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莉萍
摘 要:各國的實踐經驗證明,技術創新離不開金融的支持,金融直接推動著技術進步和創新能力?;诖?,國內外學者無論是從理論還是實證方面都對金融支持技術創新進行了相關的研究,本文對國內外金融支持技術創新體系研究的相關文獻做了分析,總結了國內外研究現狀。
關鍵詞:技術創新;金融;支持體系;國內外;綜述
中圖分類號:F276 文獻標識碼:A
一、引言
各國的實踐經驗證明,技術創新離不開金融的支持,金融直接推動著技術進步和創新能力。一個國家的金融部門能否有效的引導資金支持技術創新,關鍵在于金融部門的運作效率以及金融與技術的結合程度。技術與金融的相互融合既是技術與金融相互作用的必然結果,也是各自發展的內在要求。本研究將通過大量文獻分析,總結各國金融體系支持技術創新的國際經驗,考察我國金融體系支持技術創新的研究現狀,為進一步深入對金融體系支持技術創新研究提供必要信息和理論基礎。
二、國外學者對技術創新金融支持體系的研究
在國外,很早以前就要專家從事對于技術創新金融支持體系的研究,他們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了探索:銀行、資本市場與技術創新關系、風險投資與技術創新關系。
(一)銀行、資本市場與技術創新關系的研究
技術創新的概念源于熊彼特的“創新理論”。1912年,熊彼特出版了他的名著——《經濟發展理論》,在書中,他提出了獨特的“創新理論”,并以此在經濟學界奠定了地位。他創造性的定義了創新的概念:創新就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或供應函數,即在生產體系中引入新的組合。熊彼特在書中論證了貨幣、信貸及利息等金融變量對經濟發展和經濟創新的影響,著重強調了三項內容,包括金融資本對創新的作用,信貸資本是實現企業利潤的前提,企業家功能對資本主義發展的重要性。他指出,銀行的信用在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主要體現為能夠為生產要素的新組合提供必需的購買力,這種購買力是源于銀行的信用創造,而不是傳統的觀點認為的來源于銀行吸收的儲蓄,真實票據的貼現以及抵押。他認為,功能齊全的銀行,能夠辨別并資助那些最有創新能力的企業,并輔助其完成創新活動,這種信貸提供給在循環流轉中運行的而企業。
20世紀50年代以后,索洛(R.M.Solow)等人修正和發展了哈羅德-多馬模型,進而建立了經濟增長與資本積累相互關系的模型,在該模型中,“資本”概念進一步發展,在很大程度上被視作是“金融”與“技術”的有機結合體,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研究了金融對技術創新的作用及結合機制。遺憾的是,這些模型沒有能夠深入研究金融變量對經濟增長和技術創新的促進作用。
希克斯(Hicks)深入研究了金融市場效率對技術創新的影響,他認為,促使產業革命發生的首要的條件并不是技術,而是投資,投資使得這些技術能夠在較大的范圍內廣泛實施,只有合適的金融體系才能實現這種投資。這種投資具有大規模、連續和長期的特征,促使了新技術的廣泛采用。史密斯(Smith)使用世代交疊模型來證明金融市場的效率能夠直接影響技術的選擇,他的研究結果表明,如果金融市場成本高,則經濟只會選擇發展期較短的技術。當交易市場的效率提高到某一水平,市場才可能傾向于選擇發展期較長的技術。
在金融市場的功能與技術創新的關系方面。Saint-Paul(1992)在對金融市場的風險分散功能進行研究的基礎上,得出金融市場促進技術進步和經濟發展的主要方法,是通過為經濟主體從事生產率水平和風險水平較高的創新活動提供必要的保障來實現的。Hellwig(1991)和Rajan(1992)的研究認為,銀行在信息處理與揭示方面具有比較優勢,當銀行與創新主體進行交往時,能夠獲得其它渠道難以獲得的大量信息,從而產生利用信息獲得信息租金的動力,結果造成企業開展高利潤經營項目的動力被銀行的市場力量削弱,也就阻礙了創新。Weinstein和Yafeh(1998)的研究表明,當銀行遵循穩健的經營原則時,銀行作為債權人,其信貸投資通常表現為內在的回避和厭惡風險的本性,因此,哪些創新程度大、預期經濟效益高、風險大的創新項目難以獲得信貸支持,如果以銀行來主導金融體系,則不利于創新。Stulz(2000)認為,如果銀行能夠對創新項目進行有效監控,就能夠根據創新項目進展情況以及其資金需求情況,合理高效的為創新項目提供資金支持,因此,銀行基于有效監控,能夠為分階段融資的創新活動提供合理高效的外部融資。
