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勤玲
〔關鍵詞〕情緒管理;親子溝通;家庭教育
情緒是個體在一種狀態或交互作用中產生的,對人的幸福來說是很重要的狀態。情緒是由反映個體狀態或當前相互作用的愉快或不愉快的行為來表現的。情緒也能采取更為特定的形式,如高興、害怕、生氣等。情緒一般可分為積極的和消極的。
情緒在人際交往中有重要作用。嬰兒期的情緒表達有助于形成孩子與父母的依戀。童年期的情緒表達影響孩子同伴關系是否成功。情緒積極的孩子更容易受到同伴歡迎,而情緒消極的孩子則會體驗到更多的同伴拒絕。
美國著名心理學教授丹尼爾·戈爾曼說:“一個人在社會上要獲得成功,起主要作用的不是智力因素而是情緒智能。前者只占20%,而后者占80%。”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從孩子的嬰幼兒時期就要重視情緒的發展。
無論是積極情緒還是消極情緒,其產生都是一個自然的過程。積極的情緒能使孩子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有利于孩子身心和諧自由地發展。消極的情緒如憤怒、恐懼、悲傷等也是孩子內心情感的自然流露,父母應幫助孩子識別、梳理這些情緒,教孩子學會調控情緒、合理表達情緒,使消極情緒轉化為孩子成長的內在力量。因此,父母應從三個方面發展孩子的情緒能力:培育孩子的積極情緒;幫助孩子調控消極情緒;教孩子學會合理表達情緒。
第一,父母要培育孩子的積極情緒。
父母榜樣、親子關系和家庭氛圍在孩子情緒發展中有重要作用。孩子是從與父母的共同生活中來感受情緒、學習情緒管理的,如果父母樹立良好的榜樣,提供怎樣處理情緒的示范,那么孩子就潛移默化地學會了管理情緒的方法。因此,父母與孩子相處時,要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緒,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
英國教育家斯賓塞說:“孩子很容易受到家長的影響,如果他感受到了你的積極,他會慢慢獲得一種美好的人生感覺,信心倍增,人生目標感也越來越強烈。”因此,父母要善于用美好的感覺、態度和信心影響孩子,并向孩子傳遞一種積極的人生信念。在日常的生活中,我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盡量用美好的感覺、愉快的情緒感染孩子。我把眼光放在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上,經常欣賞自然美和藝術美,使自己的心靈被美的東西所陶冶,美好的感覺不經意間就在生活中自然流露出來,使生活處處洋溢著幸福美好。偶爾有不良情緒,我會努力調適自己,把不良情緒管理好。告訴自己一定要高興起來。我不會強迫自己做什么,而是專注于自己喜歡的事情——聽聽音樂,讀點閑書,或走進自然凈化自己的心靈。這樣我自己慢慢愉悅起來,避免了情緒垃圾在家庭中蔓延對孩子產生不良影響。要使孩子有積極的心態,父母有必要向孩子傳遞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和堅定的人生信念。孩子從父母那里接收到這種積極的態度和信念,就會增加生活的信心,明確人生的目標。我們給孩子傳遞的人生信念是:認真地對待工作和生活,盡力快樂充實地度過每一天,并努力營造我們所向往的生活。
良好的親子關系能使孩子體驗到更多的積極情緒。為此,父母應在生活上給予孩子細致周到的照顧,使孩子感到舒適溫暖,心理上給予孩子鼓勵、肯定和支持,使孩子心理上感到安全。如果父母對孩子疏于照顧,或者對孩子表現出拒絕、否定,那么孩子就會體驗到更多的消極情緒。
父母還要為孩子營造一個和諧友愛的家庭氛圍。如果父母之間,父母與孩子之間相互關心、相互愛護,孩子生活在溫馨的家庭氛圍中,感受到父母的愛和尊重,就會心情愉悅。如果父母之間經常爭吵、互相指責,那么孩子就會產生自卑、恐懼、焦慮等消極情緒。
第二,父母要幫助孩子調控消極情緒。
當孩子出現消極情緒的時候,父母不應對此視而不見,也不應試圖阻止消極情緒的流露,而應把消極情緒看作對孩子進行指導的機會,幫助孩子調控情緒,把消極情緒轉化為孩子成長的積極力量。那么父母應怎樣幫助孩子調控消極情緒呢?
