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瓊
〔摘要〕希望特質是基于將來的一種積極體驗,充滿希望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不可缺少的,而當下中學生中不乏對生活、未來常懷消極感的。Snyder等人的希望理論從結構上對希望作出了分析,認為希望包括三部分:目標、路徑思維、動力思維。據此,從幫助個體確立合適的目標、豐富途徑策略、鍛煉堅定的意志力三方面出發設計團體心理輔導活動方案以培養高中生的希望特質具有理論可行性。
〔關鍵詞〕 團體輔導;高中生;希望特質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84(2016)22-0019-03
一、引言
在學校心理咨詢與輔導工作中,常遇到懷消極態度的學生,他們希望特質水平較低,面對挫折和不如意容易氣餒,習慣性走向消極情緒和消極行為,對自己、對未來不抱很大希望,積極性和自信心不高,嚴重的甚至會選擇自我放棄、破罐子破摔。希望特質是基于將來的一種積極體驗,屬于積極心理學范疇。
個別心理輔導,作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對來訪者的輔導比較有針對性,就輔導效果來說,對學生當下問題的解決和心理情緒的調適有較好的短期效果,但從長遠來說效果不持久,當學生再一次陷入問題困境時,其很難變通,可能會再一次前來咨詢或者情況會顯得更糟。此類個案在我所在學校的全部輔導個案中占一半左右,所以我會組織相關主題的活動課,活動課面向群體數量大,課堂組織形式多樣,試圖從預防性角度來提高學生們的希望特質水平。但心理輔導課受課堂時間限制,時間通常為40分鐘,比較短,學校的排課一般一周或兩周一節心理輔導活動課,大大削弱了輔導的針對性和連續性。
在這種情況下,團體心理輔導從輔導人數、輔導時間和輔導形式上來看其針對性、連續性較好,是否可以通過開展相關系列的團體心理輔導來培養學生的希望特質呢?
二、高中生希望特質培養的重要意義
希望特質是積極心理學的一部分,其作為積極體驗中的一種對于個體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國內外關于希望的研究發現,高希望水平的學生表示對取得的學業成就更滿意,他們的人際關系也比低希望水平的學生更好[1]。面對來自教師、父母和自己的壓力時,在與同齡人做比較時,高希望水平的學生更容易取得學業上的成就,僅以分數和學習來評價學生,會使他們遠離學習過程,掩蓋了希望和學習的意義。希望與樂觀也被認為與生活滿意度和心理幸福感相關[2]。充滿希望、樂觀的個體,也會對自己的生活滿意,他們能夠自發主動地面對和適應周圍環境,進行自我完善,與他人建立積極、良好的人際關系,更容易實現自定的生活目標以及更容易自我接受。
高中生處在埃里克森人格發展的第五階段,一方面,青少年本能沖動的高漲會帶來問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臨新的社會要求和社會的沖突而感到困擾和混亂。如果在此階段,高中生能夠擁有較高的希望特質水平,遇人遇事積極處理,自發主動地面對和適應周圍環境,進行自我完善,與他人建立積極、良好的人際關系,他們更容易實現自定的生活目標和自我接納。這將有助于他們安然度過此發展階段的角色混亂危機,獲得更全面的人格發展。
三、Snyder的希望理論
早在20世紀50年代,心理學和精神醫學領域開始關注“希望”這個概念,并從不同角度給希望下了很多定義。本文立足于Snyder和他同事在1991年提出的并得到廣泛應用的一種聚焦于目標達成的人制動力理論模型,這一理論認為希望是基于一種交互作用得到的思維的積極動力狀態,這種思維包括成功的動力和路徑[3]。
Snyder的希望理論具體包括三個部分。
一是目標,目標是我們心中想要的任何事物、經驗或結果。這是希望的核心部分,它既是希望的方向,又是希望的終點,在個體希望的產生過程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目標主要有兩種:趨向目標和阻礙目標。趨向目標是以個體想要獲得的某個結果為目標,個體會積極地想要接近它;而阻礙目標是個體以阻礙或延遲其不想要的某個結果為目標,個體會因其消極而想逃避。目標可長可短,可大可小,目標設置的適宜程度決定著希望水平的高低,如果人們感知目標過高或過低,都可能不會付諸努力去實現它,也就不會出現希望。
二是路徑思維,是一系列有效地達到個人所渴望的目標的方法、策略和有計劃、組織的認知操作。負責啟動和維持個人行動的動力思維和尋找最佳策略以及此路不通時能夠及時變通的路徑思維是希望必不可少的兩個組成部分。路徑思維可以幫助個體通過目標把現在與未來聯系起來。高希望的個體更善于創造具體的、思路清楚的實現目標的方法。這就是說希望不僅僅是我們通常所指的高希望水平,充滿希望就可以,還要有具體可操作的方法步驟,要有助于目標的達成,而且能夠想出更多靈活的、可供選擇的實現途徑。
三是動力思維,是指啟動個體行動,并支持個體朝向目標,即使在面臨困難時也能持續沿著既定的路徑邁進的動機和信念系統,這有點類似于動機。有了目標,有了方法,就要去行動。行動的發起,以及在行動過程中遇到困難時的堅持不懈,這都需要一個系統來運作,這個就是動力思維。
根據上面Snyder等人對希望從結構上所作出的分析,從而為個體希望的培養提供了可行性與可操作性。
四、以培養希望為主題的團體心理輔導方案構思
從心理輔導的目的角度出發,我們可以將學生團體心理輔導劃分為發展型團體心理輔導、調適型團體心理輔導與治療型團體心理輔導[4]。以希望培養為內容和目的的團體心理輔導屬于發展型團體輔導,其目的在于更好地認識自己,培養希望特質,邁向自我完善,這與發展型團體心理輔導的目的和主旨是吻合的。根據Snyder的希望理論,我們可利用團體心理輔導豐富多彩的活動,從三方面出發設計系列團體輔導方案來進行希望培養:一、幫助個體確立合適的目標;二、幫助個體豐富途徑策略;三、幫助個體鍛煉堅定的意志力。
