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雪云
摘 要:本文梳理了自1975年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發布SFAS 12至2015年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發布的《財務報告概念框架(征求意見稿)》(ED)以來,有關公允價值的理論研究和準則制定的完整歷程。討論了公允價值準則體系的初始建構過程,闡述了IASB和FASB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期間的緊急應對措施與聯合工作,討論了近年來IASB對與公允價值有關的會計準則以及對財務報告概念框架的持續修訂,其中包括IFRS 9、IFRS 13以及ED等前沿內容。最后提出改進公允價值計量的建議,應密切關注公允價值的波動性、操控性和順周期效應,辯證對待公允價值信息的決策有用性與決策有用性邊界以及局限性。
關 鍵 詞:公允價值;會計準則;金融危機
中圖分類號:F23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517(2016)04-0008-08
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accounting standard development on fair value since FASB released SFAS 12 in 1975 till IASB released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Financial Reporting (Exposure Draft) in 2015. The paper firstly illustrated the accounting standard and statements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concepts released by FASB and discussed the initial process of building fair value criteria system. Secondly the paper illustrated the emergency response measures and cooperation efforts of IASB and FASB during financial crisis. Then the paper discussed IASBs continual efforts in revising accounting standards on fair value and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financial reporting in recent years, including frontier contents like IFRS9, IFRS13 and ED. Lastly, the paper proposed suggestions how to improve the fair value accounting. The fluctuation, manipulation and effect of pro-cyclical of fair value should be closely monitored. Fair value informations effectiveness in decision-making, boundary of effectiveness and limitations should be dialectically recognized.
Key words: fair value; accounting standards; financial crisis
一、引言
公允價值是金融領域一個相當重要而極具爭議的理論問題。 伴隨金融工具和商業模式的創新,公允價值會計在資本市場的有用性得到了持續拓展。 各國政府以及國際機構對此都非常重視。我國也在2007年頒布了新修訂的《企業會計準則》(China Accounting Standards,簡稱CAS),以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簡稱IFRS)實現趨同。其中一個重要變化就是對公允價值計量的采用① 。由于上市公司持有股票、債券等金融產品以及并購現象日益普遍,作為一項制度安排,公允價值計量對經營業績以及金融市場已經產生重要影響, 并且目前亟需梳理與公允價值密切相關的會計準則的發展歷程,特別是金融危機期間的緊急應對措施和金融危機之后的持續改進工程, 以加深對經濟背景、準則含義和制度后果的理解,深化對金融市場風險的認識。
