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煥珍
[摘要] 目的 探究核磁共振在膝骨關節炎臨床診斷中的應用價值。 方法 隨機選取該院2013年4月—2015年8月收治的100例膝骨關節炎患者為研究對象,在征得患者知情同意下首先對其實施關節鏡檢查,隨后實施核磁共振檢查,以臨床病理學診斷結果為診斷“金”標準,比較兩種診斷方式診斷準確率、漏診率。 結果 100例膝骨關節炎患者臨床病理學診斷結果為:半月板裂痕性損傷17例、韌帶拉傷25例、韌帶斷裂28例、骨挫傷30例。關節鏡檢查診斷準確率為82%、漏診率18%,而核磁共振檢查診斷準確率為96%、漏診率4%,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核磁共振診斷膝骨關節炎準確率高,能夠滿足臨床診斷需求,值得在臨床診斷工作中推廣使用。
[關鍵詞] 核磁共振;關節鏡;膝骨關節炎
[中圖分類號] R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6)02(a)-0013-03
Application of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n the Clinical Diagnosis of Knee Osteoarthritis
LIU Huan-zhen
MRI Room, Liaoche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Liaocheng, Shandong Province, 252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n the clinical diagnosis of knee osteoarthritis. Methods 100 cases with knee osteoarthritis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April 2013 to August 2015 were selected as the subjects. Arthroscopy an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was performed successively in the patients with the consent of them. And the results of clinical pathological diagnosis were used as the “golden” standard for comparing the diagnostic accurate rate and missed diagnosis rate of arthroscopy an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Results The clinical pathological diagnosis results of the 100 cases with knee osteoarthriti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17 cases of meniscus injury, 25 cases of ligament injury, 28 cases of ligament rupture, 30 cases of bone contusion. The diagnostic accurate rate and rate of missed diagnosis of arthroscopy was 82%, 18%, respectively, that of the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was 96%, 4%, respectively, and the difference in the diagnostic accurate rate and rate of missed diagnosis between the two diagnostic method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can meet the needs of clinical diagnosis of knee osteoarthritis because of high diagnostic accurate rate, so it is worth popularizing in the clinical diagnosis.
[Key words]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Arthroscope; Knee osteoarthritis