不變生產函數是以“銀行VS證券市場”角度進行研究的假設或理論起點,這樣的研究有一個明顯的缺陷,即忽視金融對技術創新的特殊作用。例如金融對技術創新實施的信息收集功能和管理功能,金融對技術創新本身的促進功能等。技術創新對于經濟增長的重要作用,技術創新對經濟增長促進功能的內在機理,已經得到很多學者的較為充分的論證,建立了得到公認的理論體系,但關于金融安排對技術創新過程的促進作用的實證研究,還很不充分,相關文獻較少,因此,本研究以此作為出發點,有其必要性和價值。
(二)風險投資與技術創新關系的研究
20世紀90年代以來,關于風險投資對技術創新作用的研究逐漸興起。在理論研究方面,通常的研究結果認為風險投資與技術創新呈正相關關系,風險投資有利于技術的創新發展。Hall(2002)認為,風險投資作為資本市場的重要工具,只有較好的解決了技術創新融資過程中遇到的融資成本高、信息不對稱、道德風險等問題,才能呈現出遠高于其它資本市場工具的促進作用。Kaplan和Stomberg(2003)的研究認為,風險投資是一種權益融資,既能夠滿足初創科技企業的資金需求,還可以通過參與科技企業董事會、制定總體發展戰略、對公司行為進行監管、對核心管理層進行評價考核及雇傭等多種方式來促進其快速成長。Casamatta(2003)的研究結果表明,獲得風險投資的企業的經營業績通常好于沒有得到風險投資的企業,風險投資能夠提高企業盈利能力,風險資本獲得與否是企業創新成功與否的重要影響因素。
實證研究得出的結論與理論研究基本一致,即風險投資能夠促進技術創新。Paul(1995)對隨機抽取的794家風險企業進行實證,結果表明,風險投資傾向于對早期和高技術企業進行投資,這是信息不對稱程度最高的階段,當投資集中度減小是,投資監控頻率加大,風險投資者會定期收集并管理、分析信息,對于幾乎不可能上市的風險企業,風險投資者將保留追加投資的選擇權。
Kortum和Lerner(1998)的實證研究表明,美國風險投資促進技術創新的效率較傳統企業的R&D投資要高得多,風險投資對技術創新的影響是實質性的。Kortum和Lerner(2000)選擇了美國20個制造行業,研究了1965~1992年間這些行業的年度數據,建立了一個專利生產函數模型,用于衡量R&D費用、創新程度和風險投資之間的相關性。經實證分析,發現風險投資資本對專利量的促進作用相當于傳統R&D投資的3.1倍;使用本模型的研究還發現,在1982年~1992年的10年間,風險資本與8%的美國工業創新有關,而1992年~1998年,在風險資本快速發展期間,風險資本與美國14%的技術創新有關。
三、國內技術創新金融支持體系的研究現狀
金融體系通常包含兩個部分,即以證券市場為代表的直接融資體系,以銀行為代表的間接融資體系,兩個部分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其對科技創新的作用也有明顯區別。
(一)金融體系與技術創新關系的研究
李松濤(2002)的研究表明,直接融資是技術領先者首先考慮的金融支持模式,銀行信貸則是技術追趕者傾向的融資支持模式,也就是說,技術領先者主要選擇直接融資而技術追趕者首先考慮間接融資。孫伍琴(2004)從金融功能出發,提出:商業銀行不適合為高收益、高風險的高科技產業融資,因為商業銀行的風險內部化,存款人的不同觀點無法在信息處理上反映出來;而金融市場的投資者可以通過資產組合來分散部分風險,金融市場的運行機制使得不同的投資者能夠表達不同的意見,因而能夠更好的支持技術創新。李悅(2008)的研究認為,在處于生命周期初級階段的新興產業和處于成長階段的創新型產業融資方面,金融市場具有優勢,能夠促進產業結構的動態優化,從而在技術創新的長期階段具有顯著優勢,商業銀行則在成熟產業的技術推廣方面效率更高。
(二)資本市場與技術創新關系的研究
鄧樂平和孫從海(2001)的研究認為,活躍的資本市場是科技創新的重要保障,資本市場的快速發展尤其是風險資本市場的快速發展,有利于推動科技創新的發展,進而推動其產業化發展,大力發展風險資本市場,有利于我國經濟的持續和高速發展。辜勝阻等(2007)研究表明,資本市場如果為企業提供技術創新的融資支持,其必然是一個多層次的資本市場,因為創新具有層次性,階段性,企業具有不同的規模和不同的生命周期。