考慮到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簡稱FASB)在全球范圍內率先運用公允價值計量,并在金融危機之前已經建立公允價值計量的理論基礎和方法體系,而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簡稱IASB)對公允價值會計準則②以及理論體系的完善主要是在金融危機之后③, 所以本文首先闡述FASB在金融危機之前的準則建構歷程, 然后闡述IASB和FASB在金融危機期間的緊急應對與聯合工作, 之后闡述IASB在金融危機之后對公允價值計量的持續改進與修訂,最后提出分析建議。
本文的學術價值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此前一直缺乏對公允價值會計準則的完整梳理,因此本文的系統性回顧有助于提供一個清晰、簡明而連貫的歷史脈絡;二是對會計準則的討論往往包含大量術語,比較晦澀、繁雜,難以理解,本文提供了簡潔、流暢且易于理解的表述;三是有助于理解近年來IASB發布的概念框架與相關準則的動態。
二、FASB在金融危機前對公允價值會計準則體系的建構
過去40年來,FASB一直致力于公允價值的理論研究和準則的制定,截至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前,一共發布了168個會計準則和7個概念公告。其中, 大部分會計準則都包含了對公允價值的解釋和規定。 本文選取了12個與公允價值密切相關的會計準則和概念公告, 見表1。 這12個會計準則集中體現了公允價值會計在美國的運用和發展歷程④。
1975年12月,FASB發布第12號財務會計準則(SFAS 12)《某些可交易證券的會計處理》,首次采用現行市價對證券投資做會計處理。根據SFAS 12,證券投資組合可劃分為流動和非流動兩類。其中,流動性投資組合的價值減少作為收益表的未實現損失確認,價值回升作為收益表的未實現利得確認,并且對未實現利得的確認金額不得超過原始成本;同時,非流動性投資組合的公允價值減少不需要記錄在收益表⑤,而是直接記錄在股東權益之中。
1977年6月,FASB發布第15號會計準則《債權債務人對債務重組的會計處理》, 聲明債權人不一定要沖銷重組債權。該準則被認為是延遲和加劇了金融機構在20世紀80年代所面臨的儲貸危機,因此是最糟糕的會計準則[1]。此前,FASB在1976年5月備忘錄中,建議債權人在債務人面臨財務困境而修改支付條款時對應收款做出重新估值。但由于這個提議可能導致銀行業收益下降和自營資本減少,因此銀行業遞交給FASB數百封反對信, 迫使FASB在第15號準則中對債權歷史成本和公允價值做出了折衷的選擇。
1979年9月,FASB發布第33號會計準則《財務報告和物價變動》。 鑒于當時的美國經濟正面臨通貨膨脹, 第33號會計準則要求按照物價指數對資產的賬面價格進行重新估值,并在年度報告中補充披露非金融資產的現行成本。這被視為采用公允價值對非金融資產進行會計處理的首次嘗試。
1984年12月,FASB發布第5號財務會計概念公告(SFAC 5)《企業財務報表的確認和計量》,提出了五種可以在財務報表中使用的計量屬性。 分別是:(1)歷史成本,即資產或負債的初始成本;(2)重置成本;(3)現行市價,也稱脫手價值;(4)可變現凈值,近似于銷售價格減去交易成本;(5)現值。這五種計量屬性在我國依然使用①,但對計量屬性的排序與用詞略有差異。
1990年3月,FASB發布第105號會計準則《具有表外風險的金融工具和信用風險集中的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 首次就公允價值的披露提出詳細要求,包括:金融工具的性質、條件、面值、協議價值、名義價值、信息風險、市場風險、現金要求、會計政策、擔保情況以及擔保未能兌現時的預期損失。
1991年,FASB發布第107號會計準則《金融工具公允價值披露》。該準則的作用在于將SFAS 105的披露要求推廣到非金融企業。在SFAS 107下, 適用于美國公認會計原則(Generally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s,簡稱GAAP)的企業,有義務公開披露金融工具的公允價值、估值方法和重要假設。
1993年,FASB發布第115號會計準則《對某些債務性及權益性證券投資的會計處理》, 首次要求在收益表中確認全部的公允價值持有利得和持有損失。 與SFAS 12不同,SFAS 115要求將金融資產的未實現利得也作為收益表項目加以確認,這是FASB遵循價值相關性原則而偏離穩健主義的重要邁進[2]。
