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亮
內容摘要:現代語文教育發展瓶頸越來突出。很多高職類院校已經將“大學語文”從公共課必修類課程演變為選修課程或者直接取消。語文課的危機也是作為語文教師自身的危機,需要積極面對。立足于語文教師所面臨語文教育之現狀,就語文教育所存在的一些問題努力重塑語文教師之新形像,找到語文教育與教師契合點,最終實現語文教育蛻變,讓語文教育與語文老師重新迎來春天。
關鍵詞:高職語文教育 轉型 專業發展
高職教育的一個理念就是要夠“用”。以“用”為基礎,高職教育中的語文教育必須有所改變。在高職教育中要擁有高職教育新理念、新思路,在實踐探索中用新思路尋找如何提高教育教學能力。教師自身也必須進行自我職業能力提升與素質拓展。下面我將語文教學課程之經驗結合高職教育新理念、新思路談談公共基礎課中語文教師職業化轉型與教學的創新思索。
一、語文教育已經到了瓶頸,需要方向,需要突破
語文教師的教育轉型是語文教育的必然,是語文教育突破教育發展之瓶頸,為學生帶去一個生動、有趣的語文課堂的必然!語文教師的轉型必將影響到語文教育體系發生更要改變,讓我們的教育理念、教育相關制度、課程結構、課程實施都會作出相應的改革。
文學之教育在教人思索,文學之教育在教人欣賞,文學之教育在教人明白!然而我們來走進傳統的語文教育課堂,來看看我們千篇一律的教育,看看我們如何教授學生。古人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現在我們的老師將這師的傳道授業解惑給簡化了,簡化成了只是單純的知識的傳授,少了人生的思索,少了準則的教導。于是出現的狀況就是我們古人早已描述之情形:“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我們感嘆世風日下,人心不古了。究其原因,我們的教育變了,人心失去約束、教導,人的成長也自然變了!現在,我們終于意識到一些不對,我們開始希望建立一個自律的文化:自我調節(管理)的文化、一個合作的文化:平等、響應、共享;一個創新的文化:激發內生動力、創新欲望;一個開放的文化:公開、公正、公平!我們應從根本上來糾正我們以前的錯誤。
我們古人的語文教育是一身而數任:教語文也就是教思想、教社會,了解自然天地萬物,無所不包,這種多功能融合為一身,自然而然產生的一個結果就是看起來我們沒有一個真正嚴格的意義上的語文教育,但我們的教育又以語文作為教育根本,產生無數的大師,無數的泰斗:前有司馬遷、陶淵明,中有李白、蘇軾、張居正,后有施耐庵、曹雪芹。這些人既是文學家,同時還有另外的身份:思想家,甚至于政治家。他們的著作無一不散發著智慧的光芒,顯示人生的厚重;他們中某些人的作為、主張至今還影響著國人思想!到了1904年,我們將語文作為一門專門的學科開設。對于這門學科我們稱過“國文”,后我們又稱“國語”,再后我們稱之為“語文”。稱謂之改變顯示著我們對語文這門學科寄寓著厚望,我們希望它能給我們帶來知識,帶來智慧!但真實情況是從1904至今,語文這門學科面對的既有鮮花掌聲,同時也有批評責罵!擁有巨大希望的同時,我們的失落或者說失望在一步步加深。語文教育之現狀是無論中小學,還是高等學府,我們的語文教育質量很差,學生的語文水平很低。100多年的教育,沒有越來越好,反而是學生文學水平每況愈下,豈不是咄咄怪事?
我們都認為:教育之好壞,在于教師!要謀求教師教育之狀況根本改變,那我們就潛下心來仔細思索,在紛繁復雜的千年語文教育中尋找根本性問題,找到解決之道。
二、語文教育要發展必須要有一個良好制度、規范運作
語文教育不是臨時性的任務,不是額外負擔,是自身建設發展的需要、日常管理的組成部分。必須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001年開始的基礎課程教育改革了出臺了新的語文課標準。標準的出臺讓我們明白國家希望制度的出臺能夠更好地引導語文教育及教師走上健康、良性地發展道路,語文課堂開始有了新氣象!但是我們也很快看到部分語文課堂出現了誤區:我們的課堂出現了反文本,去知識化,過度依賴多媒體等一系列情況。舊的問題還沒有解決,新問題又出現。真是所謂一波未平,而一波又起!新課標認為:學生對語文的反映應該是多元的!學生會依據自己的經驗、知識面作出自己對語文材料的解讀。而教師這個時候扮演的角色不是裁判,不是領導,不應強加給學生一個所謂的標準答案,而應是一位引路人!他應充分尊重學生的思索,尊重其基于知識、經驗作出的綜合判斷。如新時期教育中朱自清的經典篇目《背影》。通常我們談到這篇文章時都是贊揚父愛厚重。但在新時期,學生思維開闊,跳躍性可能比較大,他可能第一要素聯想到的不是父愛如山,而父親在離開時違背了交通規則。那我們的教師面對學生如此疑問之時,是不是要呵斥,斥責其少不更事,幼稚無知呢?學生的每一次聯想無論是合理還是不合理,我們其回答中都可以看到學生在思考,他在用他的人生經驗,知識儲備進行聯想、思考,這種行為的本身就是教育在進行,我們如果貿然去否定,那么就扼殺了一次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果這種扼殺一次次的積累,那么課堂必定走向沉悶,答案變得單一,學生千人一面,眾口如一。
