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磊
?
做好對農廣播節目需要“三把握”
□張磊
更接鄉村地氣、更符合農民的愿望和需求,是對農廣播區別于城市廣播及其他廣播的最大特色,因為對農廣播報道在選題把握、特色把握、形式把握上,都有獨特的特點和要求。哪怕有一點把握不準確,都會大大削弱“農味”。因此,如何更好地把握這些特點,是當今對農廣播必須要深入思考的問題。
長期以來,很多地方的對農廣播,缺乏對農民受眾的調研,只考慮農民該知道什么,不考慮農民想不想知道、愛不愛聽這些內容,好像凡是播出的都應該是農民愛聽的。因而經常能聽到官話連篇的新聞消息、老生常談的農事活動,以及官調十足的會議文章。農民評論廣播是:“喇叭小,調子高。天天喊,老一套。”農民對一些對農廣播的看法,說明在廣播宣傳中,播出的內容如果不與農民的切身利益相聯系,不用農民喜聞樂見、樂于接受的方式來表現,農民就會用腳投票。
比如,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鄉村之聲每天中午有一檔直播專題節目《舉案說法》。2013年6月筆者接手這個節目的時候,它正面臨被末位淘汰的命運,從頻率每個季度收聽率的統計數字上看,《舉案說法》幾乎都排在頻率所有專題節目的倒數第一或第二位。從聽工部的農村廣播調查來看,法治節目是農民最喜歡的節目之一。那么,《舉案說法》為什么收聽率會這么低?筆者很快發現了癥結的所在。節目的選題及播出內容嚴重脫離了農村、農民的生活,甚至帶有濃郁的城市“小資”特色。節目的編輯、主持人認為,現在都城鎮化了,像基金、股票、房地產、美容等領域出現的法律問題,農民也會碰上。因此模糊了農村與城市、農民與市民的界限。
筆者帶領欄目組進行了改版,經過選題論證,將選題嚴格定位在農村、農民特色上,對節目的片花、配樂、包裝、主持風格都進行了徹底的顛覆,凸顯節目依托鄉村,為農民、農民工服務的特色,并推出《維護農民權益》《讓法治的陽光普照鄉村大地》《農村模擬法庭》等主題系列節目。改版后的《舉案說法》在頻率專題節目季度收聽率評比中,每次都在前三名之列,農民聽眾的粉絲量、欄目微信微博的粉絲量呈現成倍增長。
又比如,在2014年3月的“兩會”期間,筆者負責一檔欄目——《三農時評》,請“三農”專家對“兩會”報告的惠農政策、對代表委員的“三農”領域的觀點進行精彩點評。為此,欄目組及時遴選、組建了一支“三農”領域專家評論員隊伍,要求專家緊密圍繞農民關心的糧價、醫療、養老等惠農政策,進行通俗生動的點評。《三農時評》不僅在“兩會”期間贏得廣大農民的普遍關注,而且它還成為中國鄉村之聲“兩會”后的保留欄目,及時評論與“三農”領域相關的政策、事件、輿論等問題,專家隊伍也在進一步擴大。2014年11月還被中宣部新聞局《新聞閱評》發專刊予以肯定表揚:“是我國廣播界唯一針對‘三農'話題的評論性欄目,農民聽后反映‘十分解渴'。以鮮明的思想觀點回應重大關切,辦得是成功的。”
因此,要把對農廣播辦成農民喜歡愛聽的節目,首先必須在選題上下工夫。多策劃一些惠農政策、土地流轉、征地維權、打工權益等農民普遍關心關注的話題,讓農民每天保持對節目的期待,保持節目的品質和興奮點。另外,“致富信息”“農業科技”“地方戲曲”等,也是農民日常愛聽的節目。
在傳播渠道越來越多樣化的今天,要讓對農廣播在農村大地上更好地生根、發芽、成長,選題策劃還應該盡量走進鄉村的千家萬戶。為讓農民更方便地了解到黨的富民政策、市場信息和農科技術,中國鄉村之聲從2013年開始,幾乎每個月都組織鄉村公益活動。農業科技專家、“三農”政策專家、文藝工作者,以及北京三甲醫:的醫務專家,深入各地鄉村,給廣大農民送去了精彩的演出,帶來了貼心的一對一服務,將對農廣播真正辦成了農民的“貼心廣播”。
俗話說“綱舉目張”,農民最感興趣的是什么,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廣播又能為農民提供哪些服務,這些問題搞清楚了,是對農廣播贏得農民聽眾認可、關注、支持的根本,也是選題定位的根本方向。
廣播主要是用聲音傳情達意的。讓聽眾一聽就懂,節目內容才有可能成為有效信息。因此,對農廣播也一定要讓農民一聽就懂,這是辦好農村廣播節目的基本要求。
對農廣播語言的通俗化、鄉土化是特別要注意的問題。但在這方面,一些記者編輯很容易忽視,尤其對一些官方統計數字照抄照搬、復制粘貼較為常見,沒有考慮到農民聽眾能否接受、能否聽得懂。
比如有這么一條播出的新聞:“受今年第22號臺風‘彩虹'影響,廣西多地受災,據自治區民政廳救災處8日15時30分統計,災害造成267.23萬人受災;農作物受災面積144.8千公頃。”眾所周知,對于耕地面積的大小,農民習慣用“畝”來衡量,這也是千百年來中國傳統的土地計量單位。而播出的消息中農作物受災面積卻用“千公頃”來表示,這就讓很多農民聽眾感覺一頭霧水。這樣的表達方式,不符合農民的說話習慣,忽視了對農廣播鄉土化特色,也達不到預期的傳播效果。如果換算一下,改成“據自治區民政廳救災處8日15時30分統計,災害造成267.23萬人受災;農作物受災面積217萬2000畝。”效果一定會更好些。