1995年,FASB發布第121號會計準則《長期資產減值、處置的會計處理》,詳細規定了長期資產減值損失的確認條件、 估值技術和披露要求。這是公允價值估值技術在非金融資產項目中的再次推廣應用。
1998年,FASB發布第135號準則《衍生金融工具和套期活動的會計處理》,以取代SFAS 105。根據SFAS 135,對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價值變動自此從表外披露改為在收益表內確認。SFAS第135號會計準則還規定公允價值是衍生金融工具惟一的計量屬性,并且是金融工具最為相關的計量屬性。鑒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價值通常難以估計并且價格波動比股票、債券等金融資產更大,所以SFAS 135是繼SFAS 115之后FASB對價值相關性原則的再度邁進以及對穩健主義的再度偏離。
2000年,FASB發布了第7輯財務會計概念公告《在會計計量中應用現金流量信息與現值》。通過這一概念公告,FASB正式將對未來的估計引入到財務報表中。這項制度規定進一步拓展了公允價值的運用范圍和提升了公允價值在基礎理論中的重要性。
2006年,FASB發布第157號會計準則《公允價值計量》。 至此,FASB已經基本建立了完備的公允價值準則體系。SFAS 157主要是對分散在各個具體準則中的公允價值計量的相關規定進行統一,并沒有提出新的概念與方法,但是在金融危機期間依然倍受質疑。其基本內容包括:(1)對公允價值進行重新定義。(2)定義了公允價值的三個估值技術:市場法、收益法、成本法。市場法,以活躍市場為前提,有兩個獲取方法,一是該資產或負債的市場交易價格,二是以相同或相似市場的資產或負債交易信息估計公允價值,例如限售股份就可用流通股份的市價作為估值基礎。 收益法,以合理估計未來現金流量為前提,包括凈現值法和期權定價模型。成本法,是指重置成本或現行成本。成本法的特點是需要合理考慮各種價值減損,以將歷史成本修正為現行成本, 并且現行成本就應該是公允價值。(3) 按照優先次序將公允價值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在活躍市場中的同一資產或負債的報價;第二層次是當該資產的市場價格不可獲得時,可以以活躍市場中類似資產或負債的報價為參考依據,經過適當調整確定公允價值,或者以非活躍市場中的同一資產或負債的報價作為公允價值;第三層次是在前兩個層次難以獲得估值信息的情況下,需要將估值信息建立在假設條件之上,以可獲得的最佳估計和分析模型相結合,例如衍生金融工具的定價[3]。
2007年,FASB發布第159號會計準則《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中的公允價值計量選擇權》, 允許企業存在以公允價值計量列報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的選擇權,并且要求提供附加信息以幫助投資者和財務報表的其他使用者理解公允價值計量對企業盈利的影響。
在歷經數年的發展完整之后,SFAS 157《公允價值計量》和SFAS 159《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中的公允價值計量選擇權》的發布,標志著FASB已經基本完成對以公允價值為基礎的準則體系的建構。
三、IASB與FASB在金融危機期間的緊急應對與聯合工作
在2001~2006年,美國住房市場持續繁榮,市場利率水平較低,低收入人群向銀行抵押貸款的意愿強烈,次級貸款市場(簡稱“次貸”)相當活躍,于是債務抵押債券CDO、CDS等風險產品在商業銀行、投資銀行等金融機構之間自由泛濫。到2006年春季,大量貸款人相繼不能償付銀行債務,此時次貸危機開始顯現。到2007年8月,次貸危機開始蔓延,席卷了美國、歐盟和日本等國際金融市場,貝爾斯登、美林證券、花旗銀行和匯豐銀行等國際金融機構相繼對外宣布數以百億美元的次貸產品損失。2008年7月, 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這兩家抵押貸款巨頭的虧損達到700億美元,申請破產保護①。至此,美國房地產市場泡沫破裂,市場流動性緊缺,并且迅速惡化了全球的金融環境和經濟穩定。 匯豐銀行、瑞銀集團、德意志銀行、蘇格蘭皇家銀行、富通銀行等歐亞地區的主要商業銀行,由于持有大量美國CDO金融工具而出現巨額虧損,導致英國、瑞士、德國、荷蘭、冰島、比利時、日本、中國等國家的金融穩定受到影響,次貸危機衍變成為全球性金融危機。
