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軍福
摘 要:本文結合S322涇茂段路面改善項目的特點及施工管理過程中的質量控制,探討了就地冷再生、結構層間連接,土工防裂織物、水穩基層以及瀝青路面等施工技術的運用和質量細節控制,供后續項目施工及廣大同仁參考。
關鍵詞:公路工程;路面改善;施工技術控制
中圖分類號:U416 文獻標識碼:A
1 工程簡介
S322涇茂段路面改善工程項目位于皖南山區,項目全長23km。本項目為二級公路,瀝青混凝土路面,路基寬12m,行車道寬9m,土路肩2×1.5m;原路面為瀝青混凝土路面。隨著當地的經濟和旅游產業發展,道交通量及車輛荷載日益增大,瀝青路面年久老化,為改善道路使用性能,決定進行路面改善,改善后的路面結構采用厚20cm路面就地水穩冷再生(小范圍路面病害采用挖補處理)+厚20cm水泥穩定碎石基層+厚6cmAC20瀝青混凝土下面層+4cmSBS改性瀝青混凝土路面。
2 瀝青路面改善施工技術的運用和細節控制
目前瀝青路面就地冷再生、水穩基層和瀝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術已成為常規成熟工藝,加強施工過程中細節控制,成為確保路面施工質量的關鍵:
(1)路面病害挖質量控制。本項目對老路處理采用兩種方式,對路段彎沉較小且病害面積較小及單點病害采用路面病害挖補處理,為確保所有病害挖補到位,面積較小的病害挖補應采用反銑刨工藝施工,即對原有病害范圍加寬10cm~20cm進行銑刨后回填至原瀝青路面標高,養生結束后,對回填水穩進行第二次銑刨,再鋪筑瀝青,注意二次銑刨時面層平面邊界要比下部挖補尺寸大0.3m以上,上下結構層錯縫處理;面積較大的病害挖補,要確保壓路機碾壓到邊到角,確實壓路機碾壓不到位的地帶,用打夯機夯實;同時加強病害處理的透層、粘層油的施工質量控制。
(2)就地冷再生水穩處理病害施工控制。對于成片連續的老路病害情,因強度低、彎沉值大,本項目采用就地冷再生水穩處理病害。就地冷再生主要施工程序如下:老路面銑刨—篩分銑刨料—加新骨料進行配合比設計—鋪筑試驗段及總結—按照試驗段數據指導生產—7天保濕養生—開放交通。質量控制要點:嚴格控制水泥、碎石等原材料質量,嚴格按照配比準確控制集料及水泥的現場鋪設,做好施工過程中級配和水泥滴定試驗控制;準確控制含水量,控制就地拌合設備的拌合時間,確保混合料拌和均勻無離析現象,碾壓結束后即進入養生階段,保濕養生時間7天,期間需封閉交通,嚴格禁止車輛通行。直至達到設計強度后方可開放交通。就地冷再生水穩底基層均勻性、整體性好以及結構強度均有顯著提高。但也存在早期強度低、交通管制要求較高,若過早開放交通,容易造成早期破壞等缺點。
(3)粘結層施工。路面的整體強度非常重要,在水泥穩定基層和底基層之間,增加一個粘結層對提高路面結構的整體性非常有效,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使得它們之間的粘結效果更加好,通常基層間層間粘結采用水泥配置水泥凈漿作為施工材料。通常采用普通硅酸鹽水泥、硅酸鹽水泥作為原材料。在公路工程改造項目中,選擇的粘結層水泥等級通常為42.5級。在選擇水泥時,要注意檢查水泥的合格證、質保書等,選擇質量上等的水泥。水泥的終凝時間最低為6h,初凝時間都在3h以上。在高溫的天氣下,若水泥的溫度高于50℃,應進行相應的降溫處理。在施工之前,需要清理掉底基層表面的雜質及浮塵。灑水保持路面濕潤,在均勻灑布水泥凈漿后因盡快完成上層結構施工。
(4)稀漿封層施工。在路面改善工程中,在進行瀝青混凝土面層施工前,可在水泥穩定基層上鋪設5mm的乳化瀝青稀漿封層。作用有:①在瀝青面層和基層之間設置一防水層,防止面層水下滲破壞路基強度;②可作為半幅施工半幅通行路段水穩短期通行的磨耗層;③有利于基層與瀝青路面的有效銜接,防止在車輛荷載力的作用下,下面層與基層出現分離的狀況。主要控制要點有:嚴格控制乳化瀝青、細集料的原料的質量,確保乳化瀝青殘余含量、破乳時間、初凝時間符合設計要求。嚴格控制開放交通時間,必須在乳化瀝青混合料完全破乳并終凝后方可開放交通。
(5)預防路基不均勻沉降及半剛性基層反射裂縫施工。本改善項目對部分較窄路基采取了拼寬處理,對部分原有水穩反射裂縫采用了瀝青灌縫處理,為防止路基不均勻沉降,和基層反射裂縫向上蔓延,在道路路基加寬和瀝青灌縫施工完成后,在新老路基結合部以及反射裂縫上部鋪設土工防裂材料進行處理,抗拉強度較好的土工格柵、玻纖格柵以及高強度的無紡土工布均可作為防裂材料,能有效預防或延緩路面變形及反射裂縫的危害。土工防裂織物控制要點:鋪筑大面要平整,與下承層結合要緊密,防止縱向歪斜,橫向寬度不小于2m,縱向拼接可采用搭接,搭接長度不小于20cm,接頭要繃緊、拉直,避免褶皺、曲折。鋪筑錨固完成后用6t~8t鋼輪壓路機碾壓服帖。基層上土工織物鋪設,也可采用熱瀝青粘接。
(6)水穩基層施工。水穩基層已成為常規成熟工藝,關鍵控制要點是預防水穩干縮裂縫反射到瀝青路面,可采用骨架密實型水穩級配減少干縮裂縫的產生,提高半剛性基層的抗裂性能。采用“振動成型法”初步確定混合料干密度為基礎,試驗段校正壓實度控制指標的方式,使現場質量控制更為合理,進一步提高基層的壓實效果,建立室內試驗與現場成型的聯動機制,確保基層質量,減少裂縫發生。
(7)瀝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本項目中,瀝青路面采用SBS改性瀝青配置AC-c型瀝青混凝土面層。瀝青面層質量控制要點:①嚴控原材料質量,確保石料壓碎值、針片狀含量、規格以及含泥和含軟石比率等技術指標符合要求;瀝青要做到逐車檢查供貨來源,逐車取樣檢驗,確保各項指標符合要求,并留樣備查;②綜合各種因素優化配合比設計;③加強施工過程中質量控制,重點檢查拌合設備的除塵和拌合能力,加密監測級配、油石比、壓實度,各階段溫度控制是否滿足試驗段、設計文件和規范的要求。通過全方位控制,確保路面質量。
結語
由于老路路面改善,和新建公路工程會存在一定的差別。在改造過程中,項目最大特點是要半幅施工半幅通行,在外荷載作用下成品保護顯的尤為重要,所以加強交通管制和成品保護力度,也是確保路面工程質量的關鍵,只有通過加強施工各環節質量細節控制與交通管制相結合,才能確保改善后路面達到高質、高效、美觀、舒適的通行效果。
參考文獻
[1]劉然.公路路面改造工程及施工技術[J].交通世界(運輸.車輛),2013(07).
[2]王雪佳.公路路面改造及施工技術分析[J].世界家苑,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