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帆
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背景下再談博物館職業道德
■楊帆
在當今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背景下,博物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其教育、研究、欣賞、收藏、保護、傳承等獨特職能正在越來越大的發揮著其它行業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作為在其機構中奉職的博物館人,其職業道德不僅是不得不提的重要話題,更是我們應該深入研究的課題,筆者認為可從領導干部、組織文化、規章制度、培訓教育、加強考核等層面入手開展職業道德教育工作。
2011年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我國文化發展與繁榮被提到空前的高度,博物館事業迎來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但同時也將面臨著機制改革、人才隊伍、服務手段等方方面面的巨大挑戰,在此背景下,如何準確地把握當今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新趨勢,準確地把握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清楚地認識到這個職業賦予我們的社會責任與義務,作為我們博物館人,博物館職業道德就是不得不談的話題。
何謂“道德”?在《辭海》中是這樣解釋的:“道”指理想的人格或社會圖景,“德”指立身根據和行為準則。“道德”即以善惡評價的方式來評價和調節人的行為的規范手段和人類自我完善的一種社會價值形態。它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生活及行為的準則與規范,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①通常按人類社會生活劃分的類型,相應地也可分為三種類型:社會道德、職業道德和家庭道德,本文僅就職業道德層面談點個人想法。
職業道德是從業人員在其職業活動中應遵循的符合其職業特點所要求的職業紀律、職業責任和職業品德,它是最基本的行業道德準則和行業行為規范,也就是說從業人員行為底限的規范是建立在道德約束的高度上,它是從業人員的社會道德在職業活動中的具體體現,更是這個行業對社會所擔負的道德責任和義務,承載著行業文化和凝聚力。行業按照自我約束的職業道德或職業倫理制定的職業道德準則或規范,雖不同于法律法規,沒有強制執行效力,但它關系到一個行業的前途和未來,對行業的生存與發展有著深遠影響。
國際博物館協會于1986年11月4日在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國際博物館協會第十五屆大會上表決通過了第一部《國際博物館協會博物館職業道德準則》,它是為了博物館的發展而對其博物館管理者、從業者提出的最普遍、最低的道德要求和行為準則。隨著社會及博物館事業的發展,2004年國際博物館協會第二十一屆全體大會在韓國首爾通過了新修訂的《國際博物館協會博物館職業道德準則》,作為現行的博物館職業道德準則。
我國國家文物局于1997年4月頒布了 《中國文物、博物館工作人員職業道德準則》,共十條,是文博行業職業道德的規范性文件。2001年12月國家文物局修訂并重新頒布了 《中國文物、博物館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規定了八條。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形勢的變化,中國文物學會、中國博物館協會于2012年7月再次作了修訂,將原有的八條簡化為五條,更加簡潔易記,文字表述也更加精練,彰顯了行業特點,注重突出具有行業個性的職業道德操守。
博物館職業道德準則是文博這個職業集體,整個行業全體人員應該恪守的道德底線和行為表現。在目前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背景下,博物館作為一個承擔著“教育、研究和欣賞為目的,收藏、保護并向公眾展示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的見證物,經登記管理機關依法登記的非營利組織”②,其特殊使命決定了除了要求博物館從業人員遵循其職業道德規范外,還應注重每個博物館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和培訓,使博物館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行為的養成成為自覺自律。
隨著黨和國家對博物館事業發展的高度重視和不斷加大投入,博物館的社會作用不斷提高,尤其是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強勁東風之后,社會對博物館的需求也進一步提升,同時也推動了博物館行業內部的職業道德教育工作。我們欣喜地看到,各地為適應社會需求,不斷強化措施,除了在增加免費開放場館,延長開放時間,更新服務內容,提高服務水平,提升服務技能,美化服務環境,規范服務設施等方面加以改善外,更從提升博物館整體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入手,加強博物館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培養他們的職業道德素養。在廣大博物館從業人員的努力之下,其職業道德水準為博物館樹立了良好的形象,給博物館事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生機和活力。但同時,我們也必須正視,現存的諸多矛盾以及許多因素在挑戰著我們的職業操守:
(1)我國博物館事業正面臨著迅速發展的形勢,新增博物館數量快速增長,民辦博物館規模化發展,各類具有專業特色的博物館紛紛涌現,新館、新人的大量出現,這部分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現狀與其職業要求存在著矛盾。另一方面,隨著各類博物館推行的編外人員、志愿者組織、志愿服務工作的進展,在為博物館提供了新的用人機制的同時,也出現了與此行業的職業道德要求存在矛盾的情況。
(2)隨著全國博物館免費開放力度的不斷加大,越來越多的人民群眾享受到了這種公共文化福利,前來博物館的人數激增,觀眾結構、文化層次、進館目的等方面都起了變化,呈多元化趨勢。各館也努力工作創新,增加服務內容,擴大展陳范圍,這些客觀變化以及博物館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現狀顯然為博物館帶來了挑戰。
(3)目前,在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工作不斷深入開展時期,博物館面臨著許多改革新課題,例如我們南京將原各自為戰的多家市屬博物館重新整合,成立了“南京市博物館總館”和“南京市城墻保護管理中心”,在管理機制、用人機制等方面都隨之發生很大變化,領導的輪崗更換、資源和人員的整合重組等方面都出現新的情況,博物館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層面必然會相應出現新的狀態。
(4)不少博物館從業人員職業道德認知水準及現實行為與其職業道德規范要求還存在一定偏差,表現在思想認識上,相關措施上,自律行為上等等方面。管理者往往重視職工的業務培訓,忽略職業道德教育培訓,制度措施管理不力,人事管理機制也相應滯后。管理層或職工中社會責任感不強、法律意識淡薄、唯錢是圖、見利忘義、玩忽職守、不遵循職業操守、對參觀者態度冷漠、講解與服務敷衍等等違背博物館職業道德的現象未絕于館。
(5)我國目前博物館職業道德教育相較于博物館業務知識培訓而言是弱化的層面,重視程度遠沒有達到博物館這個特殊行業的社會職能所賦予的要求,很多方面都還是空白,博物館從業人員很少接受過專業化的職業道德培訓,國家文物部門尚未出臺較為系統的指導性的本行業職業道德培訓教育教材。各館在制度層面建立的職業道德規范化體系也不完善,無論是公辦還是民辦博物館招聘的員工(或臨時用工、志愿者)進入博物館工作時,很少有接受過專業化的職業道德培訓,對《國際博物館協會博物館職業道德準則》及《中國文物、博物館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的知曉率很低,沒有形成入職者的必備課 ,而從業后機構和個人也往往只重視專業知識的學習和訓練。
以上這些矛盾和現象的存在制約了博物館職業道德的踐行,影響著我們的形象,影響著博物館社會教育職能的履行。要予以解決和改變,這除了寄希望于博物館內部的人事管理機制上進一步改革創新,我認為還應在職業道德教育的力度上多下些功夫。
博物館的職業道德教育除了在完善博物館法律法規體系、大力推進依法治館、加強博物館隊伍建設、完善博物館人力培訓制度、建立健全博物館從業人員資格準入制度等方面強化外,還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領導干部
相比于博物館的廣大黨員群眾,館級領導干部是居于少數的,但他們身處關鍵崗位、關鍵領域、關鍵環節,是決定該館職業道德建設能否落實的關鍵所在,是博物館事業能否健康發展的關鍵所在。只有在一個品行端正、德才兼備、率先垂范的領導班子帶領下,這個館的職業道德教育工作才能受到重視并得以正常開展,才有可能在單位里營造一個積極向上充滿正能量的氛圍。
因此,上級部門在考察了解、選拔任用博物館領導干部時,要按照中央《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的基本原則,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不僅要考察了解后備干部或競聘者的工作能力與工作業績的情況,同時也要了解其在過去履職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思想作風和品行德性情況,防止以工作業績替代或掩飾思想品德。
博物館領導層和管理層首先要帶頭知曉國際博物館協會職業道德準則條款,以及它的動態變化,并應敦促博物館的管理部門為遵守和落實這些條款,做好有關方面的工作。只有提高館級領導干部自身的職業道德素養,提高他們對職業道德教育工作的認識,才能使博物館職業道德教育工作得以順利有效開展。
應建立有效的博物館職業道德考核監督機制,上級對博物館的考核除了廉政建設、業務工作,還應將博物館職業道德建設情況作為考核館級領導和部門領導的重要內容納入其中。
(2)組織文化
組織文化是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是一個組織凝聚人心、形成共識的核心靈魂,它強調員工心理的“認同”,強調人的自主意識和主動性,以其價值觀和行為規范將一個個自然人變為社會人,變為博物館人。各館可根據自身的特點、特色和特長構建自己的組織文化建設工作體系。在構建博物館組織文化模式上可分為三個層面:第一是行為層:博物館服務于社會,服務于觀眾的各種服務活動及服務質量,即行為文化;第二是制度層:圍繞博物館的考古、展陳、開放等工作和活動而制定出臺的一系列規章,即制度文化;第三是精神層:包括辦館方針、價值理念、人文精神等等,即精神文化,這是核心層,可發動全體員工參與討論,最終提出適合本館特性的主題口號;制定類似《××館職業道德規范實施細則》《服務守則》《文明服務用語》《服務忌語》等相關手冊;開展豐富多彩的有益于職工身心健康的科技、文藝和體育等文化活動等等。以多種方式,努力在館內樹立一種能夠使全體員工衷心認同的核心價值觀,營造一種能夠促進員工奮發向上的心理環境和文化氛圍,以此來推動博物館組織文化體系的構建,這也是提升我們作為博物館人的自豪感,提高我們恪守職業行為準則自覺性的有效手段。