在金融危機背景下,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開始大量抱怨公允價值會計對銀行業經營業績的影響,質疑SFAS 157和SFAS 159以及IAS 39在金融危機中扮演了推波助瀾的角色。美國銀行業協會主席、首席執行官Edward Yingling認為“若不是公允價值會計,房地美和房利美就不至于出現巨額賬面虧損”,認為“公允價值會計已經成為一個有爭議的問題,SFAS 157犯了方向性錯誤”① 。黑石集團(Blackstone Group)創始人蘇世明(Stephen A.Schwarzman) 接受紐約時報采訪時稱,“SFAS 157的目的是使市場更加透明和有效,但在金融危機時期卻很有問題……SFAS 157夸大了銀行業的損失數額,惡化了次級信貸危機”[4] 。 聯邦儲蓄保險公司(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oration,簡稱FDIC)前任主席威廉·艾薩克(William Isaac)接受訪談時表明,“按照SEC和FASB的制度要求,在即便沒有活躍交易市場的情況下,銀行業也仍然需要對房產抵押證券采用現行市價法, 這導致了大約5000億美元的賬面虧損”[5]。
美國國會也開始質疑公允價值會計在導致和加重金融危機方面是否負有重要責任。2008年10月,美國總統小布什簽署了2008緊急經濟穩定法案(Emergency Economic Stabilization Act,簡稱EESA),被稱為“救市計劃”。“救市計劃” 第132部分授權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the U.S.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簡稱SEC)在與投資者利益保護目標一致的情況下,如果認為從公眾利益來說是必要的或恰當的,可以通過法規、監管或命令等方式暫停、延緩SFAS 157在任何類別、任何交易中的使用。“救市計劃” 的第133部分責成SEC對公允價值會計展開調查,以求證SFAS 157的合理性, 主要內容包括:(1)SFAS 157對金融機構資產負債表可能的影響;(2)SFAS 157對2008年銀行業大量倒閉的影響;(3)SFAS 157對投資者可獲取的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4)FASB制定會計準則的程序和過程;(5)FASB應當對公允價值提出合理可行的修訂建議;(6)商議SFAS 157《公允價值計量》的替代準則。
針對美國國會的要求,SEC在組織取證和充分調研后,遞交了《應2008緊急經濟穩定法案第133部分的工作報告與建議:對盯市會計的研究》,就市值會計②(Mark-to-Market Accounting)的發展背景、對財務報告重要項目的影響、在金融危機中扮演的角色、 開發和制定程序等多項內容進行了全面闡述。 該調研報告在基本肯定公允價值的前提下,對公允價值的未來發展和準則改進提出了一些建議。
面對銀行業和政府的質疑,FASB在金融危機期間對公允價值進行了緊急修訂。2008年10月,FASB發布SFAS 157-3《不活躍市場條件下金融資產公允價值的確定》。2009年4月,FASB發布SFAS 157-4《當資產或負債的活躍水平顯著下降和處于非有序交易條件下的公允價值確定》,對金融危機背景下公允價值會計的采用做了特別規定。
為了應對2008年金融危機,20國集團(G20)峰會的內設機構金融穩定理事會(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簡稱FSB)提出倡議,希望建立全球統一的高質量會計準則,希望成員國致力于提升會計信息透明度[6]。FSB的呼吁將會計準則的重要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FSB的積極關注下,IASB與FASB聯合設立全球咨詢小組, 以確保在全球范圍內按協調一致的方式解決因金融危機所引發的財務報告問題。2008年10月,IASB宣布有必要對IAS 39《金融工具:確認與計量》和IFRS 7《金融工具:披露》做出修訂③。2009年5月,IASB發布《公允價值計量準則(征求意見稿)》。這個緊急修訂方案主要針對金融危機影響下非理性市場和非活躍市場的特殊情況,基本內容包括:允許某些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非衍生金融資產在極其特殊的情況下重新分類,重分類資產以重分類當天的公允價值作為新的計量基礎。這項新的制度規定準許金融機構將非衍生金融工具以外的交易性金融資產重分類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以及將可供出售金融資產重分類為貸款、應收款或者持有至到期投資,允許按成本入賬和持有到期。這項修訂對金融機構的當期損益產生了兩個直接影響:一是重分類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之后,公允價值變動損失可以不反映在收益表之中,二是重分類為應收款項和持有至到期投資之后,公允價值變動損失可以不反映在財務報表之中。受益于此項會計政策變更,歐洲以及其他執行國際會計準則的銀行和保險公司在2008年第三季度的業績報告顯著好于市場預期。例如,德意志銀行2008年第三季度凈收益,在金融資產重分類之后由虧損4.31億歐元變為盈利4.41億歐元。對于以上緊急修改,IASB理事會主席Sir David Tweedie的解釋是, 在應對當前金融危機這類極少數情況時,IASB應當確保金融市場的信息透明度和投資者信心恢復。
