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芳
(山西省河津市職業中學,山西 河津 043300)
創新語文教學 提高語文素養
王月芳
(山西省河津市職業中學,山西 河津 043300)
搞好中職語文教學必須建立具有職業教育特點的大語文教學觀,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出發點,根據學生的愛好安排教學活動,努力營造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和學習環境,讓學生找到新的學習動力源,進而不斷產生新的學習動機。
語文;中職教育;大語文教學觀
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中規定語文教學要“為提高全面素質、綜合職業能力和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奠定基礎”;同時語文教學也必須貫徹“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的職業教育理念。因此,搞好語文教學必須建立具有職業教育特點的大語文教學觀。在具體教學中,我們應做的工作是:
首先,教師備課的首要任務應該是了解學生。知道自己的學生心里在想什么,對什么感興趣,對什么厭煩,知道學生的語文水平,智力情況。然后就要想辦法引導學生思考下面三個問題:我學到什么程度?我怎樣達到這個程度?我是否達到了這個程度?這樣就涉及到學習目標,又關系到怎么學,即如何選擇有效的學習方法,還關聯到學習的評價問題。久而久之,學生對這三個問題的思考就會成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一種良好習慣。
其次,有針對的備課。備課應建立在對學生特點的了解之上,應該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有所收獲。難度要合適,太難學生失去興趣,太簡單學生又不屑于顧,因此課余應多了解學生對講課內容的評價。另外,多用些感性的材料,再適當的加些理性的內容,不僅要多用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而且有必要對同一問題從不同角度,提高他們的能力。
最后,要靈活的把握教材。在廣泛了解學生基礎后,有意識地增加一些課外閱讀,刪去原有教材中的過時篇目,同時要滲入與課程相關的富有知識性,科學性,趣味性的信息,以達到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的目的。
首先,內容要有吸引力。教師要善于啟發,善于引導,由淺入深,一步步地把學生引入文學殿堂。根據學生心理特點,有意識地把已學知識與未學內容聯系起來,課本與現實聯系,有意識地穿插有關的時代背景,作者生平,名人逸事,成語典故等,把握時代的脈動,將最新的科技文化、政治、經濟等方面的信息有機的融入到教學內容中去,最大限度地充實教學內容。
其次,教學內容要與學生的專業密切相關。語文教學就要以專業為突破口,巧妙把語文與學生的專業聯系起來,使學生體會到語文是一種工具,是學習其它學科的基礎。從而使學生提高對語文學科的重視,更加熱愛語文學習。比如,學生普遍對文言文有一種厭煩情緒,那么教師在授課時應有意識地將古人的良好品德與現有專業的職業道德聯系起來,使文言文學習與職業道德的熏陶成為互補。
再次,教學內容要有實用性。語文只有用才會越來越會用,越來越有用,因此,語文教學一定要體現實用性,讓學生切身體會到語文是有用的,有趣的,有生命力的。只有讓學生學會用語文,才會讓他們真正感到語文的魅力。
語文教學主要陣地的課堂教學,教師的任務就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要通過教學和有關活動,全面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具體來說,就是教師不僅要教學生學懂,而且要教學生學會,不僅要教知識,而且要教方法,教會學生思考問題,使學生能“舉一反三”,掌握規律性的東西,真正把知識轉化為能力。要啟發學生的思維,首先要打開學生的思路,打開學生思路的關鍵是教師的教學要富有啟發性。也就是說,教師要善于“激疑”,并且要“激”在關鍵之處,以激發學生的思考,打開學生的思路,活躍課堂的學習氣氛。通過教師的提問,學生的思考、議論和補充,然后得出結論。
教師啟發學生思考的最終目的是要達到不待啟發,學生自己能主動地多思多想,所以教師提出問題是一方面,更重要的還是要激發學生自己提出各種問題,以進一步打開思路,在學生提出的許多問題中,總是有一些是問在點子上的,我就及時抓住這些問題作范例,既讓其他學生有所仿效,從而學會提問,又以此為突破口,或講、或議,以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這樣教學可以學生在思考過程中獲得知識,而不是機械的接受,長期的鍛煉對于學生的思維能力的提高是很有幫助的。
首先,具體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讓學生通過讀課文,加入自己的想象,將課文還原到原來的生活情境里,通過課文中的語言文字,讀者感受并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從而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生活經歷,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習慣。“親其師,信其道。”創造融洽的課堂氣氛,創造一種“如沐春風”愉快的教學環境,用教師的愛憎情感、一言一行,用自信、樂觀、敬業的積極一面去感染學生、教育學生。
其次,作文批改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大難題。在教學實踐中,組織學生互批作文,互換教與學的角色,使學生在心理上產生一種興奮。批者在閱讀他人作文的同時,得到知識的更新。被批作者有一種強烈的自我意識,很在乎自己在別人心中的形象,因而在互相交流、互相協作、互相促進中,培養了學生求得進步的良好心理素質。這種課堂教學會讓學生在熱烈的課堂氣氛中完成語文知識的學習,同時,對學生的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會是一個很好的提高。
現今社會是開放時代,每個社會成員都要與他人交往,與他人共事。每個人都要融人社會的大環境中,才能使自己逐步完善起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教育,財富蘊藏其中》的報告中認為:有四種學習是每個人一生中的知識支柱,這四種學習即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
其中的學會共同生活即指能與他人一道參加活動,并且在活動中增進對他人的了解和對相互依存問題的認識,這樣才能與他人攜手并進。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靈活的運用語文學科的開放性,讓學生在學好語文的同時,很好的鍛煉自身的團隊協作能力。
課堂外的語文學習能提高學生團隊的協作能力,如在講授完唐詩、宋詞后可以給學生布置課外訓練題,要求學生自由組合成立小組對著名作家、作品進行評析。這樣,不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加熱愛語文學習,也讓學生開始學會如何與他人合作,在語文學習中鍛煉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
新時代新挑戰,只要堅持創新語文教學,學生語文水平和語文素養就會不斷提高,同時,學生職業能力也會在語文教學中不斷得到鍛煉。這樣,具備一定語文素養和較高職業能力的高素質勞動者隊伍就會出現在社會主義建設大潮中。
王月芳(1972-),女,漢族,河津市職業中學教師,研究方向: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