(3)規章制度
良好的職業道德不能靠良心發現,而是要靠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規章制度做保障,用制度來規范和約束博物館從業人員的職業行為。
例如,《國際博物館協會博物館職業道德準則》條款中規范了“博物館職業化運營”原則:“博物館專業工作人員應遵守認同的標準和法律,堅持職業的尊嚴和忠誠。他們必須保護公共利益,反對非法或不道德的職業行為,每一個機會都應被用來宣傳或教育公眾有關博物館的目標、目的和抱負,要使公眾更好地理解博物館對社會做出的貢獻”③其中明確了博物館專業工作人員應遵守國際博物館協會職業道德規范的各項具體要求。
但這些原則也只是對博物館提供了世界性的最低標準,它是一個總規定,基于這些原則,我們還必須制定滿足本館特定要求的職業道德規范。據此,各館可根據各自的特點,制定出各個方面的規章制度和實施細則,包括人員招聘、入職培訓等規定,這些單位內部的規章制度是博物館從業人員的行為依據,是單位工作質量的橫量尺度,是良好職業道德的保障。
(4)培訓教育
我們要把博物館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培訓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列入年度工作計劃中,將職業道德教育與專業技能培訓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通盤考慮,統籌規劃、分級負責、分類指導。根據國家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2015年8月討論通過的《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暫行規定》,制定出適合本館具體情況的《繼續教育培訓工作規程》。
職業道德教育培訓教材除了國際和中國的博物館職業道德規范準則外,還可根據各館特點有針對性的進行選擇,既要包括共性方面的,如政治思想、“三觀”教育、心理學知識等,也不能或缺針對本館具體情況而具備的特色方面,如根據收藏保存、陳列展示、觀光教育、休閑娛樂等不同點選擇培訓教材,可分階段指定,靈活掌握。
其培訓教育的形式也要盡量做到多樣化,否則容易流于刻板。除了講座報告會、學術交流和理論研討等傳統形式外,參觀學習、網絡互動等動態形式也是倍受館內員工尤其是青年員工歡迎的形式之一。在層次上可根據具體情況分別對管理干部、業務骨干、行政人員、老年職工、青年一線人員、新進職工等分層次進行。同時,博物館應完善職業道德培訓評估制度,建議今后對博物館的評估體系進行修改時增加職業道德教育培訓情況有關條款,以改變已往對博物館員工教育培訓存在偏重業務技能、不太重視職業道德教育的現象。
(5)加強考核
沒有科學的考核,我們開展職業道德教育,優者獎劣者罰的機制就沒有評判依據,職業道德教育工作也就沒有生命力。因此,博物館上級主管部門要將博物館職業道德建設作為工作評估的一項重要內容,加強對博物館職業道德建設的檢查評估。
對單位和職工個體執行職業道德規范的行為都應有考核細化標準,制定出具體考核方案,包括考核內容、考核標準、考核時間等。并且,博物館要主動接受社會監督,與社會溝通,可建立行風監督機制,借助網絡平臺或聘請本系統、外單位及社會各界人士組成本館的行風監督網絡,定期聽取行風監督員的意見,組織相關人員對該館及從業人員進行評議,對其是否達到規范標準進行考核。
職業道德教育考核檢查結果必須與工資、津貼、轉正定級、升級、職稱評定等掛鉤,在各種爭先評優活動中,實行職業道德一票否決制。對考核優秀者(職業道德標兵)可以根據情況推薦享受館內特殊津貼(將績效工資中的獎勵性績效工資劃出一部分)。享受此類特殊津貼的人員采取公開評選、逐年考核、動態發展的選拔和管理辦法。對考核不合格的,除不得參加先進單位和個人的評選,還應兌現相應的處罰。
總之,博物館職業道德教育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任重而道遠,現在國家及各級政府逐年加大了對博物館的投入,全社會對博物館的關注度也日益提高,政府和老百姓對我們各級各類博物館都寄予了厚望,在當今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背景下,博物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它是一個城市的文化符號,其教育、研究、欣賞、收藏、保護、傳承等獨特職能正在越來越大的發揮著其它行業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作為在其機構中奉職的博物館人,其職業道德就是不得不提的重要話題,更是我們應該深入研究的課題。
(南京市城墻保護管理中心)
1、國家文物局網、中國文物信息網.國際博物館協會職業道德準則、中國文物、博物館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OL]
2、蔡琴.博物館職業道德建設研究綜述[J].東方博物,2006-12
3、蔡琴.博物館職業道德研究的若干問題[J].中國博物館,2014?-2
4、首都博物館策劃研究部副主任(傳說中的Curator)博客.從國際博物館協會《博物館職業道德準則》的發展談博物館的使命[J],2013-07
5、杭州市園林文物局管理員(西湖游覽網).博物館職業道德培訓的實踐[J],2007-05
6、伯尼斯·墨菲.現行的有約束力的多樣化的博物館道德公約[J],中國博物館,2006-09
博物館職業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