四、IASB在金融危機之后對會計準則與概念框架的持續修訂
2009年11月,IASB發布了《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第9號——金融工具》。2009年版的IFRS 9有兩項新內容:(1) 將金融資產由此前的四分類法變成以攤余成本和以公允價值計量兩類。以攤余成本計量需要同時具備兩個條件,一是為取得合同現金流量而持有,二是合同條款的支付額僅限于本金和利息的金融資產; 沒有同時具備這兩個條件的金融資產, 應當歸類為以公允價值計量的金融資產。(2) 要求采用預期損失模型計算金融資產減值準備,金融資產減值準備允許在未來五年內攤銷。IFRS 9的新規定對收益波動的影響很可能小于FAS 159和IAS 9。業內普遍認為,IFRS 9對金融資產的兩分類建議,是一種允許選擇按市價計量或按成本計量的混合計量模式[7]。
與IASB相反,FASB在2010年5月提出了更為激進的改革建議,要求對貸款和應收款項也參照市價估值。 由于FASB的改革建議朝著與IASB相反的方向,因此很可能全面擴大美國銀行業與非美國銀行業在計量和報告上的差別。 圍繞IASB與FASB對金融工具準則的分歧, 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對全球62位投資者和分析師展開調查, 多數受訪者表示混合計量模式更有利于反映報告主體自身的經營狀況以及持有一項金融工具的內在經濟動因。該項調查顯示實務界的態度是:公允價值信息對于金融工具的核算至關重要,但對某一實體而言并不是關鍵因素[8]。根據分析師和投資者的意見,對公允價值會計的采用應當根據報告主體資產流動性、資本充足率和企業價值等多方面的不同而有所區別。
2010年5月11日,IASB發布《應用公允價值選擇權的金融負債》征求意見稿。該意見稿是IFRS 9第三階段目標《套期會計準則》的項目內容,也是《國際會計準則第39號》的替代項目。該意見稿提議將公允價值做一個兩分類:金融負債的公允價值變動全部計入收益表;與信用風險有關的部分轉入到其他綜合收益,并且在終止確認時不允許轉回收益表。 這份征求意見稿的相關背景是IASB在對《負債計量中的信用風險》討論階段所收到的反饋意見:(1) 報告主體自身信用風險導致的公允價值變動信息有一定可用性;(2) 自身信用風險導致的金融負債公允價值變動計入損益后容易導致歧義,有可能形成期間錯配;(3)建議不要徹底推翻目前的金融負債計量方法[9]。
2010年6月24日,IASB和FASB這兩大準則制定機構聯合發布《關于承諾會計準則趨同和建立全球統一高質量會計準則的進展報告》, 修改了雙方重要項目議程, 以減少IFRS與GAAP的差異和推進會計準則國際協調。并且,IASB與FASB就信貸損失會計達成共識,規定了不良貸款在攤余成本計量法下的減值確認原則,表示最新減值損失模型將以預期損失為基礎[10]。此前,對貸款減值損失的確認前提是已發生原則,只有在發生了準則規定或特定的減值跡象才能確認資產減值。IASB與FASB認為這項改變將保護實體免受金融危機等條件下市場風險的打擊。
2011年1月,FASB決定取消此前倍受爭議的計劃,暫且允許以攤余成本計量那些不附帶任何特殊條件的和最基本的標準型金融工具。FASB新任主席萊斯麗·賽德曼(Leslie Seidman)表示,可以適用成本計量的標準型資產是指那些用以證明主體與借款人之間存在借貸關系并且持有目的是還本付息的金融工具。 根據FASB委員會會議簡報,對金融資產的計量可以分為三種情況。 (1)攤余成本。如果可以確定金融機構對借貸資產承擔管理責任,未來的現金流量在合約中已有限定,那么這些金融資產應以攤余成本計量。(2) 計入當期損益的公允價值。如果金融機構有意圖在近期出售這部分金融資產,并且這部分資產未來現金流量的實現方式不受合約義務的約束,那么應該將持有期間的價格變動計入當期損益。(3) 計入其他綜合收益的公允價值。如果金融機構的意圖是在未來某個時刻獲得投資收益總額的最大化,并且目前不確定會在將來什么時間去實現現金流量,那么這是一項與管理風險敞口有關的經營活動,應該歸入到所有者權益項目下的其他綜合收益類別。FASB的這項建議與IFRS 9提議的混合計量模式是接近的,此舉受到了銀行業的歡迎。根據FASB的新提議,美國銀行業將可以繼續采用歷史成本對貸款進行估值,而不是必須根據市場變動進行估值。 美國銀行家協會(The American Bankers Association, 簡稱ABA) 主席弗蘭克·基廷(Frank Keating)對這個轉變持支持態度。他表示:“此前FASB要求在包括貸款在內的所有金融工具中推廣市值會計, 將會帶來毀滅性后果,現在FASB終于回到正確的道路上,能夠一致同意推翻先前確定的以公允價值計量所有金融工具的提議,意識到了投資者所關心的問題,即企業的商業模式應當是計量金融工具的關鍵因素”[11]。
