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 珊(西安石油大學音樂系,陜西 西安 710122)
?
網絡時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與研究
冀珊
(西安石油大學音樂系,陜西西安 710122)
網絡時代的到來和多媒體文化的崛起,不僅沖擊著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觀念、價值取向和道德評價,也直接或間接影響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趨勢。在這種新型媒體時代的沖擊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因原來單一和無變化的方式,產生了各種關于教育學生缺乏時代特色的質疑。因此,如何順應時代潮流,做新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達到從大學校園里走出的是擁有時代印記、潮氣蓬勃的青年。因此,應該努力探索網絡時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徑、新方式,以滿足大學生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網絡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多媒體文化;當代大學生
現今社會已經邁入網絡的時代,網絡的出現對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在這種時代的背景下,我們必須要清楚的認識和合理利用網絡這個有效載體,積極探索和構建網絡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模式,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多元化,充分發揮網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正能量。我們有理由相信,網絡時代的到來,會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邁入一個新的時代。
網絡時代下產生的網絡文化,是網絡上的具有網絡社會特征的文化活動及文化產品,是基于網絡物質的創造發展為基礎的網絡精神創造。它是以信息化與數字化為本質,借助多媒體技術而存在的一種新質文化。網絡以它即時性、全球性、雙向性和容量無限性等顯著特點,吸引著廣大學生留戀網絡。
對于網絡時代下的當代大學生,網絡作為當今一項新的技術和實踐工具,不僅成為知識的傳播載體,而且為思想和文化交流提供了嶄新的“平臺”。當代高校學生已毫無選擇地站在了波濤洶涌的信息化浪潮面前,成為受到影響最早、最廣泛的一個群體,他們的思想道德觀念、思維方式、價值取向、情感訴求以至于語言習慣都與網絡密不可分,也越來越扮演著網絡文化先鋒的角色。消極的網絡文化使高校學生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迷離,虛擬的網絡世界使高校學生的道德和法律觀念淡薄,寬松的網絡環境使高校學生產生對網絡極度依賴的心理問題。
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言,我們應從客觀的事實上來研究網絡文化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全面的解讀這一現狀和產生的影響,從正面解讀好這一文化,使得在我們平時的工作中發揮正能量,讓我們的工作得以更好的開展,收獲更多的能量。
面對網絡文化帶給高校學生的種種精神困惑和迷茫,在教育這個龐大的系統中樹立和傳播新世紀的思想文化價值觀念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油然而生。基于平時工作的感悟,在面臨網絡時代的到來時,就我們現在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會產生以下幾個方面的影響:
第一,網絡的共享性使得教育工作者的權威性受到挑戰。網絡發展所形成的新的教育環境,使得在傳統教育中獨享的教師權威受到了挑戰,教師將不得不和網絡分享權威。在網絡環境里,教師和學生處于接受信息的同一層次。毫無疑問,利用網絡的交互性、超鏈性和開放性進行學習,知識傳播更為具體生動,其信息量更是課堂教學無法比擬的,網絡教育的時效性也是傳統教育無法相比的,學生樂于通過網絡進行學習。為此,教師應該學會利用網絡為教學和日常工作服務,不能只停留在書本表面上進行教學,達到教學的多樣化。
第二,網絡的開放性加劇了大學生價值觀念的沖突。網絡的開放性造成了信息多元化。網上良莠混雜的信息,特別是一些低級庸俗的網絡信息,必然帶來大學生思想政治觀念和價值判斷標準的多元化。由于大學生社會閱歷淺,思想較為單純,分辨能力不強,因此易受一些錯誤信息的影響。大學生在網上接觸到的多是西方發達國家的宣傳論調、文化思潮等,這往往與他們頭腦中積淀的中國傳統文化觀念形成強烈的沖突,極大地影響了大學生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
第三,網絡的虛擬性淡化了大學生的人際感情。網絡世界,是經過人加工過了的虛擬世界,任何階層的人員都可以被寬容地接納。在這樣的虛擬現實中,人們感覺溫暖、舒適、安全和自由,因而深受大學生的青睞,他們更喜歡利用虛擬的人際交往代替現實的人際交往。大學生由于諸多原因,在現實生活中的不滿足感和經受的挫折,往往在“網絡社會”里能夠得到滿足和心理安慰,這就使大學生把更多的時間投放到網絡交往中,造成人際交往逐漸萎縮和人際關系的淡化。
結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實際,經過對于以下3種主要的新型媒介的分析,來看看對于日常學生管理和文化宣傳的啟發。
第一,我們來關注一下“博客”。“博客”一詞源于“Weblog(網絡日志)”的縮寫,是一種十分簡易的傻瓜化個人信息發布方式。它依靠其技術簡單成本低廉、高度共享、使用方便、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個性突出、吸引力強等特點成為時尚,為人們提供了最具影響力的交流互動平臺,是繼Email、BBS、QQ之后新興的第四種網絡交流方式。“博客”因其特點和優勢可以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工具。因為它是大學生相互交流的重要渠道。一方面“博客”的個人化表達適應了大學生追求個性化、要求發出自己聲音、表達個性見解的需要;另一方面“博客”滿足了大學生追求自我實現的價值訴求。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博客工具,引導大學生之間加強交流,增進相互了解進而達到相互理解,化解同學之間的矛盾和沖突,從而調動起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最終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它也可以是思想教育工作者交流經驗的平臺。學生工作“博客”的建立不僅可以用來引導和教育學生,在很大程度上也幫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之間進行交流,成為共同探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媒介。
第二,來看看QQ空間對于工作的啟發。當代大學生是運用QQ空間進行自我表達的重要群體,QQ空間的全方位的功能設置以及其開放性、自主性的特性贏得了大學生的喜愛。大學生是QQ空間文化資源的創造者,也是QQ空間資源的消費者。在QQ空間中他們有自己的話語權,他們進行著自我生成、自我認識、自我表達、自我判斷選擇、自我認同、自我建構。新興的QQ空間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針對當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仍然存在實效性不高的問題,利用QQ空間的特性以及當代大學生對QQ空間的需求度和使用度的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積極的介入這一網絡空間,立足當代大學生精神世界發展的實際,豐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促使他們主動積極地進行自主教育,實現其自身的發展。
第三,再來看看最近幾年熱火朝天的微信微博微信公眾號的宣傳作用。高校都有自己的官方微博、公眾微信賬號,目前大學生對微信公眾號關注度比較高,并都關注本校的微信公眾號。據統計,社會主流媒體已經被微信等自媒體占據了,社會宣傳力80%來自于微信,微博已經微信公眾號,90%的人每天會看朋友圈以致變成了手機族,低頭族,大學生已經習慣了聊微信,他們早已開始用微信電話以及微信視頻溝通了,這是社會發展與時代的產物,也是當下進行高效思政教育的主流渠道,新時代背景下利用新媒體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成為一種有效的方法。
綜上,網絡的魅力已經博得了高校學生的青睞,相伴而來網絡文化對高校學生思想的影響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已經日漸明顯。結合現在各種新型的網上宣傳方式,我們應該運用好比如博客、QQ、微信、微博、公眾號、等方式,堅持網上進行思想政治工作的宣傳,加強對于宣傳形式的多樣化研究,以適應網上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不斷改進方式方法,努力增強工作的說服力、影響力和戰斗力。
[1]畢順堂.網絡對高校宣傳的挑戰及對策[J].高教理論戰線,2002 (3).
[2]楊晨光.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延伸到博客[N].中國教育報,2008-01-02(1).
冀珊(1982-),女,漢族,陜西西安人,碩士,助教,西安石油大學音樂系學管辦副主任,研究方向: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