團體輔導方案從時間順序上分為三階段:關系建立階段、主題實施階段和團體結束階段。希望特質的培養主要集中在主題實施階段。
(一)關系建立階段
運用“群體動力學”理論,創設和諧、溫暖、理解的團體心理氛圍,使成員在團體中擁有安全感、肯定感和歸屬感。在活動開始,可以設計一些游戲,如“猜猜我是誰”“個性明星片”等將個人的資料做成名片展示并介紹,通過“串名字”“棒打烏龍”等游戲讓成員們在短時間內加速彼此相識,消除溝通的障礙,引發成員參加團體的興趣和需要,促進成員參與互動活動。此階段按照成員之間的熟悉程度來確定需要進行的輔導次數,一般控制在1~2次。
(二)主題實施階段
主題實施階段主要分為三個小階段,分別為幫助個體確立合適的目標、幫助個體豐富途徑策略、幫助個體鍛煉堅定的意志力。每個小階段安排2次輔導,共6次。
首先是幫助個體確立合適的目標。目標是希望產生的源泉和動力,可安排2次團體心理輔導引導成員認識到目標樹立的重要性,并引導他們確立起合適的目標,即目標必須是有價值的,與我們的接近或者逃避本性相一致,在實現過程中有難度但也有實現的可能。此階段的第一次團體心理輔導活動旨在引導成員們尋找到自己人生的價值所在,并鼓勵成員在認識到什么是自己所追求后暢想未來的自己,并設立一個目標。此階段的第二次團體心理輔導活動將重點放在對目標的調整上,使得目標是合適的,能夠激發希望產生的。
其次是幫助個體豐富途徑策略。有了合適的目標,就要探索實現目標的更多的有效途徑和方法,如果實現這個目標的有效方法與途徑越多,個體實現這一目標的機會就越多,而且有效途徑所得到的階段性反饋會進一步強化實現希望的動機,人就會越感到有希望。此階段的第一次輔導將重點放在“問題解決”上,帶領成員們在活動中、討論中和分享中學習問題解決的策略,如算法、啟發法等;學習影響問題解決的因素,如策略、知識、心理因素等,并結合實際生活實際例子進行深入探究和總結。此階段的第二次輔導可將重點放在突破傳統思維、激發創造性上,打破功能固著的思維,可創設模擬情景,引導成員們將創造性思維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
再者是幫助個體鍛煉堅定的意志力。在我們實現目標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困難和挫折,在有希望的目標面前,解決問題的策略有誤或是尚未找到的這段時間是最考驗人的時候。如果此刻個體內心強大,有著堅定的意志力,希望就不會破滅;但是如果個體內心不堪一擊,希望的小火苗就有可能被澆滅。在此階段的第一次團體心理輔導的主題放在感受積極體驗上,設置情景或者電腦游戲,需要同學們進行目標確定,途徑思考兩個環節,在后續中,如果成員有頑強的意志力,堅持下去就會體驗希望和成功,反之就會體驗失望與失敗。輔導員要在此過程中不斷鼓勵成員,盡可能地使成員們體驗希望和成功,并進行成員們感受的分享。在此階段的第二次團體心理輔導可以賞析意志力堅強者的視頻片段等方式,引導成員們進行自我發現、自我鼓勵,形成一種不拋棄不放棄的信念,認識到自己的潛能并在生活中不斷進行開發。
(三)團體結束階段
經過多次的成功團體心理輔導之后,成員之間已建立了親密、坦誠、相互支持的關系,對團體心理輔導的結束可能會感覺依依不舍,有的還可能有強烈的情緒反應,因此系列團體輔導要提前幾次預告團體活動的結束。要處理可能的分離焦慮,做好結束活動,這對鞏固團體心理輔導的成果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在此階段設計一些游戲活動,旨在使成員能逐步擺脫對團體的依賴,把團體學習成果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并鼓勵團體成員在可能的情況下也可以繼續保持聯系,在必要時可互相鼓勵、互相幫助。成長評價也是團體心理輔導結束階段的一個重要程序,讓成員填寫“成員評量表”,交流個人的心理體驗和成長經歷。
五、 結論
以Snyder等人的希望理論為基礎,從希望特質結構的三部分出發,圍繞“幫助個體確立合適的目標”“豐富途徑策略”“鍛煉堅定的意志力”設計團體心理輔導活動方案,以培養高中生的希望特質,這一方案具有理論可行性。
參考文獻
[1]Barlow P J. The measurement of optimism and hope in relation to college student retention and academic success[J]. The Sciences and Engineerin,2003,63(8):39-69.
[2]Cicone C M. Hope and optimism:Impact on burnout,satisfaction with life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 psychotherapists[J]. The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2003,64(4):18-96.
[3]任俊. 積極心理學[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4]吳武典. 團體輔導手冊[M].臺北:心理出版社,2000.
(作者單位:浙江省平湖市當湖高級中學,平湖,314200)
編輯/劉 揚 王抒文 終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