首先父母要接納孩子的消極情緒,比如,當孩子對某些事物表現出恐懼的時候,父母的擁抱撫摸、柔聲細語的安慰,會使孩子有一種被接納、被保護的感覺,從而使恐懼情緒得以緩解。
其次,父母要針對消極情緒產生的原因,采取相應的策略幫助孩子進行調控。很多情況下,孩子的消極情緒是由于認識水平有限、生活經驗不足所導致的。這時候,父母可以給孩子講解一些淺顯的道理,幫助孩子了解現象背后的原因,從而消除孩子的消極情緒。兒子四歲的時候,有一天晚上在臥室里玩,他用力關上臥室的門。我家陽臺的門正對著臥室的門,當時陽臺的門沒關緊,兒子關臥室門的同時,一陣對流風把陽臺門砰然關上,兒子嚇得大哭起來。先生安慰兒子并給兒子講陽臺的門為什么被關上了,通過演示,最后兒子終于聽明白了,解除了恐懼心理,破涕為笑。許多孩子都害怕雷電、黑夜,這時父母可以買一些科普書籍,一邊與孩子閱讀,一邊為孩子講解雷電、黑夜等自然現象的成因,孩子對所懼怕的事物有了了解之后,恐懼感就會慢慢消失。
由于遺傳、環境和父母教養方式不當等因素的影響,有些孩子可能已經形成了諸如易怒、抑郁等許多消極情緒,這時父母就要采取多種方法,糾正孩子的不良情緒,并且在這個過程中讓孩子學會自我調控。
英國教育家夏洛特·梅森向我們展示了一個父母糾正孩子不良情緒的典型案例。貝爾蒙特夫婦的兒子有一個致命的缺點:愛發脾氣。他經常的暴怒令家人煩惱不已。貝爾蒙特先生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于是開始自我反思并積極求助。當他意識到兒子的易怒與家族遺傳有關時,就首先對自己的壞脾氣加以控制,同時聽從了好友弗斯爾醫生的建議,采取了如下措施:
1.壞情緒爆發前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向他喜歡的事情,比如幫爸爸去花園干活,或者幫家人準備晚餐的布丁等,從而減少他發脾氣的頻率。
2.不要縱容孩子發脾氣。當孩子發脾氣時,父母要表現出疏遠和拒絕,使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在孩子感到后悔、難過的時候,給他講清楚道理,鼓勵孩子自己打敗壞脾氣。
3.及時記錄孩子發脾氣的頻率。從有意識地幫助孩子調控開始,壞脾氣一個月爆發一次;后來發脾氣的頻率逐漸減少到兩個月一次,然后一年一次,再后來兩年一次,直至最后孩子具備了溫和的性情,率真的性格。
第三,父母要教孩子學會合理表達情緒。
父母要教孩子用可接受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并且讓孩子知道在不同的場合使用合理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語言是最重要的情緒表達方式,父母要多花時間與孩子交流,引導孩子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另外,音樂、繪畫、游戲、讀書、運動等都是有效表達情緒的方法,父母要鼓勵孩子運用自己喜歡的、擅長的方式進行表達。我的兒子喜歡繪畫,因此繪畫就成為他表達情緒情感的主要方式之一。
有一次,兒子畫了一只鳥籠,里面有一只漂亮的鸚鵡,只是鸚鵡的神色有些憂傷。在鳥籠外面,兒子寫了一行字:“什么時候放我出去?”兒子用這種方式表達了內心對自由的渴望,同時這也提醒我們反思是否對兒子的管教是否太嚴格了。
有時候孩子有自己獨特的情緒表達方式,只要不妨害別人,父母就應尊重這些表達方式,及時察覺這些表達背后的原因,并調整自己的教養方式。
兒子小時候,有一段時間特別愛撕紙。他安安靜靜地坐著,把一張大紙撕成一條一條的小紙片,然后丟掉。他是用這種方式表達自己的緊張和壓力。我們及時調整了對待孩子的方式,后來,這種情況就不再發生了。還有一次,我們家里養的一條金魚死了。兒子把它從魚缸里撈出來,然后埋在陽臺花盆的泥土中。他用兩根小木棍和線繩,做了一個小小的十字架,插在埋金魚的地方。兒子用這樣的方式表達了對金魚的傷悼之情。
(作者地址 :山東省濟南市天橋區勝利莊路12號1單元503室,濟南,250031)
編輯/于 洪 終校/王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