(三)風險投資與技術創新關系的研究
風險投資在科技創新中具有重要作用,由于我國風險投資開展較晚,我國相關研究起步也較晚,至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才開始。葛寶山、盧艷秋(1998)對高技術產業風險投資進行了宏觀機制分析,認為高技術風險投資的內部動力來自于高回報,外部動力來自于扶持風險投資的優惠政策,作者提出,對于風險投資涉足的領域,需要進行適當的限制,政府應當限制風險資本投資于有關的高技術領域,并且要建立與之相匹配的管理體制和良好的外部環境,如社會環境、政治環境和經濟環境。呂煒(2002)探討了風險投資與技術創新之間的微觀層面的關系,他認為預約資本化機制是風險投資構建的一個特殊的產權認定機制,有限合伙制是其典型形式,以市場化方式將技術、管理等資本化,然后給創業體安排一個適當的股權結構,這樣就大大提高了高新技術成果的潛在市場價值,從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技術創新的不可預期性和不確定性。龍勇和常青(2008)研究認為,風險投資對高新技術企業尤其是創新幅度大的高新技術企業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
王玉榮和李軍(2009)使用回歸分析法,選擇了我國在2007年擁有風險投資股東的中小企業板上市公司作為樣本,通過實證研究風險投資對中小企業自主創新的影響,研究認為,企業自主創新資本的投入強度與風險投資股東的持股比例呈正相關,風險投資對技術創新活動產生了積極影響。
(四)政策性金融與技術創新關系的研究
政策性金融支持是促進一個國家技術創新不可或缺的部分。國內對支持技術創新的政策性金融體系方面的研究較多,主要集中在開發性金融支持體系和中小企業融資金融體系方面。李志輝和李萌(2007)認為,緩解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有效手段之一是建立開發性金融支持模式,這種模式能夠擴大中小企業融資邊界、降低融資雙方的信息不對稱度、使中小企業獲得潛在的外部利潤。黃剛、蔡幸(2006)的研究認為,以為高技術企業提供政策性貸款的金融機構為核心,建立多元化、多層次的金融投資體系,包括風險投資基金、政策性擔保機構、證券市場等內容,才能夠較好的解決中小高新技術企業的融資難問題。王華(2007)的研究認為,建立政策性金融支持體系,彌補中小企業融資缺口,既能體現政府適當干預經濟的目的,又能降低政府行為對市場效率的破壞力。
結語
西方國家對金融支持體系及技術創新的關系研究較早,已形成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并成功指導實踐,值得借鑒和推廣。國內該領域的研究雖然起步較晚,但能夠學習國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及成功經驗,結合本國國情進行了研究,但各研究領域仍需繼續深化,尤其是要緊密結合本土企業發展特點及金融環境的實際情況,才能對經濟發展有現實的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 Stulz R., Williamson R.Culture, Openness, and Finance. Journal of Financial Eeonomies, 2003, 70(03): 313-349.
[2]孫伍琴.論不同金融結構對技術創新的影響[J].經濟地理,2004(02):182-185.
[3]李悅.產業技術進步與金融的市場化趨勢:基于銀行與市場功能比較的分析[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8(02):35-40.
[4]王玉榮,李軍.風險投資對中小企業自主創新影響的實證研究——基于中小企業板的經驗數據[J].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2):4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