2011年5月,IASB正式發布《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第13號——公允價值計量》。IFRS 13的目的在于定義何為公允價值、規定公允價值計量的框架以及對公允價值計量的披露提出要求。IFRS 13第六條提出,本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計量和披露要求不適用于資產減值以及可回收金額等類似于公允價值但不是公允價值的計量和披露[12]。IFRS 13第三十八條提出,如果計量對象的可觀察價格不存在,可以使用收益法和市場法作為估價技術[12]。作為公允價值估計的收益法,需要考慮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技術。作為公允價值估計的市場法,需要使用某種復雜方法估算資產或負債的市場報價①。
2014年7月,IASB發布經修訂的《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第9號——金融工具》,計劃于2018年1月1日生效, 允許提前采用。 新IFRS 9闡明了金融資產、金融負債和買賣某些非金融項目的合同的確認和計量要求,完全取代之前的IAS 39《國際會計準則第39號——金融工具: 確認和計量》[13]。新IFRS 9在IAS 39基礎上的主要議程和完善內容有: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的分類和計量、 減值方法與套期會計。根據新IFRS 9的規定,未來的金融資產分類依據是主體管理金融資產的業務模式,這應該是一項事實,而非認定,通常可以通過觀察主體的業務活動進行辨別,主體的業務模式將決定現金流量是源自收取合同現金流量、 出售金融資產或是兩者兼有。新IFRS 9還規定,金融資產減值的目標旨在確認信用風險自初始確認后顯著增加的所有金融工具在整個存續期的預期信用損失,相關評估應考慮所有合理及可支持的信息,包括前瞻性信息;并且主體對未來的預期應當反映通過評價一系列可能的結果而確定的無偏概率加權金額; 貨幣的時間價值;在無須付出不當成本或努力的情況下可獲得的有關過去事項、當前狀況及未來經濟狀況預測的合理及可支持的信息(IASB,2014)[13]。
在金融危機之后,IASB還對財務報告概念框架進行了持續修訂。 在2010年,IASB發布了只有IASB參加的《財務報告概念框架》。其中,計量部分始終是概念框架的重點內容。 在2010年版的概念框架中,IASB直接定義了4個計量基礎, 分別是:歷史成本(historic cost)、現行成本(current cost)、可變現價值(realizable value)、現值(present value)[14]。在2013年7月,IASB發布《財務報告概念框架評論(討論稿)》(A Review of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Financial Reporting,簡寫為DP), 其中定義了3個計量類別,分別是:基于成本的計量;基于現行市價的計量;以未來現金流量為基礎的計量[15]。其中,基于現行市價的計量主要是指公允價值。 在2015年5月,IASB發布《財務報告概念框架(征求意義稿)》(Exposure Draft of a new Conceptual Framework,簡寫為ED), 擬于2016年完成對概念框架的最終修訂并發布正式稿。 在ED中,IASB再次將之前的分類合并為兩個計量基礎。這兩個新的計量基礎分別是:歷史成本和現行價值。其中,現行價值還包括:公允價值;資產的在用價值和負債的履約價值[16]。那么,依據ED的劃分,一項資產的計量基礎,不是歷史成本,就是現行價值。并且,現行價值的兩個來源公允價值與在用價值是有區別的,公允價值是從市場參與者視角的定價,在用價值是管理者依據未來現金流量做出的估計。市場參與者視角是公允價值不同于使用價值的特殊之處。 所以,攤余成本、存貨的可變現凈值、資產減值的未來現金流量凈現值、廠房設備的折舊、無形資產的攤銷等類似于公允價值的方法不能稱為公允價值計量。IASB在發布ED時還聲明, 概念框架不會凌駕在任何現有準則或解釋之上,當修訂后的概念框架與具體的IFRS不一致時, 遵照具體的IFRS執行。
