動作打擊更有力度。
2.動作不到位:如震腳架打和蹬踢架打時左前臂放在額前,沒有架擋的動作且位置太低。教師可與一名學生演示正誤方法,讓學生觀察哪種方法可保護頭部。
3.動作順序錯誤:如馬步橫打時,學生容易在轉身成馬步時右臂與身體的動作同步,沒有手臂橫打的動作。可讓學生思考這樣打出來的力度是否有攻擊力。這樣,學生既能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大大增強學習主動性。
四、創設學習情境,助學生樂學
1.氣場增勢。在學生做動作時,可結合“嘿”“哈”的聲音來提升氛圍。如教師喊“震腳架打”,學生做沖拳時大聲喊“哈”,又如蹬踢架打,蹬踢時喊“嘿”,架打時喊“哈”,如此在集體演練時非常有氣勢,使學生沉醉于少年拳之氣場。
2.音樂染景。可播放合適的音樂以創設學武的情境,如在學生練習時,播放《男兒當自強》《中國功夫》之類的音樂,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
3.對練激趣。少年拳雖然是套路項目,但每一節動作都有其實戰的招式,可安排二人一組的對練練習。如一人用少年拳的招式,另一人做簡單的攻擊動作,當后者迎面打來時,前者用左手架開,再用右臂沖拳還擊;后者右臂橫向打來時,前者用左手壓擋,同時用右腿蹬踢(圖4)等。如此學生會興趣十足,但是動作要稍慢,用力要較輕,防止傷人。
五、體現技術美感,幫學生學美
《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武術學習的評價要點是:完成所學武術套路動作的連貫程度和精、氣、神。這里既要求能熟練掌握少年拳,又要求能體現所學動作的美感。動作連貫是展示武術美感的必要條件,但動作連貫不等于一定會有美感,如過于注重動作力度,反而造成動作僵硬。因此,教師應以正確的方法引導學生了解什么是武術的美,怎樣才能展示武術的美。可結合動作進行介紹,如虛步沖拳時從弓步撩掌到虛步抱拳的輕緩、再虛步抱拳時的稍停頓,再到沖拳架擋的快速有力,體現動作輕快緩急的變化;沖拳時頭部同時快速左轉,眼看左拳,體現動作的氣韻;舒展的動作,筆挺的腰桿,體現優雅的姿態。而要做到此等程度,必須在大量的練習下熟練掌握動作后才能逐漸體現出來,因此教師應合理設計教學,做到組織嚴謹、精講多練,如遇個例錯誤,避免集體糾錯等以提高教學密度。同時教師應根據不同課時的學習目標和學生的掌握程度,如動作的幅度、力度和到位程度;動作順序和節奏感;擺頭和眼神的方向等方面,給予及時、合理的評價,讓學生知道自己好在哪里,欠缺在哪里。教師還應適時安排個人和小組的展示,讓他們能相互欣賞和被欣賞,使學生在追求美的同時不斷地學習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