膝骨關節炎是當前骨科臨床常見病癥類型之一,主要是關節軟骨面發生了嚴重的退行性變以及繼發性的骨質增生,屬于一種慢性關節疾病[1]。經臨床研究證實,膝骨關節炎并非是炎癥,而是一種退行性變,性質為關節提前老化,特別是患者自身的關節軟骨的老化。加之該病癥常發生在老年群體之中,因而又被臨床稱之為老年性關節炎。隨著不良生活習慣、老齡化社會的到來,該病癥發病率呈現出了顯著上升趨勢,給患者正常生活帶來了較為嚴重的影響。而準確的診斷是臨床治療取的理想效果的關鍵[2],基于此,該研究針對核磁共振在膝骨關節炎臨床診斷中的應用價值展開深入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該院2013年4月—2015年8月收治的100例膝骨關節炎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64例、女性36例,年齡60~75歲,平均年齡(67.5±2.5)歲,病程時間:6個月~3.5年,臨床表現:關節疼痛、關節僵硬、關節腫大、骨摩擦音、活動度下降、有時關節出現絞鎖。納入標準:①經臨床病理學診斷確診為膝骨關節炎者;②無全身免疫系統缺陷者;③臨床依從性好者;④同意該研究方案者。排除標準:①先天性膝關節內翻致關節面結構存在嚴重異常情形者;②膝骨關節炎合并關節感染、血友病等合并癥者;③精神障礙者。
1.2 方法
在征得患者知情同意下首先對其實施關節鏡檢查,所有患者均給予持續性的硬膜外麻醉,選取其硬膜外髕上囊部位作為關節鏡穿刺入路點,在將該部位溢液徹底清除完畢后使用注射器抽取生理鹽水并沿著關節內側部位注入到病變部位。在臨床醫師術野觀察下促使膝骨關節炎患者關節腔在生理鹽水的擴充下充分擴張以方面關節鏡的置入工作。準備工作完畢之后選取患者股骨外踝的上緣前端作為穿刺點位,同時以患者髕腱外側作為關節鏡穿刺的中心點,將關節鏡沿著股骨外踝-髕腱外側方向選取距離真皮層距離大概5 mm處將其表皮組織切割開,并做鈍性分離,最后將與關節鏡相匹配的套針刺入患者的關節軟骨組織之中,觀察具體病變部位、范圍大小以及與周圍組織的黏連程度等。
當關節鏡診斷檢查完成之后,對其實施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檢查,儀器為德國西門子公司生產的半開放式永磁0.35T核磁共振儀,膝關節專用線圈,患者取仰臥位,膝關節微屈曲,并外旋15度,設定層距參數為1 mm、層厚3.5 mm,常規之下進行矢狀位、冠狀位、橫軸位掃描檢查,必要時可以進行強化。采用雙盲法對患者核磁共振影像資料進行分析。
1.3 觀察指標
該研究以臨床病理學診斷結果作為診斷“金”標準,比對兩種診斷方式下膝骨關節炎診斷準確率和漏診率。
1.4 統計方法
該研究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以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100例膝骨關節炎患者臨床病理學診斷結果為:半月板裂痕性損傷17例、韌帶拉傷25例、韌帶斷裂28例、骨挫傷30例。關節鏡檢查診斷準確率為82%、漏診率18%,而核磁共振檢查診斷準確率為96%、漏診率4%,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種診斷方式診斷準確率、漏診率比較[n(%)]
3 討論
膝骨性關節炎患者往往由于關節腫脹、劇烈疼痛以及軟骨組織出現退行性變性而飽受病痛折磨,使得其身心健康、生活質量遭受到了較為嚴重的影響。特別是膝骨關節炎多發于老年人群之中,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權威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底,在我國境內60周歲以上的老年人口達到了21 242萬人,占據全國人口總數的15.5%,65周歲以上的人口為13755萬人,占據了總人口的10.1%,并且老年人口數量仍然處于不斷上升態勢,更是進一步加劇了膝骨關節炎的臨床治療難度與壓力。
隨著膝骨關節炎臨床研究的不斷開展,針對該病癥的治療方案得到了有效開發與應用,有力地推動了臨床工作的進一步開展。然而,不可否認的是,準確的臨床診斷是臨床治療取得理想效果的關鍵之所在,因而在診斷方法的研究與應用成為了臨床關注的重要內容。
當前膝骨關節炎的診斷“金”標準為病理學診斷檢查,能夠有效區分膝骨關節炎患者病癥實際情況并為臨床提供準確的診斷依據。但是,不容忽視的問題在于病理學診斷屬于有創診斷方式,在診斷工作實施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給患者身體各項功能帶來一定程度的影響,加之患者多為老年人,多數手術耐受能力差,這成為限制病理學診斷檢查開展的重要因素,因而并不具有臨床廣泛推廣使用的可行性。而關節鏡檢(arthroscopy)是當前臨床應用在關節腔內部組織及病理形態檢查的一種內鏡檢查方式,臨床醫師通過關節鏡檢可以直觀清晰的觀察到膝骨關節炎患者滑膜、軟骨、半月板與韌帶組織形態或者是與周圍組織的黏連程度,為臨床診斷及治療工作開展提供了可靠信息,因而在臨床之中應用范圍較廣、頻率較高[3]。但是,在實施關節鏡檢過程中盡管創口相對較小,然而卻無法否認其仍然為有創檢查方式的事實,患者身心依然會受到一定程度影響。并且隨著當前膝關節炎病情的日益復雜,通過關節鏡檢的診斷準確率不可避免的受膝骨關節炎患者生理形態的影響,漏診率相對較高,不僅貽誤了患者的治療工作開展,同時也造成了醫患糾紛的頻發,給醫療機構社會形象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核磁共振成像技術是當前西方醫學界應用范圍較廣的一種診斷方式,由于該診斷方式采用磁場成像,并不具有放射性危害,因而在臨床應用過程中安全性相對較高,截至目前位置世界范圍內的醫學界尚未發現因為實施核磁共振檢查而發生基因突變或者是體內染色體畸變發生率升高的現象及報道,進一步證實了該診斷方式臨床應用的安全性[4]。