五、分析與建議
綜合來看,公允價值會計是一種將未實現損益與已實現損益并列的計量方式,它強調的是資產公允價值的變動,而非資產公允價值的實現。它的經濟后果來自于將各種與持有損益變動有關的風險包括資產價格泡沫、價格風險和交易風險不加區分地計入了財務報表這樣一個制度安排,從而使財務業績同步映射出金融風險和經濟波動。基于對公允價值內在涵義的解釋,筆者認為,未來對公允價值會計準則的改進,應注重協調金融監管與金融風險的關系, 會計信息在反映金融市場風險的同時,也應有利于金融市場穩定,要充分認識公允價值決策有用性的邊界及其局限性。
為了改進公允價值的計量缺陷,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公允價值計量存在有利有弊的兩面性,雖然反映金融風險動態有助于向投資者報告信息風險和具有決策參考作用,但它的波動性、操控性與順周期問題降低了公允價值信息的可靠性,并且也不利于金融市場穩定;二是公允價值計量應當以反映未來現金流的可實現性為目標,而不是局限于如實反映這個可靠性的替代特征,或者以反映未來現金流的不確定性為目標;三是公允價值信息對金融風險的傳遞作用應當謹慎適度,而非充分反映。
參考文獻:
[1]Zeff, S A. The Evolution of U.S. GAAP: the Political Forces behind Professional standards[J]. The CPA Journal,2005.
[2]Schneider,D K,and M G,McCarthy. Fair Value Accounting Broadened with FAS-159[J]. Commercial Lending Review,2007,7:28-35.
[3]FASB. SFAS 157: Fair Value Measurement. 2006.www.fasb.org.
[4]Andrew,R Sorkin. Did an Accounting Rule Fuel a Financial Crisis?[N]. New York Times,july 1,2008.
[5]Chris Isidore. The Accounting Rule You Should Care about[EB/OL].http://money.cnn.com,Oct.1,2008.
[6]財政部.關于印發《中國企業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持續趨同路線圖》的通知[EB/OL]. http://kjs.mof.gov.cn,2010-04-01.
[7]IASB. 2009.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 9. www.ifrs.org.
[8]戴正宗. 混合計量模式或將好于公允價值[N].中國會計報,2010-06-25.
[9]IASB. Fair Value Optionfor Financial Liabilities(Exposure Draft). 2010.www. ifrs.org.
[10]戴正宗. IASB與FASB就信貸損失會計新規制定達成共識[N].中國會計報,2011-01-24.
[11]張曉泉. FASB放緩實施公允價值新規[N]. 中國會計視野,2011-02-11.
[12]IASB. IFRS 13: Fair ValueMeasurement. 2011.www.ifrs.org.
[13]IASB. 2014. IFRS 9: Financial Instruments. www.ifrs.org.
[14]IASB.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Financial Reporting. 2010. www.ifrs.org.
[15]IASB. A Review of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Financial Reporting (Discussion Paper). 2013. www.ifrs.org.
[16]IASB.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Financial Reporting (Exposure Draft). 2015.www. ifrs.org.
(責任編輯、校對:盧艷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