對農廣播該怎樣說農民才愛聽?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鄉村之聲的《說說我干啥》欄目每天都請二三個在家務農的農民來講講他們正在干啥,或打算干啥,直接用農民自己的語言表達農民的喜怒哀樂、真實感受,活生生地體現了農民的生產生活。這種形式農民喜聞樂見,也比較接近農民的思維方式,農民聽得親切,也容易接受節目內容。2014年中國鄉村之聲又在《說說我干啥》基礎上,成立了一支農民觀察員隊伍。近兩年來,通過網上報名、微信報名、來信報名等方式,從參與報名的數萬人當中精心遴選了50多位農民作為“中國鄉村之聲農民觀察員”。他們當中不僅有在家種地的農民、農民企業家、農民工,還有大學生村官、農村教師、鄉村醫生……沒有一個公務員。他們的共同特點是關愛農民生活,關注農村發展,關心惠農政策;有思想,有觀點,表達能力強,愿意為農民說話,愿意以農民的角度思考、點評“三農”大計。
現在這支農民觀察員隊伍已經成為中國鄉村之聲提升節目品質,突出節目特色的中流砥柱。在“兩會”報道、《舉案說法》《鄉土鄉情》,在《三農中國》《致富青年幫》《鄉村少年》等節目中,每天都能聽到農民觀察員鄉土氣息濃郁的精彩評論,聽到他們代表農民發自內心的真切感受。請農民來講農事,這種直觀真實的節目,日益為廣大農民朋友接受、喜愛。
說農民想知道的事情,說符合農民口味的話,對農廣播不僅要在選題方向和報道特色上突出“農味”,還要探求豐富的表現手法、表現形式,這樣才能更接地氣,更加鮮活生動,也更為農民受眾所接受。否則,對農報道就難免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給人以呆板、蒼白、枯燥的印象。
筆者曾經在河南汝州采訪過大學生“村官”,并制作播出了系列節目《大學生“村官”特別報道——嬗變》。它在表現形式和表現手法上對農村題材的報道進行了較新的嘗試和探索,體現出較強的鄉土氣息。下面筆者就結合這一報道談談如何把握好對農廣播的表現形式。
在鄉村采訪中,記者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由于采訪對象的表達能力不強,思維不連貫,甚至面對話筒還十分拘謹,造成采訪者與采訪對象之間交流困難。遇到這種情況該怎么辦?可以通過對采訪環境的描述、采訪對象特征的表述,從側面烘托報道所要表達的主題內容。
22歲的呼遠征是河南省汝州市優秀大學生“村官”,長得斯斯文文、白白凈凈,即便在鄉間地頭,他的穿著也是西裝革履。呼遠征不善言談,你問一句他就答一句,從不多說話。話語中還有些許靦腆,也說不出什么大道理。他當“村官”的理由也很簡單:“想入黨,還想幾年后去考公務員,所以就報名了。”面對這樣一個采訪對象,筆者決定采用白描的手法,突出呼遠征的個人特征,以及他特有的工作生活環境,進而烘托這位“村官”的形象。“村官”的工作是平凡瑣碎的,呼遠征的工作除了每天幫著村民忙這忙那之外,全村的計劃生育工作也歸他管。但這樣一位靦腆、不善言辭的年輕“村官”,如果讓他暢談做“村官”的故事、感想和愿景,顯然勉為其難。為此,筆者及時調整了采訪方案。重點抓住養雞場、計劃生育辦公室(呼遠征臥室)等典型場景,并通過簡明的問答、天氣狀況、周圍環境,以及呼遠征外貌特征等元素的畫面式描述,將環境、人物、音響有機地融合在了一起,更加凸顯了“村官”工作及呼遠征本人的平凡和樸實。
呼遠征的外貌、著裝與農民農村生活落差很大,但這些特點聽眾是在廣播中看不出來的。為此,在采訪現場筆者采用白描式的敘述方式,將一個特色鮮明的呼遠征直接推了出來。這既減少了文字贅述,還在第一時間拉近了采訪對象與聽眾的距離,突出了廣播的現場感,增強了報道的親切感。呼遠征的“村官”形象也更加生動具體,令人印象深刻。
只有將采訪對象拉入鄉村獨有的生產生活環境之中,對農節目報道才能更加活靈活現地“站”在聽眾面前。與呼遠征相比,面對話筒的大學生“村官”蔣衛東是一個開朗大方、善于言談、善于總結歸納的人。他為村里鋪自來水管道、修公路、找貸款……身上的亮點一抓一大把。但蔣衛東不是大人物,所做的工作也是平凡小事,如果只說他的貢獻及他的經歷感受,很難達到令人滿意的播出效果。因此,在報道的開篇,筆者試用紀錄片的表現手法,先將蔣衛東拉進深秋的晨霧,融入豆子地;接著勾勒他的外觀形象,講述他看到記者到來時的真實表現,給人的第一印象。一個活生生的“村官”躍然而出,親切、自然、生動、可信,很好地渲染了報道的主題特色。之后再說他的經歷、感受,就更具可聽性和說服力了。
只要對烘托主題有利,對突出傳播效果有利,紀實文學、散文、廣播劇、紀錄片、白描等多種表現形式都可以在對農廣播報道中適當表現運用,但一定要主次分明,切忌主次失衡。
(作者單位:中央人民廣播電臺)
欄目責編:吉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