特別是在骨關節疾病診斷工作中,由于核磁共振成像能夠分辨出肉眼所無法分辨出的微小病變,如骨挫傷等,可以為患者開展早期康復治療提供更具科學性及準確性的依據,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該研究中100例膝骨關節炎患者臨床病理學診斷結果為:半月板裂痕性損傷17例、韌帶拉傷25例、韌帶斷裂28例、骨挫傷30例。關節鏡檢查診斷準確率為82%、漏診率18%,而核磁共振檢查診斷準確率為96%、漏診率4%,無論是在診斷準確率還是漏診率方面,核磁共振檢查結果均優于關節鏡檢,并且二者之間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進一步分析出現的漏診病例詳細資料后該研究認為,之所以出現4例(8%)的韌帶損傷(ligamentous injury)漏診病例,與患者韌帶組織結構并未遭受到嚴重破壞,因而其結構穩定性相對較高,價值軟骨組織沒有出現炎癥,因而造成了臨床醫師在觀察影像資料過程中有所忽視有關。通過此次研究結果可知,相較于關節鏡檢,核磁共振檢查具有以下幾方面優勢:
首先,核磁共振診斷檢查成像參數相對較多。成像參數與膝骨關節炎診斷準確性具有著密切的關聯性,通過多參數設置,能夠從多個角度觀察患者膝骨關節炎病變部位的實際情況,促使臨床醫師掌握第一首的資料,并通過仔細觀察核磁共振所形成的影像資料來判定患者病癥嚴重程度及進展,使得其診斷工作復雜性得到了大幅降低,有助于臨床診斷工作的快速開展。
其次,核磁共振檢查掃描速度快、組織分辨率高。現有臨床研究證實,核磁共振檢查基于自身組織分辨率,對于臨床常見的腦、甲狀腺、肝、膽、脾、腎、胰、腎上腺、子宮、卵巢、前列腺等實質器官病變以及心臟和大血管具有著良好的診斷功能。膝骨關節炎屬于一種退行性病變,隨著患者年齡的增長,關節軟骨組織退化程度隨之提升,所以軟骨組織退化的診斷鑒別成為該病癥診斷工作的核心內容之一。核磁共振組織分辨率高,通過掃描患者膝關節部位能夠將患者自身的軟骨組織系統、全面的呈現在醫師面前,對于發現軟骨組織受損程度起到了良好的輔助診斷作用[5]。特別是其掃描速度快,使得患者在整個診斷檢查過程中無須過多等待,大幅提高了診斷效率并為患者節省了排隊等候時間,因而能夠滿足患者的臨床診斷需求,受到了患者的廣泛青睞。
第三,無創性。相較于病理學診斷檢查以及關節鏡檢,患者不需要實施穿刺或者手術,因而身體各項機能所受到的損害程度降至最低,為患者臨床治療工作開展奠定了堅實基礎。隨著人們自我保健意識的逐漸提高,對于診斷過程中可能受到的損傷情形更加關注,采取核磁共振診斷,不僅有利于患者病情的診斷,同時還能夠大幅提高患者滿意度,改善當前緊張的醫護關系,對于臨床工作開展及醫療機構社會形象的樹立均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綜上所述,核磁共振診斷膝骨關節炎準確率高,加之其成像參數多、掃描速度快、組織分辨率高等優勢,能夠幫助臨床醫師“看見”不易察覺的早期病變,應用過程中安全性高,能夠滿足患者的臨床診斷需求,值得在臨床診斷工作中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仰涢霞.核磁共振診斷膝骨關節炎臨床分析[J]. 亞太傳統醫藥,2013(1):145-146.
[2] 于慶.淺談核磁共振在疾病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 求醫問藥,2012(6下半月):189-190.
[3] Jian Zhao,Xiaojuan Li,Radu I. Bolbos,et al. Longitudinal assessment of bone marrow edema-like lesions and cartilage degeneration in osteoarthritis using 3 T MR T1rho quantification[J]. Skeletal Radiology,2010,39(6):523-531.
[4] Sebastian Quirbach,Siegfried Trattnig,Stefan Marlovits,et al. Initial results of in vivo high-resolution morph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cartilage imaging of patients after matrix-associated autologous chondrocyte transplantation (MACT) of the ankle[J]. Skeletal Radiology,2009,38(8):751-760.
[5] Goetz H. Welsch,Tallal C. Mamisch,Sebastian Quirbach,et al.Evaluation and comparison of cartilage repair tissue of the patella and medial femoral condyle by using morphological MRI and biochemical zonal T2 mapping[J]. European Radiology,2009,19(5):1253-1262.
(收稿日期:2015-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