我們新課標是從三個維度來進行教學設計的,與以往的教學大綱相比較,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工方式。這一方式我們看到在整個教育中,學生作為教育主體的影子。傳統的課堂是老師操縱著課堂,教師說什么就是什么,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填鴨式教育”。
三、新的語文教育還應該建立診斷與改進制度
從根本上來說教育要發展,語文課堂有春天,學校有著重要責任。學校要聚焦人才培養工作要素,查找不足,完善制度,努力自我提高。沒有良好的成長環境,教師成長將成為一句空談,教師喪失前進的動力,教育也就失去活力,就更不要談論什么課堂中對學生的培養,什么多種教育方式了。學校之根本在制度上要做到理順工作機制,落實主體責任。對教師繼續教育、深造要進行分類指導推進,建立完備的數據系統,形成有據可依的制度支撐,讓教師的發展走上良性、健康的改道道路。同時實施分層次人才培養:技能型人才、技術型人才、復合型的技術/技能人才、創新型的技術/技能人才(高職精英人才),建立模塊化的專業課程體系,制定可選擇的人才培養方案,因材施教,實施分流。當今時代,各種知識產生、發展都很迅速。信息化社會一程度上改變了我們的教育模式,同時也對我們的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以前,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很單一,主要是老師和家長。現在電子媒體充斥于我們的生活,學生獲取知識途徑豐富了,教師必須做出改變,而如果單純指望教師自身作出改變,很顯然不切實際。這個時候制度的約束性與規范性就顯得非常必要。從制度上去要求、指導教師從教書匠向反思性學者、教育者的身份轉向。而這一過程是艱難的,它要求教師在知識結構上進行更新,去適應社會的需要,學生的需要。這種更新必須以完善的制度作保證。
四、教師轉型需要包容,兼收并蓄,它最終的考量是人才的培養
教師轉型是否成功,最終還是要看培養出什么樣的人才。大道至簡:教書育人以制度為舟,攻伐學生之心為上,以師法同道之長為要,以強大自身之基為本,因此,教育之根本既在教師,也在于一個完備的教育制度。
語文教育要發展,語文教育必須要改革。
首先,語文教師必須繼續保持傳播傳統文化的教育職責,為部分優秀高職學生未來的學歷上升通道預留火種;必須適度推動淺層次的行業或者說技能教學改革,為國家實現2025中國制造提供語言工具。過度偏廢文化傳播及承載功能的公共語文課程改革,將阻斷高職高專學子的職教學歷上升通道;過度強調語文行業化的高職高專公共語文課程改革,將使學生脫離傳統文化基礎,失去文化之根難以健康成長!
其次,我們的語文、語文教師要有包容精神。這種包容不僅體現在對不同學術觀念甚至完全相反的學術觀點之間的相互包容,也體現在教師之間對不同具體教育教學理念的包容,對學生思維的差異性包容。正是這樣的包容心態,幫助我們開闊了眼界,實現取他山之石、揚長補短、為我所用的個體需求,實現課堂的百花爭鳴,還學生學習之自由,還思維之自由。這是每一個教師都應有的包容精神。
最后,我們要引起學術共鳴。我們不難發現,往往針對同一現象或問題,不同的人因知識結構、人生體驗的不同,得出的意象、結論有時相去甚遠甚至完全相反,例如我前面提到的朱自清名篇《背影》中一幕的理解;又如我們專家學者對語文教學的去向、改革、關于備課和教學設計的學術界定等等。正是有這種種爭議,我們才會努力尋求大家都能一致認可的方案、辦法,我們才能在教育改革創新的道路上不斷前進
現在,我們對語文教育的宏觀認知是基本一致的,對語文課程教育轉型所面臨的現狀及挑戰的根本認識是一致的,對教育的生源現狀和嚴峻趨勢的認識是一致的。前進的道路充滿坎坷,但這條道路關涉我們所有從事于教育人今天和明天的職業幸福指數。作為其中一員,我認為,學術理論的深入探究和教學實踐的相互借鑒,正是教育教學工作的活力引擎和思想源泉所在。教學教改法無定法,只要適合我們、能較為有效地解決我們一線教師具體問題的方法或策略,就是值得我們去努力學習、借鑒、嘗試或者創新。我們需要不斷開闊我們的眼界,深化我們對教育高屋建瓴的宏觀認知,觸發我們對教改模式的多維度思考,增強我們的專業危機意識和職業責任意識,我們的語文教育可能實現我們的目標:培養出人才,培養出大師,我們的語文教育才可能有一個燦爛的春天,我們的語文教師也才可能有一個美好的未來!
(作者單位:川北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